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0.09 5.9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葆海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66776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984719
上书时间2024-10-08
本书以昌邑悠久的丝绸文化为背景,以清末民初阎、亓、李等丝绸产业家族分分合合的商业竞争为线索,凸显了“绸乡人”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开放包容、开疆扩土的创业精神和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昌邑人融入“丝绸之路”和开辟红色“丝绸之路”的艰难和新时代开放融合的大智慧。
张葆海
山东潍坊人。中国剧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新闻作品集《大地求索》,报告文学作品集《时代风采》,中篇小说集《且听蝉鸣》,长篇纪实文学《生命密道》,长篇小说《村里村外》《澡堂》《大清神鼎》《大绸商》等。主编或副主编《昌邑乡村文史大观》《渤海走廊红色文化教育丛书》等地方历史文化图书30余部。先后被授予中国时代杰出新闻文化贡献奖、潍坊市“风筝都”文化奖、昌邑市“丝绸之乡”文化奖,并被评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优秀人才、“齐鲁文化之星”高层次人才、潍坊市首届社科研究优秀人才、昌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第一章/001
第二章/012
第三章/021
第四章/032
第五章/042
第六章/053
第七章/064
第八章/074
第九章/083
第十章/092
第十一章/102
第十二章/112
第十三章/123
第十四章/132
第十五章/142
……
第三十六章/359
第三十七章/369
第三十八章/379
第三十九章/389
第四十章/398
第一章
国运动荡,民运自然多舛。
京城第一大丝绸商号——天有信绸缎店倒了,谁都没有料到……那是大清光绪九年的事。
这年很邪乎!
先是法国海陆同时进攻越南,很快把越南变为自己的保护国,控制了内政外交,随即得寸进尺,直逼中国西南边陲。老佛爷很生气,说了一句“洋人真不是东西”,旋即与法国人开战,最终的结果却是“大清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鸦片战争使英国人在大清面前成了“太上皇”,先是索要赔款,再是逼迫清政府开通电报业务。就在这一年,天津一通州线、龙州一广州线和长江陆线相继开通,经济掠夺步步深入……
也是在这一年,黄河突然决口,大批难民涌入京城。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很快影响到大江南北。湖北瘟疫肆虐,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用春节来祈福禳灾。可时值六月,离年尾还早着呢!于是,疫区民间把阴历六月三十当成除夕,七月初一当作大年初一,抢先半年过了个早年……
还有更邪乎的,就是天气——
已经是深秋了,换作往年,在北京人们早就穿上了冬衣。可接连几天却热得出奇,烈日明晃晃地烤着这座古城。街巷上的青石板几乎被晒得冒了烟,光着膀子的车夫都被烤出了油。就连喋喋不休的鸟儿也躲在了屋檐下,一声不吭。
大街上,偶尔传来一两声有气无力的叫卖声:“凉粉,冰镇凉粉!”好歹给这份死寂增加了些许的人气。
日头偏西,热度依然不减。阎家小四合院内的那棵老枣树耷拉着稀疏的叶子,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矮壮的二柱从门房里懒洋洋地出来,转到一旁,眯着眼睛解开裤头,对着墙根就滋了起来。尿撒在石板地上,顿时冒起一股白烟。二柱正看着稀奇,冷不丁传来一声威严的呵斥:“囊地①又在墙根撒尿啊?”
二柱打了一个激灵,没尿出来的使劲憋了回去,不经意间裤腰湿了一片。提上裤子,扭头望去,见正屋廊下的竹椅上躺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正是天有信绸缎店老东家阎于诚。
二柱是阎于诚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属于脑瓜子不灵光的那类人。自幼父母双亡,阎于诚见他可怜,便收留在身边。别看二柱呆头呆脑的,干活可勤快啦。平日里,他就在家中干一些杂活,每天把院子打扫得一干二净,还时常陪着阎于诚说话解闷,偶尔也去柜上帮帮忙。
二柱嘿嘿笑了,一路小跑来到了廊下,憨憨地道:“俺都习惯了,再说,家里也没女人……”
阎于诚用脚踢了一下竹椅子旁边的铜壶,铜壶当啷一声倒在了二柱脚下。二柱急忙住了嘴,拿了铜壶,小跑着到后厨烧水去了。
二柱这一句没有说完的话,触动了阎于诚心底那根压抑已久的弦——阎于诚是山东昌邑柳疃人。当年,他和妻子周氏背着绸包来京城打拼。
刚开始的时候,夫妻俩就睡在天桥下,不想女人身子弱染上了风寒,又没钱医治,就病恹恹地一直拖着。后来,眼看病情越来越厉害,只得回老家调养。可是,治了几年也不见好转,就一直在病痛中挨着。几年后,阎于诚总算在京立住了脚,打响了“天有信”的名号,好歹也成了皇城根下的一个人物。可再多的钱,也已经挽不回病入膏肓的妻子。周氏在痛苦中勉强熬了几年就撒手西去了。
那时,阎于诚才四十出头,很多人都劝他续个房,可藏在内心的愧疚使他再也容不下别的女人了,甚至连个女用人都没雇。就这样,在这所看起来不大但也有点奢华的宅子里,阎于诚看似优哉游哉,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常常觉得空虚寂寞。有时,在煤油灯下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缓慢地卷起一支“喇叭筒”,凑在灯上点燃,吸完了,又开始卷下一支……慢慢地天就亮了。
本书所展现的丝绸领域是以往文学作品较少表现的行业,书中有着大量中国传统丝绸制作流程,富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域特色。
昌邑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丝绸文化之乡”。嘉庆年间,昌邑北部一带的绸商便背着“绸包”上北洋、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域,将“柳绸”推向世界。本书以昌邑悠久的丝绸文化为背景,以清末民初阎、亓、李等丝绸产业家族分分合合的商业竞争为线索,凸显了“绸乡人”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开放包容、开疆扩土的创业精神和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昌邑人融入“丝绸之路”和开辟红色“丝绸之路”的艰难和新时代开放融合的大智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