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接受幸福的勇气 9787111574781 (日)岸见一郎 著;陆贝旎 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接受幸福的勇气 9787111574781 (日)岸见一郎 著;陆贝旎 译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6.11 6.2折 42 全新

库存100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岸见一郎 著;陆贝旎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4781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568772

上书时间2024-10-12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居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除了专攻哲学(西方古代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外,1989年起,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并成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证的咨询师与顾问。自从撰写世界各国、堪称阿德勒心理学新经典著作的《被讨厌的勇气》后,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样,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费许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与许多年轻人对话、进行咨询。著作包括《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学作品。

目录
前言
章 幸福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
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活着的意义
活得好
谁都想要幸福
最幸福的人
活着就是痛苦
只要活着就不会幸福吗
神所钟爱之人
阻碍幸福的东西
疾病
衰老
死亡
外部原因
在恶政下生活
人际关系问题
认为自己能够幸福的人和认为自己无法幸福的人
幸福和成功
微小的幸福
幸福是质的,也是独特的
幸福和幸福的条件是不同的
幸福和幸运是不同的
命中注定的人或邂逅
实际上是幸福的
幸福和幸福感是不同的
第2章 为什么无法幸福
幸福不是牺牲
个人的幸福和共同体的幸福
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吗
出于良心的义务和对幸福的需求
今日的良心是对幸福的需求
想要相信人生没有意义的人
害怕建立人际关系
幸福无法引起关注
不想冒着不被爱的风险
担心无人关注自己
对失去的恐惧
第3章 人的尊严
人的行为不存在必然性
选择所带来的后悔
不受感情支配
关于心理创伤
自卑情结
目的也是原因之一
超越决定论
关于原罪
作为启蒙思想的主知主义
责任在于选择者
第4章 与他人的羁绊
人无法独活
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遥远的距离
是敌人还是伙伴
他人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伙伴
共同体的意义
首先,我们是人
他人的存在
所属感
为他人付出
摆脱自我中心
邂逅打破自我封闭
“我-汝”关系
共存
爱情
从“我”到“我们”
分清这是谁的课题
自己的事自己决定
第5章 通向幸福之路
不付出就不会幸福
“拥有”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
为了能够认同自己的价值
并非不想认同自己的价值
不要害怕不讲理的上司
攻击他人的价值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自由
接受真实的自己
作为出发点的我
想做的事、该做的事、能做的事
不与他人竞争
不完美的勇气
投身于人际关系的勇气
把缺点换成优点
贡献感
我也是个有用的人
回到现实
不以生产率衡量人的价值
人不是物体
位格理论
信赖别人
什么是信赖
发现好的意图
信赖别人能够解决他们自己的课题
第6章 如何活出幸福人生
不要活在可能性中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没有目的地的人生
放手过去
“忘了就没办法了”
与过去无关的决断
结局无法赋予人生意义
过去是会改变的
放手未来
不要把明日当成今日的延续
拥有无限的时间
与死对峙
无论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从痛苦中振作的勇气
当下就能幸福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岸见一郎著的《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描述了面对生命中无法避免的悲伤:亲人的故去,亲子、同事、朋友关系的崩溃,工作的无助,疾病的折磨……你是否还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关于幸福是什么、我们的幸福根植于何处,你可曾有过动摇?日本知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顾问岸见一郎集“自我启发之父”、有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深刻见解和古典哲学思想之大成,从死亡边缘回返人世,结合自身经历与思索,为我们揭示人生幸福的优选奥义:每一个人都应该转换思考的角度和方式,坚守日常幸福的细节和瞬间,与那些为我们所珍视的人们一起,认真而努力地生活下去。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我不记得这是哪一年的事了,不过有一年的十二月,临近新年的某一天,父亲曾在家门前烤火。“今年还挺暖和呀。”“真的呢。”我已记不清除了像这样的对话之外还与父亲说了些什么。不过,我还记得他说天气那么暖和,不像马上就要过年了,而我当时对此深表赞同。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我与父亲不经意间共度的片刻时光,是很珍贵的。在说起“人为什么而活”这个话题时,有的人会说出一些豪言壮语,比如“为了成功”。但我对那种狂妄的想法不屑一顾。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幸福,现在也觉得只要有像那样的瞬间就够了。然而,我与父亲的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好的。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父亲也打过我。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因此一直无法向父亲敞开心扉。另一方面,我和母亲的关系却很好。我提出要学习哲学的时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虽然不懂哲学是什么,但可能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靠哲学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而且父亲那一代人对留下“不可解”遗言而投水自尽的旧制一高(东京帝国大学预科高校)的学生藤村操的事迹想必也很有印象吧。那时,介入我与父亲之间,保护了我的人是我的母亲。母亲也不懂哲学,但后来我才知道,她对我父亲说,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看着我做下去就好,然后就这样说服了他。母亲四十九岁时因为脑梗塞去世了。当时我还在上学。曾经我一直想着结婚后和父母一起度过幸福的人生,所以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心中的人生计划崩塌了,尽管这个计划本身也还很模糊。同时我也不禁想到,如果像母亲那样面临死亡,卧床不起,就算有再多的钱,再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毫无意义的。日复一日,在母亲的病床前,看着失去了意识,一动也不动的她,我一直在思考:像这样的状态,还有活下去的意思吗?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母亲突然病倒时,我正在读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我原本每周都会参加在哲学老师家举行的读书会。因为要照顾母亲,就无法出席了。我给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暂时没法去读书会,老师说:“越是这种时候,哲学越是有用。”世人常说哲学无用,我也从没想过“有用”这个词也能用来形容哲学,因此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想起柏格森曾经说过:“我们究竟从何处来?来这世上做什么?又要往何处去?哲学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就算人们声称它是不值得浪费哪怕一个小时的东西,我们也无话可说。”我在母亲的病床前埋头阅读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著,以及柏格森论述人脑和失语症之间关系的著作。正如我的老师所说的,哲学确实“有用”。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祖父、祖母和弟弟都因病故去。自从经历过那一年之后,我就一直在以哲学的方式追寻那些问题的答案,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我的追寻是正确的。我在母亲的病床边度过了三个月。当我带着母亲的遗体回到家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从预想的人生轨道上轰然脱轨了。母亲死后,我与父亲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因为原本在我们之间起缓冲作用的母亲不在了,我和父亲就会直接起冲突。不过,我们的关系最终也因为我人生中的一次邂逅发生了转变。母亲死后,我很快就结婚了。五年后有了孩子。养育孩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这期间我接触到了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并不是一个仅仅对人的内心进行分析,对现实进行事后解释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都有所论述。他的思想并不是20世纪初突然出现在维也纳的,而是和我的专业希腊哲学一样,有着正统的地位。总的来说,阿德勒的理论根据并非原因论而是目的论。柏拉图认为幸福是人活着的目的,他把幸福的可能性与灵魂应有的状态相联系,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论述。柏拉图还认为借助理智引导灵魂,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因此人为了变得幸福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论并没有具体说明实际上我们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最终达到幸福。而阿德勒则从人际关系中寻求理智的本质,并对目的论在教育和临床中的实践应用产生了兴趣。我最开始听关于阿德勒哲学的课时,那门课的讲师奥斯卡?克里斯滕森说了下面这段话:“今天,听过我的话的人,从现在这一瞬间开始,就能变得幸福。但是,今天不能变得幸福的人,永远都不会变得幸福。”我惊呆了,同时也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因为母亲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父亲与我总有矛盾,而我的孩子给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这样的情况下我如何能够幸福?然而另一方面我也想到,恰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也能变得幸福,那么也许就能知道克里斯滕森是不是在夸大其词了。我在看哲学家的肖像画或者照片时,说实话并不觉得他们看上去很幸福,谁都是一副不高兴的表情。一时半会还想不出有哪位哲学家是满面笑容的。既然如此,我决心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幸福。但是,即使下了那样的决心,如果只是拱手坐着,就什么也不会发生。在思考怎样才能变得幸福的过程中,我想首先处理一下和父亲的关系。因为我在接触到阿德勒的思想后学到的一点就是,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