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 9787533467180 韩星
  • 正版现货新书 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 9787533467180 韩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 9787533467180 韩星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3.04 6.7折 49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星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7180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3724401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品简介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及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作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



目录

自序 我的儒教观



绪论 清末民初的社会变化与儒学衰微



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



二、儒学的衰微和民族精神的危机



 康有为孔教说述评



一、儒学、儒教与孔教的概念



二、康有为提出孔教说的动因



三、康有为孔教说的目的



四、康有为创教之经过



五、康有为孔教说的内容剖析



1.康有为在比较中阐释孔教的特征



 2.康有为通过“我注六经”来构建孔教的“神学”思想体系



 3.康有为孔教说与政治维新和专制体制的关系矛盾与冲突



康有为孔教说的价值



第二章 清末民初孔教复兴活动及其争论



一、清末民初孔教活动述论



二、孔教活动引发的争论



三、梁启超——多变的孔教观



第三章 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



一、学贯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三、



四、儒学是否为宗教的探讨



五、孔道与孔教



六、良民宗教



七、对传统儒教(孔教)以及近代孔教派的历史反思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



一、陈独秀孔教非教说及对孔教的批判



二、胡适的儒教非教与实用主义的宗教观



三、蔡元培的儒教非教及哲学、美育代宗教说



四、鲁迅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的孔教观



一、学衡派孔教观的现实原因和内在动因



二、吴宓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



三、梅光迪“复兴孔教”与融通孔耶



四、柳诒徵论孔道与孔教



第六章 段正元论儒道与孔教



一、段正元对道的阐释....................................... 76



二、段正元对儒道的认识..................................... 78



三、孔教:万教归儒,儒道真行



四、道与教:修道之谓教



第七章 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



一、香港孔教学院与汤恩佳院长



二、汤恩佳先生的孔教儒学思想



1.全面把握孔子儒家思想



2.多角度地论证孔教思想



三、香港孔教学院的孔教理念和实践



1.香港孔教学院参与多元宗教对话



2. 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历史·信念·共识·影响



四、香港孔教学院与大陆儒教派和海外新儒家的比较



第八章 儒教在越南的传播和现代转换



一、儒教在越南传播的历史、作用及其特点



二、越南近代社会与儒教地位的变化



三、越南的现代化与儒教的现代作用



第九章 新加坡儒学和孔教



一、儒学孔教在新加坡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演变



二、新加坡的儒学伦理教育运动




内容摘要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及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作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



精彩内容

儒学是否为宗教的探讨

辜鸿铭以其学贯中西学的经历和视野,试图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赋予传统的儒教一种宗教感,以加强其收摄人心的力量。中国儒学或儒教是不是宗教?这就是用西方狭义的宗教概念来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的根本难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么量,都在似与非似之间。关于儒学与宗教的概念及其社会功能的异同,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他认为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儒家的文化哲学、道德规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人“未能讲其学说变为宗教或等同于宗教,其哲学并没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相反,儒学在中国则为整个民族所接受,它成了宗教或准宗教。我这里就广义而言,而非欧洲人所指的狭义宗教。”[1]辜鸿铭认为传统的儒教在古代儒生那里就是一种宗教,但这一种有理性的人的宗教,即“所有有理性的人对此达成默契、决不谈论的宗教。”[2]这就是说,传统的儒教就是一种以理性为主而能够发挥宗教功能的“宗教”。“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对于宗教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儒家的哲学和伦理系统,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人们说儒学不是宗教,的确,儒学不是欧洲人通常所指的那种宗教。但是,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3]正是由于儒学不是严格狭义的欧洲那样的宗教,但同时又具有欧洲宗教同样的社会功能,所以,辜鸿铭又进一步指出:“就广义而言,我认为儒学、基督教、佛教同为宗教。……儒学与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仍有不同。这不同之处在于,欧洲意义的宗教是教导人做一个善良的(个)人,儒教,则进一步,教导人们去做一个善良的公民。基督教的教义这样发问:人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而儒教教义却是这般提醒:公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儒教认为没有个人的生活,作为个人,他的生活与他人及国家密切相关。关于人生的目的,基督教的答案‘是给上帝增光’。儒教则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公民。……总之,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企图使每一个都变成一个完人,一个圣者、一个佛陀和一个天使。相反,儒教却仅仅限于使人成为一个良好的百姓,一个孝子良民而已。换言之,欧洲人的宗教会这么说——‘如果你要信教,你就一定要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陀和天使。’而儒教则言到——如果你能够象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臣民那样生活,你就入了教。”[4]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说佛教、基督教是“个人的宗教或称教堂宗教”,而儒教则是“社会的宗教或称国教。”“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给了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正是为了赋予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而创立了儒家。在欧洲,政治成了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自孔子以来,政治则成为一种宗教。简言之,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即在于他给了人们一个社会宗教或称为国教。”[5]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也就是说,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衡量,儒学决不是宗教。然而,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即功能)来说,儒学又与宗教是一样的,与基督教、佛教没有区别,而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

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用其中一个系统来衡量造成的分歧和矛盾。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矛盾呢?从根源上讲,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辜氏又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在欧洲,哲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而在中国,二者是合一的。他认为,哲学是理性的,只满足头脑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而宗教是情感的(按西方的概念讲是非理性的),只满足心灵或曰灵魂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头脑的需要。正是欧洲哲学与宗教的对立,使“宗教拯救了人的心却忽略了人的脑;哲学满足了人头脑的需要但又忽视了人心的渴望”[6],从而造成了欧洲社会那种恒久的混乱。“辜氏这种情境的理解更全面。辜氏之论之所以正确,除了他在两种环境中生活的深刻体验之外,而且还在于他对中西文化从根源上的把握。这就是他所说的,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的冲突,而儒学没有这种冲突,二者是合一的。这是辜氏之论之所以深刻的更重要原因。”[7]

在强调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他认定道德、情感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良好表征,具有笼罩、统摄人心的巨大魔力。在理想化的描述中,辜鸿铭“告诉”人们(大概主要是西方人)许多关于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精神的美好的东西,然后作了这样的总结:“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灵魂趋向,你无法像学习速记或世界语那样去把握它——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心境,或用诗的语言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8]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在中国,“家庭简直是人间天堂——作为一个拥有公民秩序的国家,中华帝国——是那真正的天堂。天国降临于大地,降福于中国人民。”[9]这显然是他的理想化而不是当时中国的现实。

 

--------------------------------------------------------------------------------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2] 辜鸿铭:《呐喊》,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535页。

[3]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7~38页。

[4]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5]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44页。

[6]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6页。

[7] 邹昌林:《一个迷的揭示——儒学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理性化的作用和意义》,国际儒联网站。

[8]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67-68页。

[9]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