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在家淘书 9787549638178 韦泱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在家淘书 9787549638178 韦泱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8.89 5.9折 49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泱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8178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1742256

上书时间2024-10-11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韦泱,本名王伟强,一九五八年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进行现代文学史料的研究与写作。曾出版诗文集《金子的分量》《连环画的鉴赏与收藏》《人与书渐已老》《跟韦泱淘书去》《纸墨寿于金石》《旧书的底蕴》《淘书路上》《百年新诗点将录》《暂不谈书》《旧刊长短录》等十余种专著,编有《百岁不老》《文苑人物丛谈》《终研集》《生活如此多彩》《昨夜星辰》《沈寂人物琐忆》等多种老作家文集。



目录

目录

Ⅰ家中淘书亦乐呵(自序)


001苏曼殊的才情

006李大钊与《守常文集》

011“爱丽丝”: 来到中国一百年

018想起陈鹤琴

021听舒新城谈健康

026徐志摩、陆小曼双签《卞昆冈》

032苏雪林《屠龙集》

037朱自清编《诗集》

042从“新月”到“斗士”

046何人识得曾今可

050从松江走出的机电专家

055李公朴的读书观

060上海是一个海

065赵景深与抗战鼓词

070熊式一的英文版《王宝川》

074冯雪峰《灵山歌》

077聂绀弩的新诗

083夏征农《结算》

088朱湘《夏天》

093张友鸾《神龛记》

097“本帮诗人”朱维基

102自称爱书家的藏书家

108施蛰存与《待旦录》

113第一个中译本《恶之花》

118不该忘记诗人华铃

122陈学昭与《纪念的日子》

126关露及其《苹果园》

132作为翻译家的赵家璧

136还记得韩侍桁吗

142靳以的《人间百图》

147费孝通与乡村调查

152书话文体的开拓者

157徐懋庸及他的书

162不仅仅是翻译

167孙犁的《农村速写》

171人生不尽沧桑感

177戈宝权赠鲁迅签名本

183速记奇人唐亚伟

189鲁迅给他写过七封信

194田间与《抗战诗抄》

198袁水拍•马凡陀

202他把一切献给党

206《巴黎圣母院》中译本

210有个诗人叫紫墟

216穆旦的诗

221原汁原味工人诗

226好人李俍民

230往事犹憾说柯蓝

234不一样的白求恩

239我的文学引路人



内容摘要

施蛰存与《待旦录》

一直喜欢施蛰存先生的文字,淡然,随性而又隽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开始接触文化老人,也动过想去看望他的念头,后来不知怎么没去成,就成了终生遗憾。这不妨碍我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走近他。当淘得他早年的旧著《待旦录》时,我的欣喜之情实在无以名状。

《待旦录》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初版”,列入“刘以鬯主编的怀正文艺丛书之四”,由上海江苏路九十九号的怀正文化社出版。丛书共分八种,都是沪上名作家如许钦文《风筝》、李健吾《好事近》等。此书共收文二十三篇,分两辑,第一辑十一篇,第二辑十二篇。作者写有《序》,他说道:“这是我在抗战八年中写的散文中的一部分,其他的散文,差不多皆已散失,有的是印本在旅行或流徙中遗失的,有的是原稿写出去之后,便无踪影的,有的是发表以后没有剪存,以至现在无法寻觅的。在戎马仓皇中,一个人要保留他自己的一些文字,也真不容易。”这多少说出了抗战艰难时期,不但生活极不稳定,东迁西走,作为作家,也难以保存好自己的笔纸财物,等到要编一本抗战中写下的文字,就颇为不易。最后,施先生写道:“应当说明的是书名的涵义。我对于抗战大业,并没有尽过参加作战的责任,所以不是取‘枕戈待旦’的意义。

这个‘旦’字,只是《卿云歌》中‘旦复旦兮’的意思,或者《诗经》里的‘女曰鸡鸣,士曰味旦’的‘旦’字。”这样,这个书名就带有自强和兴旺的意味了。

《待旦录》中的第一辑,可视为文艺杂谈。其中一些文章在发表的当时,就引起过文坛的争论。如《新文学与旧形式》《再谈新文学与旧形式》,因为有人提出异议,他为此多写一文。主要意思是,新文学的作家,如要参与文学大众化的运动,一是提高大众的文学趣味,二是从新文学本身中去寻求能接近大众的方法,也即抛弃旧文学旧形式的俗文学。其实,旧形式如章回小说、平剧脚本、弹词小调,等等,正是旧文学向新文学的一种过渡。施先生所说:“不要把这现象认为是新文学的一条康庄大道。”这诚是施先生的一家之言,他强调的是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的文学性而不是宣传。可见施先生是心直口快之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让人想起施先生与鲁迅先生交恶的往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以“丰之余”的笔名,写了《重三感旧》,发表在《申报·自由谈》。施先生也在该报发表《〈庄子〉与〈文选〉》,因正巧有编辑请他填写介绍给青年的读书表格,施先生填了《庄子》和《文选》,结合鲁迅的文章,他说:“我以为从这两部书中可以参悟一点作文章的方法,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我并不希望青年人都去做《庄子》《文选》一类的古文。”鲁迅见之又撰文反驳,强调青年人不必沉溺于古文里。一来一去,都没有好听的话,互相嘲弄和攻讦,以至于施成了鲁迅笔下的“洋场恶少”。今天看来,鲁迅所骂似乎言重了。无非关于青年人读古书的看法不同而已。对施先生来说,心里当然不舒服,这样的“恶名”,他背了大半辈子。晚年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起此事,还愤愤不平地说:“被鲁迅踢了一脚。”但他并没有过多计较,一直保持对鲁迅的敬重,还在他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重要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因为他“觉得鲁迅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好,应当发表”。

还说《待旦录》。此书第二辑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他说:“只有《老兵的小故事》一篇,是诗,不是散文,照理不应该编在这里。但是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确是把它作为散文写的,我自己又喜欢它,不愿意割爱,所以这里是它最适宜的安身处了。”但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诗,每节五行,共十五节,最后一节却只有四行,总计就是七十四行。作者用的是顺口溜的民歌形式,完全口语化,开头写道:“三十岁年纪该不算大/可是人家叫俺老兵也不差/前七年剿匪后三年把日本人打/说好听些,也就是十年戎马/唉唉,这络腮胡子三个月才一刮。”全诗读来朗朗上口,内容通俗易懂。无论如何,是应归入诗的行列的。既然作者把它编入散文,那是可以理解的,那是散文化的诗,或诗的散文化。其他各篇散文,如《跑警报》《山城》《河内之夜》等,都是作者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居无定所,东游西走,在极不稳定的漂泊中,写下的辛酸文字:“跑警报的时候是唯恐敌机来得快,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于是荒山上的人们也随着舒松地长叹着,提起行李回城了。”这样的文字,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平民在抗战中的困苦。

施蛰存(一九〇五—二〇〇三),字蛰存,号梅影轩主、无相庵等,原名施德普,笔名施青萍、安华、施二等。虽生于杭州,但从八岁起就跟着父亲施亦政来到松江。父亲先后任江苏师范学校文牍、检察兼掌书(图书馆主管),母亲系松江人。他在松江(华亭)县立初等小学、省立第三中学完成学业。之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又进入上海大学、大同大学等。每逢寒暑假必回松江,读书写作,进行外国文学翻译。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下,施蛰存与好友戴望舒、杜衡三个共青团员,被列为“共党嫌疑分子”,只得仓皇离校。他悄悄潜回松江,后在省立松江中学执教,借此暂避风头。他曾回忆道:“一星期后,我回到松江家里,隐居小楼,杜门不出,每日阅上海报纸,慨叹时事。”第二年,在松江他与陈慧华举行婚礼,丁玲、胡也频、沈从文等好友从市里赶来贺喜。在松江,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与冯雪峰、戴望舒、杜衡组成“我们的文学工场”,筹备《文学工场》杂志。他自述一生开了四扇窗: 东窗是文学创作,南窗是古典研究,西窗是外国文学,北窗是碑版整理。四扇窗都明亮且成果斐然。散文杂谈的创作,只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分支,亦成绩不凡,继一九三七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灯下集》,这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

据这套丛书主编刘以鬯先生回忆:“我那时也给施蛰存出过小说,戴望舒的稿子也是他转给我的。他住在愚园路,就在我家后面,所以他有时候就走到我家把稿子给我。”当年设在刘以鬯家中的怀正出版社,就在江苏路,朝北走一小段路就是愚园路,右拐弯就是施先生的家。两人确实住得十分近,联系方便友情深笃,这才有了这本今天看来异常珍贵的散文集。



主编推荐
本书与作者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本书话集《人与书,渐已老》,可称姐妹集;又与作者关于淘书的专著《跟韦泱淘书去》《淘书路上》一起,形成了“淘书三部曲”!

精彩内容

本书为知名书话家韦泱先生的一部书话集,是作者继《跟韦泱淘书去》《淘书路上》后的第三部淘书笔记。全书五十篇书话作品,十八万字。主要是从文史旧籍中发掘关于作者,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逸闻旧事,以这些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断片,来丰富宏观世界中的细枝末叶,回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细节勾沉,读来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对文学史、出版史的一种有益考证和补充。有史料价值,也颇具可读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