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9787301348338 苏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9787301348338 苏力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60.67 6.3折 96 全新

库存2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1348338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15613590

上书时间2024-10-08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苏力,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至今。独立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以及译著多种。包括北大社出版的:


《并非自杀契约》《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波斯纳及其他》《大国宪制》《法官如何思考》《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批判与自恋》《是非与曲直》《送法下乡》《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走不出的风景》



目录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001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003


小农与大国 008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020


但,为何宪制? 026


本书概要 035


附录1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040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066


为什么宗法制? 068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071


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079


还得分、封、建! 081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085


结语 088




第二章 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091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094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098


“父慈子孝” 101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106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110




第三章 齐家:男女有别 117


问题或麻烦 117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121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129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135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139


结语 144




第四章 宪制的军事塑造 147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148


从武功到文治 154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158


治国与平天下 163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166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171


结语 176


附录2 不该,却被遗忘的 179




第五章 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193


大国的疆域构成 193


西周的分封制 198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202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207


作为边陲的天下 216


“羁縻”与“改土归流” 221


结语 226




第六章 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230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231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234


俸禄制与官僚制 242


监察与考课 247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250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255


结语 261




第七章 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263


问题 263


既是历史中国的宪制基础,也是其宪制难题 266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270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276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281


结语:算经济账,也算政治账 288




第八章 “书同文”和“官话”295


问题 295


书同文 298


“语同音”的意义 307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谜与一个猜想 316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324


“士”的塑造 329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333


附录3 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337




第九章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341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344


伯乐?制度性选拔! 349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357


经世致用! 367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373


最后的评论 383




第十章 作为制度的皇帝 386


问题的界定 386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 392


精英政治的要件 399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407


皇位继承的操作难题 412


作为学术概念的皇帝 418




第十一章 “缺失的”公民?——历史中国的国人/村民 428


问题的界定 428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433


村民、国人及其他 439


作为国人 445


作为村民 453


结语 458




结语 463


理论寓意 463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470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477


附录4从“说事“到“说理” 485




参考文献 499


一、 中文文献 499


二、 英文文献和判例 510




索引 516



内容摘要

历史的“一家之言”


自打有了文字,人类就开始按时间来记人记事。但记录的同时,一定要求理解,无论是人还是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些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人们,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甚至是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这也就是研究,即便无研究之心意。


但是,即便真诚追求记录客观真实,这种记录\理解\研究仍会有至少两个重大但不易自觉的制约。一是记录者与其同时代人分享的对世间万事万物关联性的理解和判断。古人曾屡屡记录天象与政治的关系,今人则通常不会。今人认为,两者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是受制于记录者的生命跨度,这限定了可能进入记录者视野的人和事,无论是亲身经历的,还是基于前人的记录。这会限制记录/研究者对众多人和事之间相关性(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因为有些相关性的时间跨度大大超过了一位甚或多位记录者的视野。


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中,虽几次提及董仲舒及其著述,却并未有董仲舒相关建议的明确记述,也没提及汉武的相关决策。有可能是司马迁不了解详情,但更有可能,在当时,司马迁看不出,也就不认为,此事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汉书》则记录了董仲舒极为严厉甚至极端的建议, 也记录了汉武帝的决策,还记录了汉武帝的相关决策对此后汉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这表明班固已清楚意识到了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建议的现实政治意义。但班固还是不可能察知、预判或理解,这一决定的最重要功能或许是,如本书试图论证的,划定了政治文化精英选拔的考试范围,从而成为国家发布的鼓励民间文化投资的一项指南,并为700多年后全国实行科举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决策的宪制意义,在我看来,大大超过了多年来通常认为这一决策“禁锢思想”的效果。事实上,这类“效果”即便有,也很难真正得到可靠的经验验证,更多会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概念中推演出来的。因为,我们首先就很难完成一个反事实想象:没有这个“罢黜”或“禁锢”,汉代以及后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大致又会怎样?


我也不是说,独尊儒术的效果就是划定考试范围,这个说法更“真”。我只想借此指出,随着历史的延展以及记录的积累,人的视野才可能开阔,对世界万事万物相互关联会有更多新的,并筛选着各种,猜测和想象。超越个体生命的时间跨度,超越一代甚至几代王朝,研究者在更大时间跨度中重新理解一些人和事,对历史或许有新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必须弱化,甚至不再,以稳定、均质的时间序列来组织自己看到、获悉和理解的人和事,而可以借助其他组织结构方式来记录和表述研究者关心的一些人和事。这本身意味着研究者对历史更多主观勾连、结构和塑造。借助他自己认定的,也必须是他的时代可能接受和认可的,关于过往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来阐述表达他对历史上许多人和事之间关联的主观和系统理解,包括一些基于这种主观理解的编织和创造。这也许就是:“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没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东西!”其结果就是,“这个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述说的故事,经过我巨大、坚忍不拔的努力已变成满纸谎言。” 只是别对这里的“谎言”做道德贬义的理解。


从《左传》到《史记》就有这种变化。在《左传》中,时间是组织结构作者眼中一切人事的自然架构;作者把对人和事的理解、分析、判断,其中自然有作者的世界观或理论,都隐藏于编年史的时间自然序列中。在《史记》中,具体的人和事仍按时序展开,但时间的组织结构人和事的功能已开始后撤,司马迁更多按他认定的一些道理或事理来筛选、组织和表达他掌握的那些有关往昔的记录和信息。陈涉早年务农,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一定很多,不会只有“苟富贵,无相忘”或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类的。我甚至不相信陈涉真的说过,这顶多是传闻证据。我还相信,司马迁把这两句话写入《陈涉世家》,不大可能是他考证确认,陈涉确实说过此话;更多会是,司马迁认为,这些言辞与陈涉作为秦末重要人物的行为和性格重要相关。换言之,他更可能认为陈涉应当,甚至最好,说过这么一句话。


尽管一直被视为历史学家,司马迁明确表达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更像是一位注重经验的社会理论家的学术宣言。他似乎想尽可能抽身于日常生活情境和利害之外,从“道”或“永恒”或类似“上帝”的立场和眼光俯瞰世事沧桑,发现、理解并讲清其中的道理。在这种视角下,历史,无论有关一人、一家、一族、一国,相对于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甚或人类历史相对于“道”或“永恒”,其实一定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当挤干了或剥除了时间,对历史现象间之因果的这种个人化的系统理解和叙述,就是一种理论。


本研究追求的就是对历史中国构成/宪制的这样一种理解,从现有历史记录中挤干或剥除时间。



主编推荐
本书深入阐释了包括了家族宗法、军事要素、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历史中国构成因子,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在小农基础上构建大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提炼。作为中外知名的资深学者,作者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这保证了本书内容的丰富性;坚持一以贯之的论证思路与宗旨,保证了本书内容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语言风格尤其独树一帜,保证了全书的可读性。整本书读下来纵横驰骋却又抽丝剥茧,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思考历史中国的制度发展构成的问题。本次改版,作者在保持原版优长的基础上,对全书涉及的史实、引证以及观点表述等问题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提升了全书的价值。

精彩内容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