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细说北洋-段祺瑞 9787204083213 苏飞 编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3.48
6.5折
¥
3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苏飞 编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83213
出版时间200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20691015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全书以细致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史评笔法,叙说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从发生发展到执掌政权和终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征引了大量难以见到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也有许多当代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加之以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目录
章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
第二章 小站练兵初展才华
第三章 逼宫清室拥护共和
第四章 执掌陆军镇压革命
第五章 功高震主反对帝制
第六章 再造共和入主内阁
第七章 大权独揽重整河山
第八章 府院之争与参战风云
第九章 段氏下台张勋复辟
第十章 三造共和讨伐复辟
第十一章 再度组阁对德宣战
第十二章 段冯体制——南北战争(一)
第十三章 段冯相左——南北战争(二)
第十四章 段冯相斗——共同下台
第十五章 参战督办任上
第十六章 巴黎和会弱国任人宰割
第十七章 “五四运动”(一)天安门前,爱国学运名垂青史
第十八章 “五四运动”(二)群情激奋,全国三罢
第十九章 “五四运动”(三)拒签和约,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
第二十章 直皖反目 兵戎相见
第二十一章 直奉开战复出任执政
第二十二章 屠杀学生 千夫所指
第二十三章 赞襄围棋事业
第二十四章 “正道居士”的晚年生活
内容摘要
全书以细致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史评笔法,叙说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从发生发展到执掌政权和终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征引了大量难以见到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也有许多当代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加之以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精彩内容
章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
段祺瑞家祖籍江西饶州,明末迁至湖北英山,清初又迁至安徽寿州。道光年前,段家发生了一件至惨之事: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杰生性悭吝,仅因为妻子向穷人施舍了一碗羊肉汤,竞勃然大怒,一巴掌失手将妻子打死。当地人义愤填膺,不依不饶,段友杰自知理亏,只好搬迁到六安。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太平集一个淮军军官家庭。段祺瑞降临人世之际,正是这个家庭发迹的个高峰。
安徽段家本以种地为生,到其祖父段佩这一代,由于政治风云突变,段家成了官运亨通的暴发户。段佩字韫山,原为一个粗通文字的农村青年,早年与刘铭传(后任台湾巡抚)关系甚笃,曾一起贩过私盐。1851年太平军兴起,咸丰帝被迫下令各省地方实力派组织团练,以镇压太平军和各地纷起的农民起义。段佩加入了当地地主组织的团练,开始担任哨备,后升为管带(相当于营长)。1861年李鸿章组建淮军,皖北许多团练队伍纷纷集体加入淮军,段佩随刘铭传、张树生、周盛波、周盛传、唐殿奎:吴长庆等所属的团练编入李鸿章的淮军,成为“铭军”(淮军中刘铭传所率领的部队)马队的一员。不久,段佩就成为刘铭传的重要助手,官至淮军统领,“以军功累得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满语,勇猛志士的意思)称号,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合肥段公年谱稿》)。
段祺瑞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新生的官宦人家。1870年段祺瑞四岁时,全家迁至合肥附近,距肥西县城五十里的小庙镇马场村豌豆洼,段家在此购田地一百亩,段祺瑞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渡过的。段祺瑞因日后功成名就,继李鸿章“李合肥”之后,被人称为“段合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却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种田,别无他长,甚至不会抚养子女。段祺瑞从小就养在外婆家。段祺瑞八岁那年,其祖父望孙成龙心切,就把他带至江苏宿迁任所,当时段佩率“铭军”直属马队三营驻守在那里。远离父母的段祺瑞就在兵营附近一家私塾就读,念了七年的“之乎者也”。这七年对段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它使年幼的段祺瑞对儒家经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段佩平时常把段祺瑞带在左右,还为他定了一门亲事,亲家是宿迁一个姓吴的举人。慢慢的,段祺瑞熟悉并喜欢上兵营生活,晚年他曾以此炫耀并自命为“将门之子”。所以段祺瑞并没有步入科举致仕之“正途”,而是从兵营到兵营,自幼即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与他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及家庭屡遭变故不无关系。
邢宝斋为段祺瑞家仆,常在外人面前提起,他当年在段祺瑞祖父军中当管带,段也随在身边。当时段祺瑞一天到晚鼻涕邋遢的,挺不起眼。邢宝斋实在看不上他,就说:“你这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可段总不改,邢气极了,就说:“你这个鸟样!”段发迹后,邢总说这些事,有人听得不耐烦了,便说:“你不是看不上他么?他如今惊天动地,而你如今还得上街卖笤帚。”这句话把邢宝斋堵得没话说,只好结结巴巴:“咱也不知道他有这一天呀!早知如此,也对他好点呀!”
光绪五年(1879),也就是段祺瑞十五岁那年,其家境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这年闰三月,段佩病死于军中。家中主要靠山的失去,使段祺瑞悲痛欲绝。他将其祖父灵枢扶送合肥归葬后,开始务农。段祺瑞是长子,下面还有一妹两弟,生活甚为窘迫。段祺瑞刚回安徽时还继续在距豌豆村不远的侯大卫庄读了一年私塾,老师姓侯,家里的日常生活也就是青菜豆腐,只是在偶尔“打牙祭”时,碗饭头上多加两块大渣肉。段祺瑞人长得清秀,语言不多,深得老师的女儿的疼爱,在每次打牙祭时,好心的师姐在盛饭时都预先埋两块渣肉放在段祺瑞的碗底。段祺瑞并不知道这碗底的两块渣肉是谁放的,只乐得碗中多了两块肉,闷头闷脑地就吃了。有一天,师姐忍不住问段祺瑞:“你可知你碗底的肉是谁放的?”段反问:“是不是师娘放的?”师姐笑了,用手指戳了段祺瑞的额头一下,说:“你呀,人家有心待你,你却不领情,是我放的!”一句话反把段祺瑞说得满脸通红。在贫穷日子里结下的情谊是动人心魂的,老师和师姐待他的恩情,段祺瑞终生也难忘记。
但是,贫穷却如附骨之蛆挥之不去,后来段家经济实在拮据,连段祺瑞的学费也付不起了,段祺瑞只好辍学。但他离开这所私塾时,因拖欠学费,而被侯先生扣下端砚和书桌。当段祺瑞任北洋政府:总理时,肥西家乡有人劝侯先生赴京求段,得些好处。侯先生开始不敢去,怕段祺瑞计较往事,终因窘困,顾不了面子,硬着头皮,带着当年扣下的端砚进京。不料段祺瑞非常高兴,仍尊称侯先生为老师,收下端砚说,“这方端砚是我家之物,老师为我保存至今,幸未失去”,并询问师母、师姐的情况,段自陪老师吃饭,过了月余,老师要回家,段又设宴饯行,并给路费数百元,待这位塾师到家时,家里的几问破房,早已修葺一新。后来,段资助亲友,分配表上,列有侯老先生若干元,师姐若干元,直至1936年段死后才停寄。
后来段祺瑞回顾这段生活时说:“幼年时,吾在家乡衣不蔽体,饥无食充,求学无门,前景实是惨淡。”但是回家后的段祺瑞并不甘心做个农民,一生泡在田里,于是仍旧回到宿迁军营,希望能借祖父的余威谋个差使。但人情如纸,他只能留营充当一名杂役。相当于后来军队中的勤务兵。
1881年,段祺瑞十七岁,他不知不觉已在宿迁度过了一年。这时,他深感在兵营打杂决非长久之计,也违背其祖父的初衷。他决心去威海投奔在军中做管带的族叔段从德,但车马川资全无所出,怀揣仅有的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走了一千多公里,跋涉到了威海的另一个兵营——黄海之滨的威海卫某部。凭着七年的私塾底子,段从德安排他在营中做司书,从此开始了佩剑戎装的生涯。后来,他常对子女讲起这段艰难往事,不无得意地自称“一元钱起家”。
一年后,更大的不幸又接踵而至。1882年9月,其父段从文思念分别一年的儿子,赶到威海看望,在返回合肥路上,行至离家只有二三十里的西七里塘时,被两个攀谈同行者乘夜幕降临时杀害,年仅38岁,盘缠及为段祺瑞置办结婚的物品都被抢光。想是段祺瑞给父亲带的盘缠过多,对方见此而起盗心,因此,儿子的孝顺反而成了父亲的死因。’噩耗传到威海,他想请假奔丧,未获批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手被正法,但是次年时隔8月,1883年5月10日,他父亲的坟上尚未长满野草,母亲范氏又因悲痛过度而离开了人间。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祸不单行,实在是人生一大惨事!刚刚成年的段祺瑞这次获准回家奔丧,他赶回老家,安排好年幼弟妹的生活,重返威海卫兵营。连遭失去祖父、父母去世的变故,一连串的打击,家境的陡然衰落使作为家中长子的段祺瑞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命运的无情使他拥有了一份过早的成熟,对他后来冷峻、刚毅、敢于任事的性格之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段祺瑞除了抚育培养过自己的弟妹、子女,还有妻弟吴光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陆军总长)、侄子段宏纲,还资助过吴清源等许多位棋手和学生。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先人两次遭遇至惨之事,才有福荫庇佑着他成为一代人杰。
正是这年10月,法国军队再燃战火,炮击锦江一带清军驻地,挑起中法战争。
近代以来,英、美、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边境线上屡燃战火,尤以海岸线为。为加强军事实力,洋务派曾于1880年在我国北方迅速崛起的城市天津,创建了我国所近代海军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以培植海军将才。此后,不断有人提出设立陆军军事学堂的建议,却都如泥牛人海,杳无音信。在近代发达国家,军事院校的建立,一般都是先陆军后海军,或陆军、海军军事院校同时建立。但在中国,和新式海军相比陆军则多为旧式勇营军官所垄断。他们出于个人利益,想方设法抵制新式陆军的建立。直到1885年夏,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告终后,在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两兄弟的建议下,李鸿章上奏朝廷,这才开始创建中国所近代陆军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的创建,给段祺瑞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位于天津紫竹林,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所谓“北洋”,是指1861年清政府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同时又设立“南洋”和“北洋”大臣,其中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与长江各口以及闽、粤、浙三省,而北洋大臣,则专管北方各省,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就是“北洋”一词的由来。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