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名流 9787559630254 [英]克里斯·罗杰克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4.19
5.9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英]克里斯·罗杰克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9630254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9534667
上书时间2024-10-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英]克里斯·罗杰克,英国社会学家,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斯塔福德郡大学担任教授,在文化社会学和名人研究方面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出版了14本相关的书。
目录
第一章 名流与类名流
1. 名流、大众传媒与名流化
2.种种名流
3.类名流
4. 了解名流:三种方法
5.表面关系和名流介入盾牌
第二章 名流与宗教
1.萨满教与名流
2.宗教、集体兴奋与名流
3.名流的圣物箱与死亡仪式
4.圣多马效应
5.名流与死亡
6.跟踪者
7.摇滚乐和电影文化中的萨满教
8.名人的升天仪式
9.名流的坠落和失败
10.赎罪
11.娱乐崇拜
12.名流的位置及认可
13.名流文化中的浪费
第三章 名流与审美
1.公众面孔的提升
2.英国戏剧
3.自学成才与名流
4.舞台名流
5. 摄影与舞台名流
6.文化经理人
7.文化经理人的企业化
第四章 名流与犯罪
1.暴力和名流族
2.成就饥渴及其结果
3.反面英雄
4.正义的杀戮
5.恶名的魅力
第五章 名流与名流化
1 .名流文化的先验性
2.名流化过程
3.生活政治与名流化
致谢
内容摘要
章 名流与类名流 Celebrity and Celetoids1 尽管“名流”通常被赋予神性的特质,但“名流”一词 的现代含义源自诸神从圣坛上跌落,以及民主政府与世俗社 会的兴起,这并非偶然。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社会的繁荣使 得名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正是这样一种社会,使人的个性 得以充分发展,并以此作为老套的民主主义平等的一剂解毒 良药。 “ 名 流 (celebrity)” 一 词 的 拉 丁 语 源 是 “celebrem”, 既 指“ 名 望 ”又 指“ 被 簇 拥 ”。拉 丁 语 之 中 还 有 一 个 词 和“ 名 流 ” 有 关 ——celere, 英 语 里 的 celerity 即 来 源 于 此 , 意 思 是 “ 快 速 的 ”。 从拉丁语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关系:某人可以鹤 立鸡群、卓尔不凡,而他所处的社会结构却往往使其显赫声 名 转 瞬 即 逝 。 法 语 中 的 “célèbre” 一 词 意 思 是 “ 很 有 知 名 度 ”, 也 传 达 了 相 似 的 深 层 含 义 。 此 外 , 它 还 意 味 着 一 个 人 的名望是超越宗教与宫廷界限的。 总而言之,它指出了“名流”的概念是和“公众”的概 念联系在一起的,也承认了人类在情感上变幻无常的特性。 这些是当代社会理论中的重要主题。事实上,现代性经常被 理解为这样一种状态:偶然的与不具个性特征的种种关系在 文化领域迅速扩展,社会与经济生活日新月异。 本书中,我所着力探讨的是公共领域个体的魅力与恶名 如 何 造 就 “ 名 流 ”。 所 以 , 有 若 干 问 题 必 须 引 起 我 们 的 注 意 。 第 一 ,“ 魅 力 ” 与 “ 恶 名 ” 通 常 被 视 为 两 个 对 立 的 概 念 , 例如,巴西名模吉赛尔·邦辰属于前者,而美国俄克拉何马 州联邦大楼爆炸案的凶手蒂莫西·麦克维无疑被归类为后 者 。“ 魅 力 ”意 味 着 深 受 公 众 的 喜 爱 ,而“ 恶 名 ”却 不 受 欢 迎 。 “ 恶 名 ” 是 名 流 文 化 的 一 个 支 系 —— 尽 管 富 于 争 议 , 但 其 重 要性的确与日俱增。抛开道德因素不谈,邦辰与麦克维确实 是存在共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简化出一个等式:名流 = 对公众意识 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等式无疑是需要加以修正的,但作为对“名流”进 名 转 瞬 即 逝 。 法 语 中 的 “célèbre” 一 词 意 思 是 “ 很 有 知 名 度 ”, 也 传 达 了 相 似 的 深 层 含 义 。 此 外 , 它 还 意 味 着 一 个 人 的名望是超越宗教与宫廷界限的。 总而言之,它指出了“名流”的概念是和“公众”的概 念联系在一起的,也承认了人类在情感上变幻无常的特性。 这些是当代社会理论中的重要主题。事实上,现代性经常被 理解为这样一种状态:偶然的与不具个性特征的种种关系在 文化领域迅速扩展,社会与经济生活日新月异。 本书中,我所着力探讨的是公共领域个体的魅力与恶名 如 何 造 就 “ 名 流 ”。 所 以 , 有 若 干 问 题 必 须 引 起 我 们 的 注 意 。 第 一 ,“ 魅 力 ” 与 “ 恶 名 ” 通 常 被 视 为 两 个 对 立 的 概 念 , 例如,巴西名模吉赛尔·邦辰属于前者,而美国俄克拉何马 州联邦大楼爆炸案的凶手蒂莫西·麦克维无疑被归类为后 者 。“ 魅 力 ”意 味 着 深 受 公 众 的 喜 爱 ,而“ 恶 名 ”却 不 受 欢 迎 。 “ 恶 名 ” 是 名 流 文 化 的 一 个 支 系 —— 尽 管 富 于 争 议 , 但 其 重 要性的确与日俱增。抛开道德因素不谈,邦辰与麦克维确实 是存在共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简化出一个等式:名流 = 对公众意识 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等式无疑是需要加以修正的,但作为对“名流”进 行定义的起始点而言,它有助于我们对时下普罗大众所迷恋 的“名流”现象展开讨论。为什么我们之中很多人都拿自己 的价值与那些从未谋面的名人做比较?为什么在普通人中如 此普遍地存在着对成名的渴望?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都与公 共生活的建构方式有关。 虽然公共生活的内容是关乎政治和思想交流的问题,但 是媒体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绪的调动、人际关系中 对自我的展现、让公众对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种种技巧,这 些利用媒体使名流的形象人性化、戏剧化的手段,已经深入 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 二 ,“ 到 底 是 谁 造 就 了 名 流 ” 这 一 问 题 , 迄 今 没 有 明 确的答案。名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他们对公众所产生的影 响是深刻而迅速的。事实上,名流无不受到所谓“吸引链” 的微妙调节作用,没有一位名人不是在文化中介的帮助下成 名的。 所 谓 的 “ 文 化 中 介 ”, 即 那 些 经 纪 人 、 宣 传 企 划 员 、 市 场营销人员、摄影师、健身教练、服装设计师、化妆师以及 私人助理等,他们的工作就是为名流塑造出极富魅力的公众 形 象 , 让 公 众 —— 尤 其 是 粉 丝 们 —— 为 之 着 迷 。 这 样 一 种 操 作方式,同样也适用于那些恶名昭彰的人。詹姆斯·艾尔罗 伊和杰克·阿尔诺特的小说就为历目前一些声名狼藉的歹徒 披上了闪闪发光的外衣,这些歹徒包括李·哈维·奥斯瓦尔 德1 和克雷兄弟2 。 到 了 20世 纪 90年 代 , 电 影 导 演 如 昆 汀 · 塔 伦 蒂 诺 和 盖 · 里 奇 ( 麦 当 娜 的 丈 夫 ), 也 拍 了 一 系 列 为 歹 徒 罩 上 光 环 的 黑 社 会 题 材 的 影 片 , 诸 如 《 落 水 狗 》《 低 俗 小 说 》 《 杰 基 · 布 朗 》《 两 杆 大 烟 枪 》 以 及 《 偷 拐 抢 骗 》 等 。 第三,名流身份通常都意味着同一个人在私下里与公众 面前是两副面孔。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 自 古 以 来 , 至 少 在 西 方 世 界 里 ,“ 主 我 ”(I, 即 真 实 的 自 我 ) 和 “ 客 我 ”(Me, 即 他 人 眼 中 的 我 ) 的 分 裂 状 态 就 已 经 存 在 了 。3 自我在公众面前的展示往往是一种舞台表演性质的行 为 ,“ 演 员 ”对 他 人 呈 现 出 自 己 的 一 个“ 表 面 ”,并 保 留 了“ 自 我”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不予示人。 对 于 名 人 来 说 ,“ 主 我 ” 和 “ 客 我 ” 的 分 裂 经 常 困 扰 着 他们,常有人因此抱怨自己的身份混乱,慨叹真实的自我受 到了公众眼中那个“自我”的奴役。加里·格兰特曾经很有 讽刺意味地说,和他的影迷们一样,他自己也很想成为加 里·格兰特那样的人物。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也认识到 自己身上真实的自我和公众眼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些名人,曾经饱尝“丧失身份”之苦。例如,彼 得·塞勒斯1 就曾抱怨,每次拍完一部电影,他都觉得自己 随着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一起“消失”了。这就意味着他对 “ 真 实 的 自 我 ” 的 感 觉 确 实 不 存 在 了 。 相 反 ,“ 真 实 的 自 我 ” 也一直在做顽强的斗争,试图摆脱“公众眼中的自我”的奴 役。这就导致了名人在“主我”与“客我”之间游移不定, 而“公众眼中的自我”也会使用更为激烈的手段,以求人们 注意到他们身上“真实的自我”所具有的恐惧、羞愧与日益 强烈的无助感。 “谁人”乐队的前鼓手凯斯·穆恩和已故的影星奥利 弗 · 里 德 都 曾 长 期 在 这 种 双 重 身 份 之 间 游 移 —— 我 们 可 以 把 这理解为一种病态,因为这两位名人“公众眼中的自我”都 越来越依赖酒精的帮助,穆恩又从酗酒发展到吸毒。 当然,超越“真实的自我”的欲望往往就是为成名奋斗 的主要动机。据报道,约翰尼·德普在拍摄电影《断头谷》 ( 1999) 时 , 曾 在 伦 敦 的 一 家 餐 厅 里 攻 击 了 突 然 闯 入 的 摄 影 记 者 ,并 愤 愤 然 道 :“ 今 天 晚 上 我 不 愿 做 你 们 想 让 我 做 的 事 。” 关于成名,有过一个有名的悖论:对声名的渴望会在你 产 生 下 面 任 何 一 种 感 觉 时 达 到 顶 峰 —— 或 是 你 终 于 拥 有 了 一 张迎合大众的面孔,而你并不认为这张面孔所体现的是真正 的自己;或是更坏的一种情况:你在一张迎合大众的面孔下 丧 失 了 自 我 , 反 倒 把 真 实 的 自 我 看 作 “ 不 真 实 的 ”。 第 四 , 我 们 应 该 区 分 “ 名 流 (celebrity)”“ 恶 名 (notoriety)” 和 “ 名 望 (renown)” 之 间 的 不 同 。 本 书 中 ,“ 名 望”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交群体里某个人所赢得的非正式的名 誉。在任何一个社交群体里,总会有些人因其智慧、容貌、 勇气、力量或成就脱颖而出。你可以把“名望”理解为依赖 人际接触或直接的准社会交往赢得的声誉,该声誉有且只有于这 些人所在群体的较窄范围。 相 比 之 下 ,“ 名 流 ” 的 声 誉 则 无 处 不 在 。 名 流 文 化 的 特 殊之处在于,大众对他们的热情产生于他们和大众之间并无 直 接 交 往 的 一 种 状 态 。 所 以 ,“ 名 望 ” 来 自 人 与 人 的 直 接 接 触,名流与恶名昭彰之徒则是靠舞台、银幕或其他媒介赢得 声 名 —— 社 会 距 离 是 他 们 得 以 成 名 的 前 提 条 件 , 这 就 导 致 名 流与名流,名流与配偶,名流与子女、亲属之间较容易产生 摩擦。那些赢得大众掌声与注意力的人,在私人生活中缺少 赞许时往往会感到很好沮丧。伊丽莎白·泰勒、弗兰克·辛 纳屈、杰恩·曼斯菲尔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理查德·伯 顿和朱迪·嘉兰1 都曾多次结婚又离婚,他们似乎都在试图 与别人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婚姻关系时遇到了困难。 名 流、 大众传媒 与 名流化 Celebrity, the Media and Celebrification1 我的研究着力于名流的成因,侧重长时间的观察,而非 拘泥于名流的内在品质与性格特点,因为我相信,在名流文 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保证起了关键的作用。 对我们而言,名流似乎具有特殊的魔力,或是具有非同 一般的能力,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被推向大众视野的时候 带着舞台光环。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默片时代一次宣传上的 惊 人 之 举 。 1910年 3月 , 比 沃 格 拉 夫 (Biograph) 电 影 公 司 宣 布 当 时 很 耀 眼 的 红 星 之 一 弗 洛 伦 斯·劳 伦 斯 去 世 ,而 事 实 上 , 劳伦斯活得好好的。所以,当这位女星随后在圣路易斯露面 的时候,她所在的那家电影公司便获得了一次少见的宣传。 名流之所以成为普罗大众疯狂着迷的人物,主要应该归 因于三个互相关联的历史进程:首先是社会的民主化;其次 是宗教组织的衰落;很后就是日常生活的商品化。接下来会 介绍这三个进程。 我 们 有 足 够 的 证 据 说 ,17世 纪 与 18世 纪 贵 族 力 量 的 衰 弱 , 使文化重心转移到那些白手起家的男男女女身上。随着现代 社会的发展,名流填补了因皇族的没落与“上帝之死”所造 成的信仰空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仅意在推翻大英帝国的殖 民统治,也力图颠覆君主制这一意识形态。美国人以另一种 意识形态取而代之,而它同样满是缺陷与不切实际的幻想, 那就是民主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塑造了崭新的政治体 系,维系着商业与工业的发展,也促成了名流的商品化。 名流取代了过去的君王,成为众望所归的新象征,而随 着对上帝的信仰不断衰弱,名流更是成了不朽的人物。这就 是托马斯·杰弗逊、乔治·华盛顿、甘地和温斯顿·丘吉尔 这类人能在当代文化中始终拥有巨大的光环的原因所在。 由 于 同 样 的 理 由 ,约 翰·韦 恩 尽 管 已 经 辞 世 超 过 二 十 年 , 却仍然当选为美国很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之一,而鲁道夫·瓦 伦 蒂 诺 、 埃 尔 维 斯 · 普 雷 斯 利 (“ 猫 王 ”)、 玛 丽 莲 · 梦 露 、 约翰·肯尼迪、詹姆斯·迪恩1 、约翰·列侬、吉姆·莫里 森2 ,图派克·沙克和科特·柯本3 等人至今依然是人们狂热 崇拜的偶像。 从 政 治 意 义 和 文 化 意 义 上 说 ,“ 民 主 ” 这 一 基 于 平 民 的 意识形态将在公平的竞技场上不断提升公众的层次,而富于 表现力的个性与风度更会使人卓尔不群,吸引公众的注意。 由此而言,名流文化在世俗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整合功能。 同时,名流文化所激发的欲望是相当抽象的。资本主义 积累要求消费者们不断地交换彼此的需求。工业文化的动力 则部分地来自资本家对商品的长销不衰和品牌创新的要求, 在 这 样 的 大 环 境 下 ,“ 欲 望 ” 就 成 了 可 流 转 且 无 定 性 的 东 西 , 因为购买的需求必须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做出相应的反 应。市场不可避免地把名流的公众形象变为商品。如果我们 不能认识到名流文化是与商品文化捆绑在一起的,我们就永 远不会明白名流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特殊影响力。在本书第五 章中,我将详细探讨此中深意。 但是,消费者不仅是商品市场的一部分,也是情感市场 的一部分。资本主义组织要求每一个人既是充满欲望的消费 者,也是欲望的对象。因为经济的增长依赖商品的消费,文 化的整合依赖社会吸引力焦点的更新。名流使商品消费的过 程人性化了。名流文化是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出现于人类情感 市场的建构中的。名流之所以会被定义为商品,是基于这样 一种感觉:消费者们期望拥有他们。有趣的是,这一点同 样 适 用 于 那 些 反 面 的 “ 名 人 ”。 连 环 杀 手 伊 恩 · 布 雷 迪 、 迈 拉·辛 德 利 、罗 丝 玛 丽·韦 斯 特 、杰 弗 里·达 莫 、泰 德·邦 迪 、 哈罗德·希普曼和蒂莫西·麦克维等人都曾在牢狱中服刑时 收 到 崇 拜 者 雪 片 般 的 信 笺 。 2001年 6月 11日 被 处 决 的 麦 克 维 , 曾经四度被女子求婚。在相当一部分民众间,恶名昭彰之人 根本就没有受到过谴责与排斥,反倒因被视为胆色过人的侠 者而招人喜爱。 很容易理解为何主流名流会以其个人魅力满足普罗大众 在日常生活中对富于吸引力的事物的渴求,并成为众人效仿 的对象,进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统一。而乍看上去,恶名 昭 彰 之 人 竟 也 能 迷 倒 一 大 片 人 ,这 一 点 就 很 难 理 解 了 。也 许 , 我们可以试着将恶名昭彰之人放到民主制度的背景之中。民 主所具有的均衡一切的功能,对特别作为的稍显怯懦的蔑 视,以及平等的权利和责任的千篇一律的肯定,使得处于此 背景中的恶名昭彰之人拥有了鲜明的色彩,获得了瞬间的声 望。而且,因为他们勇于将自己那份被文明社会压抑的情感 释放出来,在某些人群中他们还会被当作英雄加以崇拜。 如果名流文化的社会倾向使我们也觊觎成名,梦想一夜 间成为别人羡慕与赞誉的对象,那么,毫无疑问,失败者肯 定多于成功者。名流竞赛1 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 法搏出声名的生活让不少人感到沮丧。在特别的例子里,那 些失败者诉诸暴力,以求得到赞誉。本书第四章中将细致研 究恶名与名流的关系,研究跻身名流的欲望在那些跟踪狂的 成长过程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以及对名誉的追求与某些类 型的谋杀乃至连环杀人的行为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在 很 后 一 章 , 我 引 入 了 “ 名 流 化 进 程 (celebrification process)” 这 一 概 念 , 以 此 概 述 名 流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普 遍 存 在 的特征。我以为,随着统一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变 得越来越适合传媒的口味。电视晚间新闻比所有的全国性报 纸的受众还多。每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都通过媒体提供 的风格、观点、对话提示与指导性议程来进行。当然,这些 信息还将经过我们身边众人的口口相传而被修饰、重构。无 疑,媒体是影响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名 流是社会与个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节点。因此,名流势必 被理解为一种现代现象,一种由报纸、电视、广播和电影等 大众传媒所引发的现象。 法国有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论述媒体名人的 力 量 时 显 得 非 常 刻 薄 。“ 我 们 的 新 闻 主 播 ,” 他 抱 怨 道 ,“ 脱 口 秀 主 持 人 , 还 有 体 育 节 目 播 音 员 …… 总 是 针 对 他 们 所 谓 的 ‘ 社 会 问 题 ’, 诸 如 城 市 暴 力 或 校 园 暴 力 , 告 诉 我 们 ‘ 应 该 怎 么 去 想 ’。”1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其实媒体名人 对公众的影响要比布尔迪厄评估的微妙得多,尤其在通过向 公众宣传与更新公众问责制来完善民主方面。尽管如此,他 的这个观点还是颇为合理的:大体上说,如今的个人文化也 日 趋 迎 合 媒 体 的 口 味 了 —— 无 论 是 在 个 性 的 展 示 上 还 是 人 生 目标的设定上。名流化是指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受到名流文化的影响,名流各自体现着某一社会群体的价 值观,并成为这一群体的楷模。 事实上,媒体的呈现是名流的基础,核心为名流效应的 神秘黏性以及名流形象的异常脆弱性。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它使名流显得既是传奇人物又是亲密的同人。通过媒体展示 名流的风采,自然会引发对名流真实性的怀疑。对名流和观 众来说,这是个较为的两难问题。名流和粉丝面对面进行交 流 , 往 往 会 产 生 三 种 结 果 。( 用 “ 面 对 面 ” 这 个 词 语 , 我 指 的是,一个名流和一个观众互动,名流真实的自我会占据主 导 , 因 此 与 在 公 众 面 前 构 建 的 期 望 和 反 应 模 式 相 矛 盾 。) 这 三种结果是:,确认。通过和粉丝的直接互动,名流的公 众形象很终得到恢复和验证。第二,正常化。通过对名流与粉 丝心理和文化层面共性的表达、认同,名流的身份变得透明化。 面对面的交流暴露了名流个性化的一面,名流瞬间变得更像我 们了。承认名流终究是人,通常会提高公众对名人的敬意。埃 尔顿·约翰1 、小罗伯特·唐尼2 、 乔治男孩3 和朱迪·嘉兰,在 承认与成瘾做斗争后,似乎与公众的关系更密切了。第三,可 以称为认知失调。面对面的交流使名流暴露于公众面前,若其 形象与大众媒体所塑造的公众形象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则其公 众面孔会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假象或道具而招致严厉的谴责。 种 种 名 流 Ascribed, Achieved and Attributed Celebrity 社会上存在三种名流。种是天生的名流,他们的高 贵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通常都拥有皇家贵族的血统,卡 罗琳·肯尼迪和威廉王子就属于这种名流。这也是国王和王 后在早期的社会中备受尊重与崇敬的原因所在。而个人凭借 其自愿自发的行为可以提升或降低其社会地位,但是他们很 基本的社会地位是早已确定的。 相比之下,第二种名流则是后天成就的,他们是在开放 式的竞争中靠自己的成就赢得声誉的。布拉德·皮特、达明 安·赫斯特、迈克尔·乔丹、达西·巴塞尔、大卫·贝克汉 姆、伦诺克斯·刘易斯、皮特·桑普拉斯、威廉姆斯姐妹和 莫妮卡·塞莱斯均属于这种名流,他们是靠在艺术或体育上 的非凡表现成名的。人们一般会认为他们身上有着常人所不 具备的特殊天赋或技能。 然而,后天成就的名流也并非全都仰仗天赋或技能,有 时媒体的特殊关注也会让普通人一夜成名,这样的成名者, 我 称 之 为 被 造 就 的 名 流 (attributed celebrity)。 为什么名流可以如此造就?主要是因为大众媒体的扩 张。追求轰动效应就是大众媒体对日常生活的乏味和可预测 性的反应。丹尼尔·布尔斯廷1 发明了“假事件”一词,指 的是公关人员和报纸编辑人为制造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 物 。2 追求轰动效应旨在通过塑造能激起公众注意的对象而 引发公众的兴趣。因此,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普通”人一夜 成 名 ,如 英 国 电 视 节 目 里 的 园 丁 查 莉·迪 莫 克 、卢 西 亚 娜·莫 拉 德3 、曾 怀 八 胞 胎 的 英 国 母 亲 曼 迪·奥 尔 伍 德4 。稍后我将介 绍 “celetoid( 类 名 流 )” 这 个 术 语 , 它 是 指 一 种 由 媒 体 生 成 、 被压缩且扁平化的被造就的名流。 人们经常认为,媒体饱和意味着我们生活在假事件时 代,结果就是事实和虚构之间、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线被抹 去了。也许这是个夸张的说法,因为它的可信度很终取决于 许多媒体话题的曝光,而这类话题,不过是精心策划的假事 件,其所涉及的也无非是作为媒体策略结果的类名流。一旦 把类名流作为一类名流,我们就消除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界线 的争论。即便如此,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体也要求我们把类名 流看作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应该加一条说明。当然,在大众媒体崛起之前就存 在后天成就的名流。偏狭之徒、大骗子、罪犯、妓女、行吟 者和思想家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他们 有 着 所 谓 的 未 成 形 (pre-figurative) 名 流 的 身 份 。 也 就 是 说 , 他们是公众话题的一部分,荣誉或臭名昭著显然都归因于他 们自身。但他们并不给人亲密的幻觉,那种作为尊贵同人的 感觉,是大众传媒时代名人身份的一部分。 当 陌 生 人 第 一 次 遇 见 约 翰 · 威 尔 默 特 ( 1647— 1680) —— 第 二 代 罗 切 斯 特 伯 爵 —— 的 时 候 , 他 大 概 很 难 相 信眼前这个人是个放荡不羁、荒淫无度的花花公子。罗切斯 特伯爵创作了不少淫诗嘲讽查理二世及他的宠臣,他的这些 性情与所作所为是公众接触不到的。就像几乎所有未成形的 名 流 一 样 ,罗 切 斯 特 伯 爵 死 后 才 成 名 —— 他 33岁 时 死 于 梅 毒 。 可以说,诸如罗切斯特、波卡·洪塔斯、提图斯·奥兹、盖 伊·福克斯、约翰·迪伊、妮尔·格温、杰拉德·温斯坦莱 这些历史人物在有生之年便已享有一定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