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审慎管理 9787519912208 程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审慎管理 9787519912208 程铖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5.8 4.7折 55 全新

库存12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铖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9912208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1615976

上书时间2024-10-08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程铖,现就职于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金融、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基于在人行分支机构调查统计、货币信贷管理等部门的工作经历,在金融统计、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宏观金融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两年,参与编制了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等,参与了“绿美云南”建设等云南省委政府部署的重大战略研究,在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积累。目前,主持1项云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云南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1项省(部)级课题《云南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统计对信息缺口的关注

 二、我国金融监管转向关注宏观审慎管理

 三、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面临新挑战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节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和统计属性

 一、概念形成、完善及评价

 二、统计构成、编制原则及评价

 三、统计指标的实践环境

 第二节 社会融资规模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供求理论与信用创造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与信用观点

 三、理论启示

 第三节 社会融资规模相关研究回顾

 一、金融监管当局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研究

 二、对社会融资规模是否可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目标的

 相关研究

 三、关于社会融资规模与其他重要经济金融指标关系的

 相关研究

 四、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评述

 第四节 宏观审慎管理相关研究回顾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与理论启示

第三章 社会融资规模运行分析

 第一节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波动特征和

 原因分析

 一、存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二、存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三、影响存量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波动特征和

 原因分析

 一、增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二、增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三、影响增量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波动特征和

 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指标的形成过程

 二、结构性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三、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

 第四节 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一、DCC-GARCH模型及变量选取

 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三、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四、主要结论

第四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

 分析

 第一节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路径模拟

 一、表内业务

 二、直接融资

 三、贷款核销

 四、表外业务

 五、其他融资

 第二节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

 一、存在货币统计缺口的信用创造模型

 二、存在货币统计缺口和社融循环的信用创造模型

 三、实证检验

第五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产出机制分析

 第一节 社会融资规模与实际产出水平

 一、STR模型和变量选取

 二、变量检验和模型估计

 三、检验结论解释

 四、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融资规模与目标产出水平

 一、目标产出的界定

 二、社会融资规模对目标产出的影响路径

 第三节 社会融资规模与潜在产出水平

 一、潜在产出的含义

 二、社会融资规模对潜在产出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与

 监测

 第一节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的模型

 选择

 一、基本思路

 二、因子分析模型

 第二节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检验和构建

 第三节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

 一、因子分析结果评价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验证和评价

 第四节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监测

第七章 宏观审慎框架下优化社会融资规模

 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加快调整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口径

 一、拓展和补充现有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二、创新性构建社会融资规模的资金使用统计口径

 三、补足社会融资规模关联性指标统计口径短板

 第二节 高效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实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业标准化统计制度

 二、重点搭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

 第三节 探索运用大数据的关联性监测方法

 一、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大数据关联

 二、运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监测方法

 第四节 构建以社会融资规模为核心的

 宏观审慎管理协调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内容摘要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统计对信息缺口的关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对当时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和整个国际金融秩序产生了极大冲击,使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隐蔽性的金融风险迅速暴露:金融市场和工具处于过度创新状态;金融监管虽然存在但松弛缺位;金融业背离服务实体经济本位,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断越位。这些都是金融市场过度繁荣背后的隐患,最终酝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更成为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的重要推手。

接受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危机过后全球许多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治理过程中,都在不断反思并且规范本国金融市场发展,一改之前鼓励金融创新和放任自由发展的监管理念,将监管重心转移为防范金融风险,关注金融投入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机制,注重利用金融投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对次贷危机进行反思,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认识到次贷危机中,由于金融统计制度存在缺陷,金融统计数据中的金融创新产品和跨市场信用创造数据有严重缺失,监管部门无法真实掌握一国范围内的信用创造规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各国金融统计的管理部门,分别对危机之后的金融统计制度和技术进行改进,新的统计手段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注重信用总量统计、增加各类金融性公司统计上逐步改进,如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进行修订时,提出了在国际范围内金融统计框架和方法标准化、弥补信息缺口等方面进行改进。具体到我国,央行于201011月开始研究并尝试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当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提出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②

二、我国金融监管转向关注宏观审慎管理

追溯至1992年之前,我国是由央行统一监管国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1992—2003年,行使统一监管职能的央行在应对证券市场活动新变化和新需求上明显力不从心,证监会随即成立,1998年保监会成立,直至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银监会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监管体制确立下来。与此同时,金融办开始出现在地方政府管理机构中,最早一批出现在2003年前后。它的出现无疑是我国金融业多元化发展和监管体制改革的产物

……




精彩内容

本书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属性进行阐释,然后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量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并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存贷款、利率、投资等因素的协同关系。对于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笔者尝试构建加入统计缺口因素的信用创造模型,发现社会融资的信用创造效应比传统信贷创造机制更复杂。通过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后的实际产出、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对实际产出存在门限效应,对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都有较稳定的正向冲击。最后,通过双模型论证得到在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评价中,整体流动性因素、宏观经济的融资负担率因素以及统计缺口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