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老日 9787516172032 彭树智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老日 9787516172032 彭树智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81.94 5.9折 139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树智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2032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9元

货号8681743

上书时间2024-10-08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我的学习观(自序)

第一编 立人致知

  编前叙意

  1.立人之学

  2.人的原问

  3.人间与自我

  4.“自觉有力量”的人

  5.人与自然的认知

  6.人的醒悟

  7.人的觉醒

  8.人是社会的人

  9.力量源于人的文明自觉

  10.自知与自觉

  11.自知自己无知

  12.学然后知

  13.张载论知

  14.人应当像一朵花

  15.知止而后明

  16.人的需要和欲望

  17.为摆脱思想枷锁而求知

  18.人间、时间和空间之际

第二编 树人启智

  编前叙意

  19.知、智与智能

  20.智慧教育

  21.智者之言

  22.智者的体悟

  23.智慧掩埋痛苦

  24.智与愚

  25.一个人的智慧有限

  26.“三知之明”是生产与交往实践中产生的明智观

  27.自觉之明

  28.智慧三题

  29.大智若愚

  30.天才的、伟大的头脑

  31.自知与知人的智慧

第三编 学人学问

  编 前叙意

  32.学术与学者-

  33.读张之洞的《劝学篇》

  34.学术上的“独立”与“自由”

  35.学问产生于寂静

  36.文学家寂静行程中的历史反思

  37.积德与读书

  38.高处立,宽处行

  39.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阶梯

  40.导师论导

  41.修改博士学位论文的八个问题

  42.让每个学生都放出自己的光彩

  43.学行记

  44.张奚若的“三点之教”

  45.巴别塔之梦

  46.治学游弋于个性、共性与相对、之间

  47.约翰·凯里的《阅读的至乐》

  48.学术随笔、手记,可上刊物

  49.专心而致志

  50.宁静而致远

  51.学术生命

  52.诗意的治学美

  53.从基辛格语录出发的学者

第四编 哲人哲语

  编 前叙意

  54.栖息的哲学

  55.论“凡是”

  56.爱和德育

  57.海德格尔言说“惶恐”和“缄默”

  58.王国维的“境界说”

  59.西西弗斯与吴刚的“荒谬”

  60.灵感为何物

  61.哲人尼采四论

  62.康德的名言和陈子昂的名诗

  63.罗素七论

  64.康福德论古希腊哲学

  65.由《哲学家之死》所想起的

  66.法学、史学与哲学

  67.历史、政治与哲学

  68.哲学与政治

  69.文学与哲学

  70.泰勒斯论水

  71.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

  72.恩格斯论“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73.恩格斯论“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

  74.恩格斯论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75.但丁和马克思相遇

  76.康德“哲学家小道”的大思考

  77.联系、经验和概念

  78.“何事”之哲思

第五编 人文化成

  编 前叙意

  79.文明化的力量

  80.交往之道在大化

  81.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82.教化的“三何而问”

  83.文化自觉有待升华为文明自觉

  84.《中国文化论集》中的四种文化观

  85.在主导文明之下求索人性

  86.生命的人文素净美

  87.米寿诗人辛波斯卡的诗路人生

  88.倾听他人,以理解自己

  89.冯友兰的人文价值道德观

  90.道德的濡化意义

  91.由孙中山对“忠”的改造所想起的

  92.《老子化胡经》中的“三化”

  93.钱穆言“化”

  94.大化为“八项变化”之总括

  95.文化学点滴

  96.跨文化交往

  97.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98.人类造物的人文精神

  99.由沈从文想起人文精神

  100.理性的功能:同化与异化

第六编 历史记忆

  编 前叙意

  101.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

  102.世界历史:人与自然互动的社会文明交往史

  103.历史辩证法

  104.史学研究的想象力

  105.历史的审美功能

  106.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关于死亡主题的述说

  107.研究现状问题应当有历史意识

  108.提出问题是历史反思的开始

  109.“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哲学意义

  110.文明史点滴

  111.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历史道路

  112.艾略特的历史观念

  113.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念

  114.内藤湖南的中国内部文化史观

  115.效果历史

  116.自然与文明史

  117.中国式健忘症

  118.恩格斯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119.爱因斯坦晚年谈历史教学

  120.研究伟大历史人物的态度

  121.“大历史”问题的再思考

  122.重提“大历史”观念

  123.傅岳橥的《西洋史教科书》

  124.贝利的1780—1914年世界史

  125.奥斯特哈梅尔的19世纪史

  126.历史会重演吗?

  127.近代欧洲的殖民主义

  128.英雄人物三人论

第七编 诗意人生

  编 前叙意

  129.孔子以诗言教的联想

  130.孔子的诗中之教

  131.孔子言诗小记

  132.“美学意境”的东西方交往

  133.人类的视角

  134.哲言、名诗、格言,长存人世间

  135.晨斋杞菊一杯茶

  136.诗情画意与诗人

  137.诗贵率真

  138.苏评陶诗

  139.豆萁诗、黄台瓜辞与政治交往

  140.书法名语的诗意

  14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意境界

  142.《游褒禅山记》二得

  143.的诗意人生

  144.西湖实录

  145.同是燕子矶,游感各不同

  146.王杰逸事:清风两袖回韩城

  147.晏安澜的《老云峰诗》

  148.词诗之交

  149.安文钦的对联情结

  150.民国“洁莲”仵墉

  151.李登瀛的《咏永昌八景》

  152.童诗童信

  153.严复的“中道”对联

  154.汉字文章的“三识”与“三美”

  155.章士钊与胡适的诗意交往

  156.爱伦堡的人生警语

  157.忘忧草在歌唱母爱

  158.大自然与小人类

  159.人的诗性力量

  160.罗曼·罗兰论艺术之问的互动

  161.诗人阿多尼斯的梦和问

  162.钟声——听觉空间的

  163.生活的诗意美

  164.无知的恐惧

  165.邓拓的死生离别观

  166.由张岱《自为墓志铭》所想起的名诗

  167.题折扇诗

  168.题竹扇诗记二则

  169.两棵栾树

  170.树之歌

第八编 古今中外

  编 前叙意

  171.这个世界会好吗?

  172.东方的觉醒

  173.勒南与阿富汗尼的历史交往

  174.祈通中西

  175.“西方病夫”的诊断书

  176.中东民俗点滴

  177.马格里布的农业文化遗产

  178.东西方文明交往“四人行”

  179.外交思想问题的思考

  18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交往互动性

  181.国家的力量

  182.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183.民族主义和民族性

  184.殊源合流

  185.语言、翻译与文明传播史

  186.西东谣

  187.“东茶咖啡西洋醒”解

  188.非洲黑人文明观的艺术表达

  189.中东的地位与文明交往自觉

  190.摩西历史的启示

  191.苏伊士运河——东西方海运交往的战略大通道

  192.埃及现代威权主义问题

  193.伊朗内外交往札记

  194.土耳其内外交往札记

  195.成吉思汗误杀家鹰的教训

  196.徐文长的“己之所自得”

  197.恩格斯评《移民和殖民活动》

  198.恩格斯对考茨基离婚的态度

  199.荷兰在爪哇的殖民统治

  200.达尔文的“错误”

  201.社会达尔文主义

  202.大仲马的人我观

  203.基辛格和傅高义

  204.刘古愚的世界眼光

  205.赖琏特色

  206.泾阳王徵的《西儒耳目录》

  207.名人妙语话人才

  208.王恕的恕道

  209.恕为厚德载物

  210.宽容的品格

  211.倾听与多观

  212.公诚勤朴

  213.李仪祉的“八字教”

  214.“华夏族”的文字与文明

第九编 文化文明

  编 前叙意

  215.文化的特质

  216.文明交往的基本事实

  217.文明时代

  218.文明自觉与自信

  219.道德自觉

  220.和谐的理念

  221.由文明进程想到文明交往自觉

  222.文明自觉

  223.思想理论上的自觉

  224.《再造文明》中的交往自觉

  225.文明·自由·社会

  226.世界文明对话年

  227.叶文评文明学研究

  228.麦克尼尔的文明观念

  229.文化与理论思维。  230.人文而化之和人文而明之

  231.文明交往中的中西文化之争

  232.适度、适宜和失度

  233.文明交往五则

  234.互动世界,共同家园

  235.“传灯”与传承

  236.美国的政治文明

  237.论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趋

  238.知非与四知

  239.骄傲主要来自无知

  240.六经为“教”开生面

  24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242.需要和创造

  243.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244.科学技术的真相

  245.科学技术不是的

  246.从中医德风谈起

  247.一个值得尊敬的医生

  248.医学的历史教训

  249.由科普作品想起的

  250.减少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

  251.敬重自然,而不是畏惧自然

  252.生态文明的演进

  253.外国八家论人的死亡

  254..生老病死谈

  255.大学之重要何在

  256.城市的社会文明形态

  257.“乌托邦”译名的启示

  258.乔姆斯基的无政府主义

  259.名声

  260.大乐观与小乐观

  261.理论与现象之间

  262.语言与思维方式

  263.坚持,不可轻易放弃

  264.翻译家是文明交往的转化师

  265.翻译的理念与高低分野

第十编 自然人类

  编前叙意

  266.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267.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268.牛顿的“万有引力论”

  269.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27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71.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

  272.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73.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74.梭罗的“不服从论”

第十一编 八十忆师

  编前叙意

  275.忆三位启蒙老师

  276.忆李止戈老师

  277.忆陈翰笙老师

  278.忆瓦·巴·柯切托夫老师

  279.忆大学时代的史论之争

  280.“历史学家茶座”的茶话

  281.真正的友爱

  282.自白

  283.跋:光明和文明交往

卷末附录

  附录一 《烛照文明集》“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按语

  附录二 在《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高层论坛上的致谢信

  附录三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庆寄语

  附录四 致朱传忠同志的信

精彩内容


    《老学日历》是一位年逾八旬老人彭树智的论学之作。岁月沧桑,它以2012年日历体例为经,记录着勤学的书路历程。仰观俯察,它以“立人致知”、“ 历史记忆”、“诗意人生”、“哲人哲语”、“自然人类”等11个专题为纬,显示着思考的学习轨迹。一以贯之。它聚焦的中枢是人类文明交往自觉的历史观念。人文化成,它又是继《文明交往论》、《书路鸿踪录》、《松榆斋百记》、《两斋文明自觉论》、《我的文明观》之后的第六部同一主旨之作,统称“文明交往六部曲”。


媒体评论

                                                                                    
                                            
                                              今日为21世纪第十三个年头的元旦。一元复始,我已步入了8l岁的门槛,按农历的虚龄算,已经是82 岁的老人了。在这人生的新起点上,我的学习从“立人”开始重新起步。
  人为何物?人是两腿直立行走、两手与头脑互动而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有思想的高级社会动物。两腿直立行走、两手与头脑互动,这犹如物质和精神这两根文明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人脱离了衣食住行,没有物质的生产,社会生活难以维系,社会存在断难继续。人的物质需要永远是第一需要,文明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这个道理。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人的生理自然需求。然而,人不能光靠物质生存,物质需求是人的生理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如果没有精神交往之光的照耀,便与动物的纯生理欲望无多大区别。如果让物欲占据了人的大量精神生活空间,必然导致人文精神堕落、道德滑坡、生活空虚,患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病症,甚至良知泯灭,走上危害自己和社会的罪恶道路。人为何物?人是有人格的高级动物。人要活着,要活得好些,而活着为了什么,这就是人的生存价值与终极意义。人之立,首先立德,立德而人立,立后而行,或立功,或立言,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之立行于此种正道,就从根本上生活在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之中。立人是立独立的人格,立独立的思想,立有为有不为的品格。所谓“有为”是为真求知,为善从事,为美养心;所谓“有不为”是不为名缰,不为利锁,不为位囚。为了养成立人品格,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而致力于立人之学,要有知足知不足的品格。所谓“知足”是尽力知足、尽责知足、尽心知足;所谓“知不足”是学习知不足,学问知不足,学思知不足。人而为人,常怀有为有不为之志,常怀知足知不足之心,即可步入立人的良性交往大道。
  人为何物?人是有思想、信仰、追求、理想的万物之灵的动物,是灵长类动物之灵长。人有血肉之身躯,更有精神的灵魂。人为肉与灵结合而成,对此,人类各种文明都有同样认识。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物质和精神前行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物质走快了,就有丢掉灵魂的危险。
  人生存于思想之中,生活于信仰、追求、理想之中。
  “信仰”二字,都是右旁有立人(/『),信为立人而有言,仰为立人而尊敬,信和仰相连为一个词—— 信仰,它意味着人心在信服尊敬、志有目标、行有不懈追求和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信仰可以说是“心仰” ,是人们在心灵上有一个至高的裁判在时刻告诫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信仰可以解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失调失衡问题。信仰使人在物质生活之中获得了精神的约束和心理的慰藉。实际上,比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大的是生产、生活、世界和宇宙的本质规律。这种规律是人类在文明交往中的自然律、社会律和道德律。人类只有努力去发现、理解、掌握、遵循和运用这些规律,在物质生存层面上超越,在精神层面上升华,逐渐达到人与万物一体,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文明交往的自觉。
  人为何物?人是大自然之子。人要爱自然。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又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如美国文学家亨利.贝斯特在《遥远的房屋》中所说:“自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假若没有意识到和体验到自然神圣的奥秘,人便不再是人。,’ 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讲得更深刻:“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自己命定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他甚至谈到要向自然开战,他忘记了:设若他赢得了这场战争,他自己也处于战败一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人为何物?人是万物中的一种,他是万物中的一物,是万物之灵.既伟大又渺小,关键是在知物、知人过程中要有自知之明。人时时都在写着自己这个“ 人”字。自觉的人会把“人”字写得更真、更好,不自觉的人把“人”字会写错、写歪。但人无完人,而且处于变化之中。即使一个自觉的人,、也不能把“ 人”字写得十全十美,只要在大事大节上写正这个“ 人”字,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鲁迅有言,立国“首在立人”。人为何物?首先是独立的主体,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其次是作为社会性存在之生命之物,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家庭、群体、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一员,有共性的权利与义务。人是有个性的人,有其独立、独特、独创、独自的人格。立何种人?立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地球村的人,一个有文明教养的人。从人类文明史看,立人之人,应当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有三种品德:渊博的知识、思考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知识贫乏,就是愚昧;不习惯思考,就是粗鲁;无高尚情操,就流于卑俗。”这里的三种品德正是有文明教养的人所具备的,而其反面,如“愚昧”“粗鲁” 和“卑俗”,即不文明的人。立前者而破后者,也是文明化所要求的立人之本。
  人为何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