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 9787552015584 [法]罗贝尔?库尔图瓦(RobertCourtois)著,费群蝶 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 9787552015584 [法]罗贝尔?库尔图瓦(RobertCourtois)著,费群蝶 译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8.85 6.4折 45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罗贝尔?库尔图瓦(RobertCourtois)著,费群蝶 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5584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4144369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言:身体的徽章

从空想到症状:受影响的青少年

近四十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相关问题,青少年所遭遇的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自残行为是行为障碍的一种特殊情况,尤其在其所具有的毁坏性上,不管是自己实施还是由他人实施。在这些患者中,我们均发现有人格障碍的表现,而人格障碍则体现在患者有较强的冲动性和强迫性上。此外,有些青少年患有述情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心理冲突和情感。

 

自杀(造成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如果算上一些等同于自杀的意外事件或冒险行为所造成的死亡率,那么自杀便是造成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因素)、毒物癖、酗酒、反社会行为及暴力的发展是有序的,正如饮食行为障碍、厌食症、暴食症一样。所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患者社会关系的建立,让患者长期表现出特殊的症状,终导致患者无法控制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出现自残现象。而这些症状也是患者人格障碍的表现,自残在几乎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都有表现(大约80%)。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往往多样且反复)让这些障碍在西方国家或者说正在西方化的国家中发生这样的变化,而相反,与神经官能相关的障碍(癔症、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却呈下降趋势,已被全科医生列为健康安全问题之外的特殊问题?

是否需要审视社会心理的作用呢?而社会心理的作用往往与社会习俗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交易模式的改变以及家庭及社会功能的改变相关。以往,社会学家并不热衷于研究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这些特殊心理障碍(已被证实往往与生理缺陷相关),我们目前的研究到达什么地步了呢?此外,这些与个人体质相关的可能因素是否必将导致患者出现行为障碍呢?或者这些因素是一种潜在的风险,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才会导致患者出现行为障碍?其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及家庭因素。在这点上,我们得提到遗传生物学缺陷这一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变化无疑令青少年对冲突的表达方式更加困难,但该变化对青少年所遭遇的危机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一点很难确定。在这点上,我们发现,社会的变化导致家庭细胞的改变,这让青少年表现出更加自恋的倾向,由于社会的苛求,实现自我变得很困难或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后,青少年通常容易出现消极的自我毁坏的行为。

社会的变化有利于心理功能的表达,但问题是,社会的变化是否是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呢?

这些障碍在一些人看来是真正的“社会疾病”,其形式和潜在的发展变化被普遍定义为“青少年现象”(这一现象同以前在青少年中所发现的截然不同),而这一现象是在特殊环境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青少年对所处的社会及文化非常敏感,因为他们正处在心理和身体构造及性别意识的形成阶段,在这一心理和身体均发生“变形”的阶段,他们亟须找到一种认同。这种“变形”在青少年看来是消极的,一旦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这种变化时,他们就会试图采取措施。青少年对社会文化运动特别敏感,他们不仅模仿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还表现出更强烈的张力。他们试图在这种需要自身进行的改变和拒绝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他们需要自我解体,自我重塑,自我完善,成为自己和别人满意的自己。自恋—客体相互关系和分离—分化—主观化—自主过程中的问题早体现在青少年的身体变化过程中,让青少年感到痛苦。

 

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较晚,且对该行为的影响力不大。青少年在家庭中接受的自恋影响是深刻的,比其在社会中所受的影响要大得多。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会构成部分的身份认同,构成青少年的社会自我,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身体和生理构建。这些现象是社会风俗、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中的深刻反映。

青少年的变化,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儿童时期成长的状况,受创伤的回忆会在青少年的青春期发生反应。这个时期是青少年和家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自我认识得到发展的关键时期。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青少年所采取的具有毁坏意义的行为意味着青少年自我意识构建过程中的缺陷,该缺陷出现在其人生的初期,出现在青少年和父母亲子关系构建的过程中。从儿童到青少年,孩子无法自己养活自己,无法靠自己的家庭而变得强大,他们的家庭往往空虚且刻板,他们没有得到家庭的帮助,甚至反而会被家庭带来的创伤所影响,由于受父母及社会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在各种不协调因素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佳,这是青少年害怕被遗弃和害怕创伤行为出现的原因。

 

孩子过早进入父母幻想的情景中,而该情景与家庭、社会所幻想的情景相关,也是父母一直试图模仿、扮演、规划、曲解的同时反抗的情景。因此,青少年不能摆脱家庭法则的大部分内容,当面临新的约束和社会自由时,他们身上再次出现父母们的内心冲突,无论这种新的约束和社会自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还是享受,他们需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父母在儿童时期的冲突对孩子跨代的影响是无形的,孩子被父母看成是自己的产品,重演父母在儿童时期所经受的冲突(通常这种冲突会以一种更加尖锐的方式出现)。如果说孩子在这种跨代的影响中有更甚的表现的话,那是因为他在纵向发展过程中,和父母一起接受了新的文化。

社会文化对个体家庭多少都有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根据青少年心理构建的基础(自恋、恋母阶段、或多或少的冲动)、释放压力的能力及对社会价值观和底线的接受能力,青少年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认识,或者动摇,或者痛苦面对混乱中的冲突和矛盾。

今天,以变化多端和发展迅速为特点的现代社会中,家庭在社会和孩子之间起到的过滤作用越来越小,而这一过滤功能本来能让父母在衡量社会背景后在孩子身上植入某些价值观及社会底线。

 

在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下,青少年因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压力而产生混乱,这是由于青春期发育所带来的内心压力需要释放。这种释放看似与可怕的自残行为没有关系,但其目的旨在割弃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从而在没被认同的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我。换句话说,行为障碍表达了青少年无法承受的社会及家庭所带来的压力,青少年越来越难找到自己,从而希望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行为释放这种压力。

分离—自主—个性化—主观化这一对青少年的认识体现了青少年与儿童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对身体行为的认识十分客观,它尤其标志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俄狄浦斯神话是由若干小故事构成的关于全人类的神话,这个代代相传的神话是一个告诉人类结束发展的好神话,即告诉人类不要继续寻找与自己父母的不同。神话的力量在于不停地、潜在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毁坏性的行为,而不是创造性的行为:这是因为,重复性的冲动更容易将自恋—受虐的心理植入毁坏性的心理中,而不是植入创造性的心理中,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神话都是悲剧的原因。神话的力量在于它会在不同的社会中,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上,以某些仪式的形式一直存在,直到变成一种深刻而古老的传统。神话的力量还在于它们通过人类的意识表现从自然到文化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只能从重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Tragédies dipe Roi)(Lelivre de poche classique, 1962,p.261)。这一神话,开始我们关于自残的论述,而自残是一个涉及生物、精神病理(个人及家庭)、社会及文化的行为。

信使:她上吊自尽了!她就这样,在我们面前,悬挂在梁下,来回晃悠……看到这一场景,可怜的人(俄狄浦斯)发出痛苦的呻吟。他解下绳子,尸体掉到了地上……这是十分悲伤的一幕,他扯下她衣服上的金别针,举起,拍打自己的眼眶。

 

他说:“从此以后,它们将再也看不到我所承受的痛苦,也看不到我造成的痛苦

在《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dipe  Colone)中,俄狄浦斯说:“我的行为,是我在承受,但不是我造成的,它们只是我父母的行为在我身上的再现而已(……)我是否一出生就是有罪的呢?我只是将别人带给我的痛苦还给别人而已,尽管我的行为是有意识的,但我并不因此有罪。”,黑暗将防止它们看到我不想看到的东西,让我了解我想了解的东西!”

话音刚落,他毫不迟疑地举起双手,乱刺自己的眼睛,带血的眼球从他的胡子上滚落下来。渗出的不是鲜红的血液,而是黑色的血,染满整张脸!……

 

小说已经将所有意象说明清楚,而没有指出的就需要我们的想象了……扯下金别针——这是他刺瞎自己双眼的武器——意味着俄狄浦斯后一次脱下母亲的衣服。Agrafe可以指别针,是将衣服的两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类似于钩子或环的东西,也可以是连接两片东西,如唇,或者伤口的创口夹子,甚至也可以说是爱和死亡之间的联系物。血不是红色,而是黑色的凝结物,这仿佛是为了证明俄狄浦斯内心的冲动。

 

自残往往发生在宗教背景下,尤其在具有修道和苦行意义的宗教中。几乎所有宗教中,不是要求直接毁伤肢体,就是要求听从已经为该宗教自残的人士。这些毁伤肢体的行为往往具有纯洁化的意义,而这种纯洁化往往与个人的性生活有关,因为性生活往往与信仰的履行不相容。他们相信,必须远离魔鬼的诱惑,而性欲往往在没有信仰的人身上发生作用,因此,想要纯洁化就必须切除自己的生殖器。我们要提到费利西安(Félicien Rops)所画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可怜的忏悔者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受到性欲的干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美貌裸女一直考验着他的欲望。宗教和其他神话一样,往往能保护信徒免受性欲的困扰(与内心的魔鬼相纠缠),但在这些宗教中,到底哪些宗教过分重视对抗自然的文化,过分重视本能的力量,从而变成了可怕的宗教?肉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的这种想法影响了很多非宗教人士。

腓尼基人相信,伟大的春神艾斯曼(Eshmum)切掉了自己的生殖器,以避免被艾斯托纳艾女神(Astrona)勾引,因此,他的信徒们必须模仿他的行为。

同样,凯尔特人是阿提斯(Attis)女神的信徒,在共和国诞生之前他们不走罗马的街道。

对西布莉(Cybèle,即母神)和阿提斯的信仰始于罗马(公元前7世纪)。当时罗马盛行各种血腥和纵乐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比如每周三是流血的日子,是向西布莉女神进行祭祀的日子),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助自残的方式,向上帝贡献出自己的性生活,从而获得别的纯洁化。西布莉是雌雄同体的神,愤怒的众神切除了其男性生殖器,让她变成了女性,而阿提斯为了表明自己对西布莉的忠贞,切除了自己的生殖器,并撕裂了自己的身体。

 

叙利亚语“ethkashshaph”是“切伤自己”的意思,意味着这是一种“自愿”行为。

如果要将自残行为从宗教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延伸到其他时代的话,我们可以以汤加人的“Tootoonima”仪式为例。在这种仪式中,汤加人切掉自己小指的一部分贡献给上帝,希望能让亲人从疾病中康复。这样的例子很多,让我们回到现在,回到西方国家中。在这些国家中,自残者的博客越来越多。且这些博客都是匿名的,他们通过消极和毁坏性的东西来支撑自身,他们发送的视频仿佛大海中的漂流瓶,希望能被人看到,这个人是想象中的,不确定的……但这个人并不存在,因为这个人其实是每一个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少年中自残行为的暴增及各种各样在身体上刻画符号的行为证明,社会文化的变革对精神障碍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内心感受的外在化,以行动或“肉体化”的形式出现)有影响,这些行为随着“人体艺术表现”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学家大卫·勒布雷东(David Le Breton)指出“数不清的整形工作室,如文身、健美,饮食控制,医学整容,美容院”等属于这一类,他还指出“身体已经成为意义创造的对象”。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看来,这就是“我的选择!”如果无须面对精神疾病的困扰的话,这些行为将达到什么程度呢?将一种异化行为理论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尤其当行为和想法之间有明确自由的界限的时候。临床医学的问题在于,冲动和行为之间可以存在的空间的问题,冲动可以只是一种心理排遣的渠道,可以是旨在向他人表达情感的动作,而不一定是行为。这个问题是否与艺术有某种联系呢(作品中是否总包含着某种想法,或者作品具有三种属性)?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提醒人类学的哲学家们,非常不幸的是,成功的艺术家往往在病人失败的领域获得成功,世界上失明的病人要比被塑造自我的痛苦所折磨的艺术家还要多。因为艺术家能将事实变成小说,而病人往往需要面对现实。现实并不是事实,事实是经由我们认知能力筛选后的现实,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自身的欲望,传承父母在我们童年时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取悦别人”的欲望。

 

临床医学的这一观点是对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质疑,这一点我们并不认同,但我们是否还相信神话,是否只相信神话,认同这种在情绪管理障碍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呢?

雅克·拉冈(Jacques Lacan)在《语言基础结构》中强调了语言的作用,强调了象征的意义,但多少忽视了青少年表达痛苦的新模式中的冲动和情感。

保尔瑞克(Paul Ricoeur)认为,自我是“通过符号、象征及文字”塑造的。

因此,在不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前提下,要将青少年的精神问题理论化是很困难的。青少年发育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骤变,而这些变化将对青少年情感控制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形成均产生影响。这种能力引导青少年与家庭及父母的关系。此时,一旦青少年有了性能力,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会与以前不一样。对性欲的管理(易感性、渴望享乐、生殖、攻击致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能确保或废止一些依恋关系。

 

这种特殊到普遍(为一些社会学家拒绝)、从身体到心理(为一些宗教人士排斥)的单向“照料”可以避免道德判断中的误导,也可以避免形而上学、不够客观的精神分析。

不少青少年都对其国家、人民、种族、所处社会文化(如埃米纳姆、涅槃乐队)或政治表现出又爱又恨的双重感受,这种双重感受不比对父母的双重感受深。要举例的话,我们可以想到,青少年程度的性自由,无所不在的色情图片的影响,变性的冲击及生育问题都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但今天,身体之所以容易成为伤害和展示的对象,是因为它是青少年的父母结合后的产物,是表达“我感到疼痛了”“我觉得太多了”等感受的载体。

 

在会说话会表意之前,人类只是“会哭的动物”。这时的自我仿佛一颗洋葱,被层层包裹的只有一个空虚的心。我们可以先剥去其社会属性的外皮,直到家庭和个人属性的外皮。在言语之前,首先是身体,让孩子有直立的感觉(让孩子站起来甚至行走,从而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当然,该比喻并不完全恰当,人的这些属性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发生改变,但不好的苗头难道不应该及早关注吗?

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应该提出以下问题:出于家庭关系的需要,人们会对当时的文化做出怎样的让步呢?下一个问题:借用这种流行游戏的症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否是一种有利于改善家庭窒息气氛的行为,抑或是试图抓住脱离实际的可怜恋物呢?



导语摘要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围绕集中表现在青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的冒险行为问题展开探讨。本书立足文化背景和个体成长视角,通过语义学溯源、青少年个案举例、文学影视作品分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全面梳理归纳了青少年期冒险行为定义、产生和分类,冒险行为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威胁等关键问题,结合具体行为表现的病理学特征,对青少年期病理性冒险行为的预防与诊治给出了现实而积极的建议与指导。本书对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同于国内同类著作,在反映中法两国社会文化和学术观点差异的同时,也给我国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本书在著述风格上的鲜明法国文化特点,能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商品简介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围绕集中表现在青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的冒险行为问题展开探讨。本书立足文化背景和个体成长视角,通过语义学溯源、青少年个案举例、文学影视作品分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全面梳理归纳了青少年期冒险行为定义、产生和分类,冒险行为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威胁等关键问题,结合具体行为表现的病理学特征,对青少年期病理性冒险行为的预防与诊治给出了现实而积极的建议与指导。本书对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同于国内同类著作,在反映中法两国社会文化和学术观点差异的同时,也给我国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本书在著述风格上的鲜明法国文化特点,能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贝尔·库尔图瓦,图尔大学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副教授,图尔大学中心医院兼职精神科医生。研究兴趣为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心理、人格评估、暴力与犯罪心理等,已发表学术文章近五十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


译者简介:


费群蝶,硕士,讲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法语基础年级教研室主任,2014年台湾文藻外语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编著有《大学法语四级词汇手册精讲》(副主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篇。

目录

目录


致谢词/Ⅸ


导言/001


Ⅰ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概念


1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005


青春发育期和青少年期/005


青少年期的心理过程/010


青少年期的五大阶段/019


2冒险和青少年期/022


“冒险”的词源意义/022


青少年期和冒险/025


社会、文化与冒险/027


3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概念和定义/032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在当前的定义/032


真实的概念还是胡乱拼凑的概念?/036


给冒险行为重新下定义/037


4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知觉和类别/047


风险的知觉/047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分类/051


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意义:一次尝试性的概括/056


冒险行为的演变/058


5神话和童话,青少年和冒险行为/060


神话和童话的普遍意义/060


开始时:起源/062


神话和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070


男性童话或女性童话的分析/083


Ⅱ几种行为的精神病理学分析


6精神兴奋药物的使用和成瘾行为/093


烟草/093


酒精/099


大麻/106


其他麻醉剂/108


瘾/113


网瘾和电子游戏成瘾/118


7冒险性性行为/123


青少年期性行为的发展/123


性行为/124


青少年期冒险性性行为/125


冒险性性行为的共病因素或诱因/133


8青少年期行为障碍和暴力行为/136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的区别/136


青少年期行为障碍/137


青少年期暴力行为/142


9机动车辆危险驾驶行为/149


临床描述/149


青少年期机动车辆危险驾驶行为的共病因素和诱因/150


10运动和家庭意外事故/153


日常生活意外事故/153


运动意外事故/154


11躯体化障碍和身体疼痛/157


焦虑抑郁症/157


躯体主诉/162


12自残行为/164


划痕和自残/164


自杀行为/16513“受暴”行为/174


校园霸凌和伤害/174


性虐待/176


14进食障碍/179


精神性厌食症/179


贪食症/182


15学习心理障碍/187


辍学/187


焦虑性逃学/190


16精神病理性行为和冒险行为/197


Ⅲ青少年期冒险行为的解释模型


17发展和心理动力学因素/203


分离与个体化过程/203


青春发育过程/204


“主动行为”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和性欲的控制/205


作为变化因素之一的主动行为/207


理智化、禁欲、理想的自我和夸大性自体/207


依赖的调整和成瘾行为/208


早期社会关系和依恋理论/211


18情绪调节与情感控制/214


与焦虑抑郁情绪的斗争/214


作为自适应模式的采取行为/215


知觉到的对环境的控制/215


认知行为理论或压力管理策略/216


情绪失调/218


19人格模型和气质类型/219


病态人格/219


追求感官刺激和新奇事物/2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