• 正版现货新书 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 9787567586796 施久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 9787567586796 施久铭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8.9 7.1折 55 全新

库存1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施久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86796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27853296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核心素养实践的中国智慧
成尚荣

我们对《人民教育》杂志有一种信任感,因为它总是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对关键问题给我们以鲜明的方向感,而方向的引领又以专业的方式来呈现。《人民教育》的思想引领、专业引领是准确的、有效的,具有权威性。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与实践正是这样。

2014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次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首要位置。《人民教育》以特有的敏感性关注这一话题,并将这一话题以教育改革主题的方式,组织普遍而深入的讨论。第二年,编辑部就以编者按的形式指出,“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观点鲜明而坚定,文字洗练而极富感召力。校长们、教师们是认同的,是喜欢读的,并作出了积极的应答。紧接着,《人民教育》深入观察,深刻思考,精心策划,持续设计,对核心素养分专题讨论。直至今天,关于核心素养的报道从未停止,表现了编辑部对教育改革的远大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意志,其政策性之强、方向性之明、专业引领性之高,令我们钦佩。

这本集子正是5年多来《人民教育》关于核心素养讨论以及实践文章的汇集,是文萃,更是思想的精粹,也是实践的典型案例的荟萃。集子取名为“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是指思想精粹聚焦于实践,转化为实践,进而引领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实践”凸显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其要旨是探索并逐步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国实现方式,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模式。书名透出了教育的民族自信与自豪,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鼓舞性,“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归结起来就是:从“准备好了吗”到“核心素养落地难点的突破”。这是个过程,但告诉我们,只要准确把握、认真实践,就会从“准备”出发,让“准备”成为现实;我们应该用行动让核心素养在课改、教改中落地,并进一步推进课改与教改。它显现了以下具体特点。

其一,真切的提问引发深切的关怀。施久铭先生在文中有个大气的标题:“站在为未来而改变的门槛上”。其实,这是个提问,标题的后半句应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准备做什么。显然,核心素养成了走向未来的门槛,我们不能只站在门内瞭望,看到美丽多彩的风景,更为重要的是跨出一步,参与到风景的建设与描绘中来。但是,跨出去必须改变自己,抑或说跨出去便是一种改变,而改变则是开始新的变革旅程。这是一种对课改、对教师的深切关怀。久铭先生说:“‘核心素养’提醒我们,回到育人原点,思考学校课程的出发点。”没有洞察力、反思力,不可能有这样的判断。“中国实践”需要“中国式的关怀”。

其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模式。立德树人是中国践行核心素养的实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旨归。《人民教育》杂志始终把核心素养的讨论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这个视角看,核心素养不是学生发展的终目的,而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核心旨归的举措。这是中国实践的又一显著特征,以这样的表达引导中国实践,着力研究、解决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三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不过,这一回答还应再提升,那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表达、中国实践,具有中国境界。《人民教育》正是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其三,重构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图景,让中国实践成为走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然要对中国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未来图景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深入,在实践中重构。书中所选用的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的文章《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会带来课程改革的突破与超越,具体表现为: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标准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等等。这一图景既是未来的,也是当下的。

其四,《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教育潮流相融合。核心素养话题具有国际性、全球化的色彩。《人民教育》杂志非常关注国际上课改教改的潮流,书中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21世纪素养教育实践的介绍,让中国实践打开了大门,回应着世界教改的声音,彰显了中国的实践智慧。这始终是《人民教育》的大视野、大格局,以及理论上的高格调。

总之,《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值得一读,它所表达的中国实践智慧将会影响当下的实践,也会影响世界的课程改革。它将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份重要文献。

(作者系原国家督学,*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委员会委员)



导语摘要

国际上对“核心素养”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在我国,“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与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如何与一线实践融合,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核心素养培养中有哪些难点,核心价值观、综合素养如何在实践中落地……本书将逐一回应与解答。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杂志1950年创刊,主席为创刊题词。成仿吾、叶圣陶、徐特立、林砺儒等著名教育家为首届编委会成员。1951年被定为中央*机关刊。20世纪80年代以后定位于基础教育。曾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思想引领,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专注于政策和理念解读、重要教育思想讨论、实际教育问题解决、国外改革经验等,为中小学提供智库服务。2015年创办“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用户达40万+。

目录

总序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翟 博 001

序 核心素养实践的中国智慧 成尚荣 007

辑一 核心素养的“核心”关系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施久铭 003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人民教育》编辑部 00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辛 涛 姜 宇 012

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 成尚荣 02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林崇德 023

学业质量标准: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 辛 涛 029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032

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 张 华 039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 余文森 04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问题 王烨晖 辛 涛 046

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 杨向东 054

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 师保国 064

辑二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

核心素养命题的提出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 施久铭 073

向上飞扬 向下沉潜——核心素养的召唤和我们的应答 成尚荣 077

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

核心素养的终指向是教育的高质量——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 周丽婷 084

带着思想去实践——核心素养落地的“123”路线图 李永强
091

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 丁小彦 097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任学宝 104

口述历史教学:人性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张雪亚 倪 仲 111

创客课程:让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能力” 胡晓军 116

如何实现普通高中“每天一节体育课” 秦洪敏 120

高中化学课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 占慧军 125

实验是生物课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环节 孟 蕾 130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 唐江澎 136

核心素养落地的“二维动作” 郭 涵 143

成志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表达 窦桂梅 152

核心素养落地必须与学校发展相契合——来自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 晓 162

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需要“整体视野” 刘希娅 170

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变革

数字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极富空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 范太峰 178

辑三 核心素养落地的难点与突破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辛 涛 姜 宇 189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自全球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刘 晟 魏 锐 周平艳 师 曼 刘 坚 198

新加坡21世纪素养教育的学校实践 师 曼 周平艳 陈有义 刘 晟 魏 锐 刘 坚 212

核心素养落地的国际视角 杨德军 余发碧 王禹苏 郭玉婷 李 静 224



内容摘要

国际上对“核心素养”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在我国,“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与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如何与一线实践融合,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核心素养培养中有哪些难点,核心价值观、综合素养如何在实践中落地……本书将逐一回应与解答。



主编推荐
《人民教育》杂志1950年创刊,主席为创刊题词。成仿吾、叶圣陶、徐特立、林砺儒等著名教育家为首届编委会成员。1951年被定为中央*机关刊。20世纪80年代以后定位于基础教育。曾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思想引领,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专注于政策和理念解读、重要教育思想讨论、实际教育问题解决、国外改革经验等,为中小学提供智库服务。2015年创办“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用户达40万+。

精彩内容

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
成尚荣

学生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的研究,关涉许多领域,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和许多重大研究一样,如果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复杂程度也许会降低一点。那么,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什么?是对核心素养“核心”的理解和把握。

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我以为,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根本特性,把握住基础性,才能把握住核心素养研究与发展的命脉。

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这一论断,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认识。

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核心任务决定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超越的。它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应当坚定地着力于基础,着力于基础性素养。把握好这一点,有助于基础教育守住自己的边界,绝不能盲目“抬高”任务、好高骛远。基础教育一旦忽略了基础,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轻慢,都有可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这样,核心素养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获得依据,反过来又保证了基础教育性质和任务的实现。

这是由基础的特性所决定的。长期以来,基础总是与发展相隔绝,也总是与创新保持着线性的关联。这完全是对基础的误读。其实,基础内蕴着发展,应当认作是发展性基础,打好基础本身就意味着发展。必须重新定义基础,让发展、创新大踏步地走进基础,成为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研究并明确学生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与趋势。从他们的研究来看,核心素养不约而同指向了基础性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界定21世纪公民的素养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几年前,加拿大形成的核心素养,他们称之为“九大基本核心技能”,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档应用能力、数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这些素养都是基础性、基本性的。

在认识基础、基础性素养特性时,我们要注意:,基础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涉及方方面面,不应误以为既然是核心素养,就只能是那么几点或几条,一旦多了,就不是核心素养了,对此不必过虑。第二,基础本身是一种价值形态,坚持核心素养的基础性,抑或坚持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正是坚持素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认同和追求。第三,基础虽是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却是可以再生的,可以再生出带得走的知识与能力。第四,我们应当建构这样的认识:基础性素养把学生带向未来,从某个角度看,基础性素养就是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素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的内涵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应着时代的要求,应答着世界的挑战。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四个学会”以后,于2003年又提出了“学会改变”的基本素养,并将其视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第五支柱。他们认为,学习不仅可以适应改变,也能创造改变;学习是一种适应的机制,但也具有引发改变的能力。我们可以这么去认识,基础不仅是适应的机制,也应有引发改变的能力。由此,基础性素养的内涵在改变,尤其是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的素养等,都应成为基础,是核心素养中的有机内容。

这点特别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的认知存有偏差,误认为基础只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常常以基础的稳定性掩盖并否定基础的发展性。当我们在认识、发现基础内蕴着发展、创新元素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这些内蕴的发展、创新元素还需要开发,需要丰富,否则,它们就会悄然老去以至死去。正因如此,我始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之,“发展”二字不能省略,它应是核心素养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然,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怎样打基础,以什么方式打基础?方式常常被称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合理方式的坚持运用,就会形成文化行为模式,而文化行为模式的改变,会带来新的发展和新的创造。以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打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些方式说到底是文化的方式,即是吸引人的方式、影响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方式、简单训练的方式。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以文化的方式去打好基础,核心素养将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原国家督学,*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委员会委员)
(文章原刊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07期)



媒体评论

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该门学科的学习形成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它是一门学科(教育和学习)留给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核心素养模型作为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成为思考和界定不同学科的共同育人价值和独特育人价值的参考框架。它为各学科在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机会上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目标依据,也为跨学科学习主题(或课程)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之后,如何在学校落地生根,我们不能一拍脑袋,另起炉灶,甚至忘记学校历史和那些优秀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核心素养的落实,没有校本化的价值追求和表达是不能扎根和生长的。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