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影戏:晚清以降成都大皮影的兴衰 9787569030921 罗兰秋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影戏:晚清以降成都大皮影的兴衰 9787569030921 罗兰秋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8.82 1.9折 98 全新

库存4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兰秋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3092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5548901

上书时间2024-10-08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兰秋,四川成都人,1962年9月生。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被评为成都体育学院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出版著作10部:专著《文化:让广告疯狂》《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主编《巴蜀历史与文化》《体育广告教程》,参编《千年回首话四川》等;撰写文化传播论文30余篇,其中《巴蜀历史与文化》获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注于成都大皮影的文化传播研究,为此主持文化部、四川省、成都市哲社等艺术类科研项目多项;专著《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2012年获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目录

绪论 中国影戏文化及流派

第一节 中国影戏自成一统

第二节 影戏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成都皮影与中国影戏流派


第一章 晚清成都影戏产生的历史环境

第一节 晚清成都经济的繁荣与民俗活动

第二节 晚清成都的移民会馆

第三节 晚清成都川剧的兴盛


第二章 成都影戏兴盛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成都皮影的来源

第二节 成都皮影: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融合、集成创新成都皮影的核心人群:川剧玩友


第三章 晚清的成都影戏

第一节 成都影戏与川剧

第二节 成都影戏的影卷

第三节 成都皮影的制作


第四章 晚清成都影戏的传播

第一节 晚清以降成都市民的“戏剧”生活

第二节 成都影戏的“味道”文化

第三节 从灯影话语看成都影戏的表演

第四节 成都影戏的消费场所


第五章 晚清的外国“影”与中国“戏”

第一节 “影”的盛况与“戏”的衰落

第二节 电影出现后国人的反思

第三节 进入博物馆的成都皮影

第四节 成都皮影与德国学者的影戏研究


结语 湮没在历史记忆中的成都皮影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皮影戏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兴起于宋代,这是缘于有关皮影戏的文字记载大多来自宋代,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两种说法差距上千年,究其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对戏曲有偏见,故历朝的艺文史志不记载。清朝乾隆时期的《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就开宗明义地说:“南北曲非文章之正轨,故不录其词。”而影戏属于民间小戏、神戏,历来不为正统文人史官重视,鲜有记载。因而影戏像找不到作者的民歌一样,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

中国影戏由盛而衰,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引起中国民俗学学者们的注意,开始被关注、研究。学者们最初把影戏作为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后逐步转向在文化语境中研究影戏的民俗性,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影戏与民俗生活,影戏表演的情境,强调影戏表演的人际互动,影戏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

到了21世纪,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抢救的范畴,大部分影戏进入了博物馆,少量的影戏活跃于旅游景点,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这时的影戏表演作为民俗事象的文化语境已不存在了。如今,电影、电视、互联网、3D动漫、VR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技术,让我们沉浸在现代高科技的超现实环境中。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皮影对现代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意义又何在呢?

目前,国内多家皮影博物馆,特别是中国(成都)皮影博物馆的建立,其馆藏近20万件的全国不同流派的皮影,为当代皮影研究开启了步入新时代的大门,使皮影研究得以由原来的田野调查时代,进入到博物馆研究时代。今天,我们借助博物馆大量的馆藏,可以同时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戏班的皮影,可以近距离地对各时期、各地域的皮影进行观察和比较,这使我们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研究期望变为可能。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谈道,“长期以来民间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下里巴人的、低层次的、可有可无的文化,不像小说、电影、美术、戏剧那么辉煌,没有那么多名人大腕,没有那么多杰作巨著,也没有那么多卖点。似乎民间艺术就是一些轻飘飘、不足相信的传说、村俗故事、逗人一乐的小笑话,以及剪纸、皮影、面人、荷包等这类东西,不能登大雅之堂。.....如果追究它的历史成因,主要是我们一直没有摆脱封建士大夫对待下里巴人文化的轻视,至少在潜意识上没有摆脱,而且一直用雅俗对立的思维来对待民间艺术,即站在雅文化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待大众的、通俗的、民间的文化。同时,我们一直把民间文化视作‘旧文化’,并且用新旧对立的思维,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来否定‘旧文化’。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直没有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民间文化。”

今天,我们如何摆脱雅居高临下的文化视角,用文化的眼光来认识、研究属于大众的、通俗的、民间文化的影戏?

1992年,四川大学的江玉祥教授出版了中国当代第一本皮影戏研究专著《中国影戏》,德国奈・西蒙博士(Dr. R. Simon)在《中国影戏・序》中称江玉祥是当代中国第一位论述皮影戏的学者,说他不畏艰难搜集的有关四川皮影戏的历史资料填补了一个空白。西蒙博士同时强调:“在西方一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一一许多人都酷爱中国的皮影戏。在不少的公共博物馆和私宅中,你都能欣赏到人们所搜集的这种民间艺术品。.....中国文明的伟大形象,就像一幅由不同色彩的‘石头’所构成的镶嵌图案。这种‘石头’遗失了一块,整个图案就会走样。因此,研究中国文明的西方朋友们希望中国既能接受新的事物,也会保留古老的传统。如果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强调了以电视来代替皮影戏一这一例子已是当前的事实一那么,为了保存过去世世代代的文明特征而做出科学论证就更为重要了。”’老实说,近百年来,我们对民间影戏的关注,很多时候来源于国外的“他者”对我国影戏文化的浓厚兴趣及刻意收藏的“提醒”和“刺激”。正如西蒙博士所说,这些异域文化的“他者”希望中国研究影戏,“为保存过去世……



精彩内容

本课题为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最后的影戏:晚清以降成都大皮影的百年兴衰》,项目编号15DB10。本书共六章,绪论中国影戏文化及流派,并阐述了成都影戏的地位;第一章晚清成都影戏产生的历史环境;第二章成都影戏兴盛的文化渊源;第三章晚清的成都影戏;第四章晚清成都影戏的市场传播;第五章民国以后成都影戏的衰与亡。本书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影戏的介绍与传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