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9.7 5.9折 ¥ 5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魏玉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75774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4113500
上书时间2024-10-14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风雨医路50载》,是现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原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玉香同志的倾情力作。以父亲寄托“学医治病救人”为奋斗目标,用她一个个短小而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在医学路上走过的50年人生坎坷之路。所谓“一针一草”者,用简单、自然的办法来自治或医治所染之疾、所积之痼也。粗览此书,文如其名,既有中药的故事,如制膏丹丸散的技术、土方、验方、家传方、针灸手法等,又有作者多年从医研修的亲身感受、体会心得。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探究真知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道法自然,来于自然,成于自然,妙在自然!
魏玉香同志是甘肃省第三批名中医,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针灸康复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脑瘫丸对缺血缺氧幼鼠认知障碍及细胞的保护》被SCI引用。主编《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已再版3次)等4部专著,参编著作4部。参与科研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9项(获省长基金1项)。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三等奖1项,甘肃省康复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本书是其完成的、集中医研究与自身成长故事相结合的作品,读来新鲜悦目、丰富知识、趣味横生。
魏玉香同志之所以能成之作,与她的长期刻苦努力分不开。其自幼酷爱中医,是世医之家的六代传人。她14岁便步入从医之路,是一个学徒派,采药篓、药碾子伴随其身,浓浓艾灸烟、小小的银针陪她成长。她先后生活在山东和甘肃,在缺医少药的沂蒙大地和黄土高坡的艰苦条件下,她丛林寻药狼蛇伴,救死扶伤笑开颜。背起药箱,守护人民健康,拿起产包推广新法接生,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架起大锅熬药,遏制各种疫情蔓延,为救苍生她从不放弃。自学考试,以“大雪门外的听课生”获得兰州市十大优秀考生。从赤脚医生一路走来,先后步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学习,得到谢海洲、刘保延、冯兴华、金安德等老一辈名家的指教。1994年调入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三甲康复专科医院,全国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其后担任了该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在其勤奋努力和老师同行的指导帮助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在临床、教学、科研等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她对中医方药及针灸手法的见解精辟独到,能在古方中窥见新意,因此在临床上面对各种疾病时针药并用,手法独特,治法面广,屡起沉疴。谢海洲老师将其研究50年的脑病经验方传授于她之后,着手研制脑瘫丸,并配合独特的单手进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弱智、颅脑外伤有独到之处。此外,研究出宫廷药灸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多项新技术,效果显著,美国、法国等脑病患者纷纷前来就诊。
魏玉香同志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在其从事中医针灸50多年生涯中,以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的理念,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2009年,荣获甘肃省政府“为残疾人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中华针灸界“十大创新人物”。兰州军区原司令员董占林誉她为“神针”,一位患者送她“一只银针通脉络,康复医院女华佗”的牌匾,以表对其医术医德的敬仰。
魏玉香同志的为人为学及服务理念,成就她给父亲一个合格的答卷。《风雨医路50载》是一本中医入门的好书,适合中医科研、临床工作者阅读,也可供中西医院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学习。
故乐为之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冯兴华
一个大雪的夜晚,在沂蒙大地,一个茅草屋内,父亲患肺心病心衰,却无钱无医救治。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长大后要学医治病救人。”说完便撒手而去。父亲的遗言,是我奋斗的目标,力量的源泉。
1970年8月1日,14岁的我踏上漫长的医学之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背起药篓、拿起?头进入深山采药。
少女采药白云间,腰系绳索峰上攀。
丛林寻药蛇狼伴,救死负伤笑开颜。
我架起炉灶在烟雾中熬膏炼丹,摇起竹匾制作丸散,提起产包推广新法接生,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捻动小小银针为众生除疾疴,医书是我50年的伙伴。在各类瘟疫面前,赤脚医生站在没有硝烟战争的线,与瘟疫零距离接触,架起大锅熬药,控制甲肝、流脑、霍乱、伤寒、麻疹等疫情的暴发。背起消毒器,走在“除四害、讲卫生”的前沿。那时的我常常背着药箱,哼着小调:“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像飞燕一样,走乡串户,为人民的健康站岗放哨。
我从当年的赤脚医生一路走来,有幸步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学习,得到谢海洲、刘保延、冯兴华、张仲薇、金安德等专家的指导,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不断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出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治疗脑病的方案。谢海洲老师将其研究50多年治疗脑病的经验方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批准为院内制剂,给甘肃省上万名脑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在科研方面,《脑瘫丸对缺血缺氧幼鼠认知障碍及细胞的保护》被SCI引用,并且完成9项科研,获奖5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为顶住贬低中医甚至取消中医的歪风,我自费调研,历经两年,奔平凉、访定西、下甘南,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在2009年两会期间提案《关于振兴发展甘肃省中医建设的几点建议》,在600多份提案中被评为四大优秀提案。时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的张世珍督办落实此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中医科,从我一个人,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间9平方米的治疗室,在刘维忠厅长的大力支持和发展中医的大好形势下,建立了30张床位,28个医护人员,被评为甘肃省第四批传统康复重点学科。
发扬、保护、传承、挖掘中医。在业余时间,我不断总结经验,主编医学专著4部,参编4部。
不断创新研究。2016年,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疼痛科主任刘长信共同在宫廷中医资料的基础上,挖掘、研究创建“宫廷灸术”,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病等。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北城中医医院等全国20多家医院都引进了宫廷药灸疗法,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一花盛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我坚决要求女儿张慧卿报考中医,她现为国医大师金世元亲传弟子,海军军医大学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我还带教甘肃、山东、青海、北京、承德、通辽等14名学生,毫无保留地将我50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他们中间有正高、副高、科室主任、研究生,让中医传承在他们中间开花、结果。
我从一个拔艾草的小闺女,成长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医针灸主任医师。让在九泉之下的父亲,谢海洲老师微笑!
本书用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我50年风雨中医之路。既有采药、制作膏丹丸散的方法,也有土方、验方、家传方、针灸治疗等。历经数载,广泛征求意见,数次易稿,方成此书。辑主要讲述我的学徒之路,第二辑总结我的发展和科研过程,以及50年的临证经验。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书中提到的土方、验方等有的是在特殊的年代使用,非医学人士请勿照搬套用,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参考使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领导和朋友的支持,我的同学高瑞海、王晓霞等同志在百忙之中提供照片和材料,在此表示万分感谢。
魏玉香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的学医、从医经历,以及其从医五十年间的所见所闻,描述其从沂蒙山采药的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长为一方名中医的故事,可谓中国版的大长今。全书所描述的故事既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也是中国农村赤脚医生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全书语言生动活泼,以作者个人经历为时间线讲述故事,既有学医道路上的困难与收获,又有从医生涯中的汗水与喜悦,故事引人入胜,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位名中医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
魏玉香,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原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传统康复科主任,甘肃省第三批名中医,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五批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传统康复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发明甘肃省康复医院内部制剂脑瘫丸,发明专利1项。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获省长基金1项。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三等奖1项,甘肃省康复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医学专著4部,其中一部第3次再版。在SCI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章父亲的遗言,我的学医梦
节父亲因注射鸡血昏迷住院
第二节卫生所的灯光
第二章踏上学医路
节新医疗法学习班
第二节简陋的卫生所
第三节突遇晕针
第四节“学医不赚钱,赚钱不学医”的家风
第五节老师引路
第六节五运六气治未病
第七节神奇的四诊合参
第八节面诊知生死
第九节家传儿科魏老师
第十节自制蓖麻子灯
第三章沂蒙山的采药少女
节走进沂蒙山
第二节沂蒙精神
第四章学习炮制药
节学习炮制药
第二节自制膏丹丸散
第三节谷糠油的制作
第四节蛇油的制作
第五节蟾蜍膏的制作
第六节鸡蛋油的制作
第七节小儿鹅口疮散的制作
第八节自制四制香附
第九节自制蛤蟆散防治气管炎
第十节自制腹泻散
第十一节水丸制法
第十二节蜜丸制法
第十三节一个耳光的教训
第十四节自制去腐生肌散的奇效
第五章难忘的女赤脚医生培训班
节学习榜样王桂珍
第二节艰苦的学习条件
第三节技术精湛的赵老师
第四节次接生
第五节发明宫颈糜烂烧灼器
第六章提保险灯的小医生
节误治小儿肺炎
第二节护送产妇
第三节青霉素过敏
第四节抢救外伤患者
第五节护送重度脱水的孩子
第六节抢救脐带绕颈的婴儿
第七节抢救自杀患者
第七章流行病的预防
节防疫
第二节伤寒流行
第三节茵陈防治甲肝
第四节除四害
第五节防治疟疾
第六节中药治疟疾
第七节中医学习班
第八章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节踏进计划生育宣传队
第二节逃跑的孕妇
第九章采药、种药
节缺医少药的时代
第二节采药中毒
第三节桑树全身都是宝
第十章八岐山的老药农
节走进八岐山
第二节老师的寄托
第三节巧遇采药农
第四节药农传授保胎方
第五节桃叶膏的功效
第六节桃枝的故事
第七节当地名医传授经验
第八节再临阁老崮
第九节风雪之路
第十一章农村常见病
节一个骨折小孩
第二节土鳖虫能接骨
第三节柿蒂治疗顽疾
第四节一声锣鼓响治疗瘫痪
第五节我的除夕夜
第六节早发现宫颈癌
第七节抢救溺水的孩子
第八节子病治母的故事
第九节蝼蛄治疗肝硬化的患者
第十二章老师的护航
节路上的课堂
第二节进修前教育
第三节护士的鲜血救产妇
第四节在病房的日子
第五节马车上的产房
第十三章村办制药厂
第十四章我的上学梦
节卫生学校
第二节研究不孕症
第十五章黄土高坡30年
节巧治柿石病
第二节艰苦的谗口卫生院
第三节六二六医疗队精神
第四节防疫工作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抢救毒痢
第六节用萝卜练习小儿头皮针
第七节验方治疗产后大出血
第八节一个夜班
第十六章兰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节次进病房
第二节民政厅长的希望
第三节一个脑瘫患儿妈妈的哭诉
第四节科研启蒙老师金安德
第十七章我的大学梦
节走进没有围墙的大学
第二节八里窑山洞中的“疯女”
第三节以讯学医
第四节大雪门外的听课生
第五节劝我退学的刘老师
第六节难忘的魏老师
第十八章求学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节求学于谢海洲门下
第二节跟刘保延学习火针有感
第三节跟高立山学独特的选穴法
第四节跟张仲薇给陈景润针灸
第五节冯兴华老师治风湿经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