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解析 9787535794864 王旭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解析 9787535794864 王旭东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7.69 7.1折 39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旭东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94864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5242690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明代女医谈允贤跟随祖母学习中医,成为当时无锡地方专门诊治女性病人的闺门医生,近年来颇受追捧。本书作者深研文献,梳耙历史,还原谈允贤家世之谜。又以精深的专业见解,对谈氏《女医杂言》所载治例给予精彩点评。以轻松风趣的语言,展示了真实的谈氏生平,剖析了谈氏的中医学术,褒贬得益,纠正了现代文艺作品对谈氏的虚假塑造,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还原真实的历史。古籍书影、标准汉字、翻译释文、精彩点评,四位一体的古籍研究方式,创造了中医文献研究新的出版形式。适合热爱中医、热爱历史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旭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委员,著名养生康复专家、文献古籍整理专家。

目录






  
  







 


一、女医允贤其人001


1.允贤问好002


2.皇上万福003


3.我的丈夫005


4.谈氏家史005


5.学医缘起007


6.医途坎坷008


7.崇拜丹溪011


8.太医院奇闻014


9.“女太医”之说017


10.表哥推荐019


11.弟弟称赞020


12.同乡褒奖021


13.怀念姑奶奶022


 


二、女医医案解析025


1气火上攻致吐血咳嗽案026


2风雨操劳致上肢麻木案029


3过度劳累致崩漏下血案031


4肝火郁怒致频频流产案033


5痰凝气结致颈部瘰疬案035


6嫉妒郁忿致下肢丹毒案036


7庸医误治致缠腰瘰疬案039


8痰气交阻致左颈痰核案042


9产后受风致满身癞疮案044


10饮食太过致脾虚泄泻案047


 


11溺爱伤食致白泻不愈案049


12伤食气恼致孕妇疟痢案051


13嗜酒伤胃致反胃呕吐案054


14肺风热毒致荷叶风癣案058


15产后受风致耳项风痒案060


16少阳风毒致瘰疬密布案063


17丧夫痛哭致彻夜失眠案065


18夫女双亡致虚晕痿证案069


19伤寒劳累致发热黄疸案072


20肺风血热致赤鼻酒渣案075


21忧郁嫉忿致虚损膈气案079


22产后失调致虚损肺痨案082


23经期激愤致继发不孕案085


24心火劳伤致气血亏损案088


25委屈隐忍致腹中肿块案091


26劳累气怒致气痿失眠案095


27忧愁郁闷致不能受胎案098


28贪食元宵致萝莉食积案102


29孕妇恼恨致停食濒死案105


30鳖块转动致疼痛欲死案107


31打胎伤血致伤食闭经案110


 


三、附篇115


1《女医杂言》茹銮序117


2《女医杂言》杨谈允贤自序118


3《女医杂言》朱恩题签120


4《女医杂言》谈修跋121


5《女医杂言》谈一凤跋123

内容摘要
明代女医谈允贤跟随祖母学习中医,成为当时无锡地方专门诊治女性病人的闺门医生,近年来颇受追捧。本书作者深研文献,梳耙历史,还原谈允贤家世之谜。又以精深的专业见解,对谈氏《女医杂言》所载治例给予精彩点评。以轻松风趣的语言,展示了真实的谈氏生平,剖析了谈氏的中医学术,褒贬得益,纠正了现代文艺作品对谈氏的虚假塑造,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还原真实的历史。古籍书影、标准汉字、翻译释文、精彩点评,四位一体的古籍研究方式,创造了中医文献研究新的出版形式。适合热爱中医、热爱历史者阅读。

主编推荐
王旭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委员,著名养生康复专家、文献古籍整理专家。

精彩内容

唉,想我谈氏一族,早先也是非常不错的名门,上三代都是当官出身,孬的也做到了高干!不相信吗?说给你听听:

我曾祖父的官位是“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虽说级别不高,正七品的文林郎,官阶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在地方上能当个县长县委书记,但是这个官的地位很高,专管弹劾各级官员,还能向皇上建言献策,比现在纪委干部的风头还足呢。

我这个曾祖父很有意思,当了监察御史,却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即使是在各位看官生活的今天,“倒插门”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父母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送自己的儿子去给别人传宗接代。哈哈,还是我们大明朝觉悟高,不在乎,大丈夫有本事到哪儿都一样,倒插门也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你们呢?是不是封建思想严重了些?要不就是榆木脑袋不开窍?

为什么这么隆重地介绍曾祖父“倒插门”的事迹呢?因为正因为他的这一壮举,才会圆了我的医学之梦!成了今天的荧红、网红,成了与三个皇上调情的明妃——我的曾祖父入赘的是当地的名医黄遇仙家,由此学得一身医术,从此以后,医学也就成为我谈家除了当官之外的重要“才艺”!

到了祖父,官当的更高了,我爷爷谈复做到了刑部郎中、奉政大夫,这可是正五品的高干了,而且是在公安部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在地方上也抵得过无锡市副市长了。不好意思,小女子是无锡人,只好用无锡作比了。爷爷在公安部工作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的医学水平那是顶呱呱的,堪称一绝!医德更高,我们家乡的地方志上说他常常帮助群众看病,自己的衣食都成了问题,还常常把自己的工资捐助给贫困患者。

不仅爷爷看病的名声在外,他给我们娶的奶奶,茹家的千金,也是医学水平很高的姑娘。在行医治病上,爷爷奶奶可真是夫唱妇随。

我爸爸这一代,同样继承了做官的传统,也都考上了公务员。大伯的工作在户部,户部管的事情很多,但主要的是管钱,相当于财政部,另外管些民政部、交通部的工作。大伯的官阶并不高,只当了个户部主事,正六品,比县长略高一点点。

父亲的官阶应该算的了,他先是在爷爷工作过的刑部做主事,有很强的断案能力。后来做到了从三品的亚中大夫,差不多副省长的待遇了,他先后担任过广信、莱州郡守。父亲一辈子都是文官,根本不是《女医明妃传》上演的,是什么一身武艺的四品宣武将军。不信我们看看《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九对父亲的记载:“谈纲,字宪章。成化五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善折狱。出守广信。属邑永丰有警,纲筹其久远厉害,条上十事,巡抚用之,大为民便。移莱州,引疾归。”

父亲和大伯两人热衷仕途,政绩很好,官声不错,官阶也高,但是家传的医学,却没能得到传承。

两个儿子没能传承家传的高超医术,爷爷可就不甘心了,一直耿耿于怀。家学渊源,无人继承?在这种情势下,我就成了他的继承者,担起了传承家学的重担。

学医缘起

中医药大学的女学生们,看过《女医明妃传》后,一定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太恐怖啦,学点医学知识就叫大逆不道?大皮鞭pia’pia地抽啊,黑森森的棺材都备好了,这还叫父亲?除了死,你还能让女儿有一点活路吗?什么?还有一条路?我知道了,那就是出家为尼,剃个大秃瓢当姑子去!

呵呵呵呵!小学妹们别怕,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那是电视导演在煽情呢!英雄人物哪个不是“高大上”,个个都要“吃尽人间苦,受尽万般刑”的嘛!不这样,怎显得小女子我意志坚定,斗志昂扬,不畏艰险,救民水火的高尚情怀呢?

好啦,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吧。

1469年,父亲考上了进士,分配在南京的公安部工作,全家高兴啊!政府分了大房子,于是就把爷爷、奶奶接来,先尽忠,后尽孝嘛。那年我8岁,正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萝莉。

欢迎宴会开始了,各种敬酒,吉祥问候。酒过三巡,话说得差不多了,父亲大人就把小女子我叫到桌边,又是背唐诗,又是念宋词,助长辈们的酒兴。爷爷奶奶那叫一个开心、高兴。爹爹见此,越发来劲,“给爷爷奶奶背一个《女儿经》!”“再来,再来,《孝经》!”

一顿饭足足吃了三个小时,我一个8岁小姑娘,唐诗宋词什么的也差不多展示完了,爷爷老怀大畅,捻着胡须发话了:“这孩子太聪明了,太可爱了,太有才了!我太喜欢了!从今往后,你们不许叫她天天做那些女红针黹,你们必须听我的:这孩子继承我的衣钵,学医!”

爷爷心酸啊,家族的医术无人继承,虽说我是女孩子,那也好过没有啊,于是,我就成了他的梦想接班人。8岁那年,我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医途坎坷

那会儿,毕竟只有8岁,虽然记事了,但是根本不知道爷爷的安排对我一生的重要性。当然了,如果不是爷爷,因我而红的电视剧组,也收获不了这么多粉丝。

那时候学医,真是很难啊。大多是跟着师父学徒。可我是女孩子,哪能抛头露面呢。虽说不是像电视上说的那样,被男人碰了就要剁手、吊脖子,但我家是官宦门楣,我是大家闺秀呢,只好自己一个人在家读医书,中医基础类的,我主要读《难经》《脉诀》;临床类的,我就读金元四大家的著作,重点是朱丹溪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些深奥难懂的医书,我居然没有虐心的感觉,反而很受用。从早到晚,也不知道休息。渐渐,我隐约感到爷爷是真的对我好,我懂得医学,自然就和一般女孩不同了。

我学医、从医一辈子,的老师就是我奶奶,电视剧里面的王道士、刘太医之类,都是胡编滥造,为了讲故事臆造出来的。

小的时候,遇到医书中不懂的地方,就请奶奶给我讲解。我奶奶要在今天,一般的中医教授肯定比不上。只要是她讲过的书,立马清清楚楚,顺畅无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脑洞大开”。没用几年时间,就把家里所有的医书读了个遍。不足的,就是没有试手实践的机会,全是纸上谈兵的情景。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到了“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你们不知道,过去“及笄”就是女孩子的成年礼,标志着可以结婚了。我刚刚及笄,本地杨姓的大户人家就来提亲,父亲就把我嫁过去了。唉!我自己还是孩子呢,早早就成了人妇。早知道能有妃子的命,还有三个帝王级的帅哥在等着我,说什么我也不会那么早就嫁了。

人倒霉,喝凉水都碜牙。出嫁前后,身体却出了问题,三天两头血气不和,病病歪歪的。家人到处请医生,怎不能就这样嫁个病秧子出去吧。

自古祸福相依,虽然身体不好,不断看医生,可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奶奶的那些手艺,也只是关起门来称老大,见不得大阵仗的。于是乎,每当一个医生来给我看病之前,我就先给自己诊脉辨证,开方用药,医生来了,我再看他怎么诊断,怎么选方,用什么药物,再和自己的判断相互对照,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医生开的药方,买回来后一包包打开,一味味地挑拣清理,看看有什么不合适的。就这样,在自己生病的过程中,我的医术大有长进。真应了那句老话:“久病成医”。何况我本人就是个“医学生”呢!

出嫁后接连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姑娘。每次坐月子,都不是很顺利,各种不舒服,各种生病。当时医生都是男人,女人坐月子也不方便请他们看,而且,经过前些时候的偷师学艺,自己的本事也渐渐大了,不比那些男医生差。咱自己动手!生了四个孩子,坐了四次月子,生孩子带来那么多的病,愣是没找过大夫,拿不准的,请教一下奶奶就是了。买来药,也是亲手加工,然后服用。

列位,大家都看出来了吧,这就是我学医道路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小试牛刀!我开始有了医疗实践了,开始动手看病了。只不过看病的病人是自己,也能有一点小小的自我满足。但是远远还没达到“挽狂澜于既倒,出万民于水火”的成就感,这时候,我还意识不到医学的伟大。

星移斗转,日月流逝,某一天,晴天霹雳一般,我一生中重要的亲人,我亲爱的奶奶去世了!老人家走完了她一生的道路,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她把一生所读过的医书亲手传给了我,其中大多是她老人家治病过程中验证过的方书。奶奶出生医药世家,各种制作药物的工具也有不少,她也一并交到了我的手上。临走前,还不忘谆谆嘱咐我: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家传医术,这样我就能闭眼了!

万分悲痛之下,我跪拜在奶奶病床前,双手接过了这些传承家族理想的医学宝典,发下誓愿:绝不辜负奶奶的期望!

奶奶一走,也带走了我半条命。因为太过伤心,过度哭泣,我也一病不起,卧床七个多月,病势越来越严重,奄奄一息。家人都认为我不行了。我的母亲钱氏夫人,已经瞒着我开始准备后事了。就在命悬一线、魂魄将要飘进鬼门关的时候,我突然梦见了奶奶,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病虽重,但命不该绝。有个方子可以救你。这个方子就在我给你的某书某卷中,能找到,你就死不了了。你按照书中的方法施治,要不了几天就会痊愈。你的寿命能活七十三岁呢。病好以后,你要尽力用我传授给你的医术去治病救人,这样你就会积福得寿,平安无事。”说完,飘然而去。我大叫:“奶奶,你不要走”——却是南柯一梦,惊觉而醒。醒来后,强撑病体,寻方捡药,依法调治。果然如奶奶所说,我逃过了一劫,不几天便神清气爽,身体康健。

经过这场大变故,我才知道:原来中医的医术真的能起死回生,真的了不起。

从此以后,亲朋好友中的七姑妈八大姨,三表姐四妹妹,凡是不愿让臭男人看病的,便都来找我,而且疗效特别好。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往后,求诊的女子络绎不绝。

1510年,我五十岁了。寿诞之时,不免生出感叹: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人已老了。屈指一算,奶奶所说的七十三岁寿限,已经过去三分之二了!人生真的是像白驹过隙啊,老天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人生在世,总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吧,于是,我就把奶奶教给我的、我自己所经历过的,感受较深刻的,一一记录下来。也不是什么书,有感而发而已,总共也就31个病案,四五千字,还不如你们大中华时代一篇论文的字数。我只是希望这本书能得到专家教授们批评指正而已。因为我是女流,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抛头露面,只好让儿子杨濂帮着誊录抄写,送到书坊刻板印刷。

这是我留给世间的文字材料,其中难免有考虑不周、推测揣度之说,我只是希望能给医学界的同事们提供一点点的参考,读者同志们千万不要拍我板砖噢。小女子杨谈允贤这厢有礼了!

 

1、气火上攻致吐血咳嗽案

一妇人,年32岁。其夫为才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某先用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

    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叶用)

生地黄  扁柏叶(加)  黄连  山栀仁  杏仁  贝母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薄荷汤食后噙化。

八物汤(出《拔粹方》)加:

砂仁  陈皮  香附  贝母各一钱

上每服水二盅,姜三片,食远服。

大补阴丸(出丹溪方),服之遂得痊愈。

【释文】患者女性,32岁。丈夫做牙行生意,整天撮合买卖,赚钱养家。既是商人,难免欺瞒些钱财,克扣点利润,少交点家用。但是这个妇人脾气不好,有一天抓到丈夫把柄,就和他大吵大闹,气火上攻,当时吐血两碗,一病不起。随后又添咳嗽症状。三年来吃药无数,总是无效。

此证应是气火上攻,血络妄行之血症。急则治标,先以《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丸”去生荷叶,以凉血止血:

生地黄  扁柏叶  黄连  山栀仁  杏仁  贝母各60g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小。饭后用薄荷汤噙化。

待出血止后,再用《济生拔萃》“八物汤”加味,以理气和血:

当归  白朮  人参  干姜各10g  炮附子  白芍药  桂枝各5g  丁香3g  砂仁  陈皮  香附  贝母各3g

加生姜3片,水两盅,煎服。

上方服至气血和顺,则用培本之法,用《丹溪心法》的“大补阴丸”,以降阴火,补肾水。

炒黄柏 酒炒知母各120g 熟地黄 酥炙龟版各180g

上为末,以猪脊髓、蜂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时淡盐水送下。

服上方后,患者痊愈如初。

【点评】本例为出血证治。明代医家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归纳出“血证三法”:塞流、澄源、复旧,云:“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本例清晰地通过三个步骤体现了出血的证治原则。所不同的是,谈允贤扩展了运用范围,“治血三法”自古至今都是明确标注为治疗女性崩漏,本例却是女性吐血。

病位不同,但病机相同,自然可以融会贯通。谈氏所引方药,亦是中肯。塞流阶段,用四生丸,这是出自《妇人大全良方》的清热凉血以止血的方子,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组成,制成鸡蛋大的丸剂,每服一丸,打碎水煎。谈氏自己注明“去生荷叶”,但是方中属于四生丸的仅有生地黄、生柏叶两味,少了生艾叶,可能是抄写时遗漏。因为病在上焦,谈氏增加了清上焦火热的黄连、山栀和清润肺脏的杏仁、贝母,可谓切中“吐血”病机。据本人经验,如果患者气火症状明显,如痰中带血,喘促面红,则可加用沉香、童便(此法出自《医碥》卷一),可急速取消。

到了澄源阶段,谈氏采取了理气之法,则是基于气恼激愤的病因。但谈氏未录出“八物汤”成分,仅标出加减药物。笔者检索《拔萃方》收载的“八物汤”(中医古籍中只有元代《济生拔萃》简称为《拔萃方》),发现好几首同名方。这是一部丛书,包含着19本中医古籍。好在谈氏告诉我们是“理气”的八物汤,以此对照,这首方子应该就是《云歧子脉诀》中治疗“虚气冲心,闷而不痛,手足冷,脉沉”的八物汤,结合本例患者吐血兼咳嗽三年不止的病史,选方和加减也是对路的。只是谈氏诊病较少言脉,故只能推导而评论之。

诊疗的后阶段是“复旧”,谈氏选用丹溪先生的“大补阴丸”,以丸剂缓图。其实,在《丹溪心法》中,这首方剂不叫“大补阴丸”,而是叫“大补丸”,到了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叫称之为“大补阴丸”。这里又带出了个问题:《医学正传》成书于1515年,谈氏的《女医杂言》是1510年写成的——可知,“大补阴丸”的名称应该诞生于《医学正传》之前。

    大补阴丸的功效是“降阴火,补肾水”,病在肺,根在肾,药证合拍,自然痊愈。

2、风雨操劳致上肢麻木案

客船上一妇人,年40岁。患两手麻木六年不愈。询其病原,云:无分春秋昼夜,风雨阴晴,日逐把舵。自得疾以来,服药无效。某以风湿症治之,灸八穴,遂愈。

肩髃(二穴)  曲池(二穴)  支沟(二穴)  列缺(二穴)

又服除湿苍朮汤(出《拔粹方》)。

【释文】一位以渡船为职业的女性,40岁。两手麻木,已经六年,久治不愈。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女子回答:我在水上操船渡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问阴晴,每天操作船舵,所以两手逐渐麻木。患病后也曾就医,但是不管怎样服药,都没有什么效果。病因明白了,就是寒湿痹阻,经络不通。祛寒湿,通经络,灸法更为便捷。于是为她艾灸肩髃、曲池、支沟、列缺四对穴位。

艾灸的同时,再辅以药物内服,用《拔萃方》中的除湿苍朮汤。

【点评】本例没有写出治疗结果,但疗效可想而知。

本书前文已经明确指出,艾灸是谈允贤氏治疗疾病的擅长,《女医杂言》31个病例,没有一个采用针刺方法。可能是在谈氏家庭式医学教育过程中,祖母的师资水平有限,女性弟子根本没有实践机会,针刺法又具有损伤性,所以才会如此。这也是谈氏医学的局限。

这个病人治疗过程比较简单,医者采用局部取穴法,所取四对穴位分属三条经脉:肩髃、曲池为手阳明经穴位;支沟为手少阳经穴位,列缺则是手太阴经穴。艾火温通,祛除寒湿;上肢麻木,自然是手经痹阻。此法就近祛邪,应能速效。

本例所用方药,谈氏又只出了方名,而没有列出具体药物和用量。那就只能按图索骥,自己去查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谈家前辈所传的古籍已经失传,抑或是自家所用的节抄本?即便是在当今无比巨大的方剂数据库,还是逐本查阅明代以前中医古籍,都没有查到名为“除湿苍朮汤”的方剂。扩大搜索范围,查到含“苍朮汤”字样的方剂四十多个,绝大部分是治疗湿热的,符合“除寒湿”的方剂,又符合《拔萃方》收载要求的,只有《兰室秘藏》卷下的“麻黄苍术汤”,又名&ldquo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