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亦师亦友 家长可以这么当 9787300307015 新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3.98
4.7折
¥
2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毕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0307015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11767077
上书时间2024-10-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毕新,20世纪70年代末生人,常被认作80后。大学时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毕业后一天也没用过。硕士时主动规划,赴英国学习计算机科学,以IT行业开始职业生涯。工作多年后按照自己的真正兴趣读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从事管理工作,之前站过讲台多年,也曾醉心于研究,特别关注数字网络时代科技对于人们学习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不惑之年更喜读书,涉猎广泛,特别是各国历史、文化和神话故事,曾到访20多个国家。
目录
第一章 你能把握和改变的只有你自己/001
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004
教育也是经济学现象/006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养育/009
考大学是家长的主要焦虑源/011
改变从自我做起/014
学校里没有“如何做父母”的课程/015
做家长是需要不断参悟和修持的/019
“无招胜有招”,但先从“有招”开始/022
第二章 教育现象背后的心理学/027
允许,还是禁止? /029
理念、方法和理论/031
不要将教育手段和教育本身相混淆/033
教育的“内卷”现象/035
一篇微信推文引发的争议/039
是什么造成了争议?/ 04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046
专断、放任、权威和忽视型父母/052
第三章 教育现象背后的经济学/055
如何看待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关系/056
家庭模式的变化/059
“冰箱父母”“直升机父母”及“冰壶父母” /060
家长教养方式背后的经济学动机/064
第四章 统计学与教育期望设定/069
“小天使”时期:一切都那么完美/071
小学:突如其来的学业压力/074
父母角色的调整/075
两个既有认知的改变/082
均值回归/085
调整自己的教育期望/088
第五章 教育中的本和末/093
为了什么而读书? /094
学习是什么味道的? /096
需求,也是动机/098
石匠的故事/099
三个强盗的故事/100
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103
黄金圈法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107
第六章 爱与关注/111
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115
静待花开,但不是撒手不管/116
无条件的深深的爱/119
兴趣、信心和能力的培养/128
假如通过时光旅行回到童年/137
不要让学校的压力在家里扎下根/139
第七章 家长要做好情绪管理/143
认识压力/146
压力的脑机制/149
你的陪伴是支持还是压力?/ 153
解决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155
觉察、阻断和改变/158
警惕“信息茧房”/ 163
控制自己的怒气/164
做笃定的父母/170
着眼未来,立足当下/173
第八章 帮助孩子学会应对压力/177
小孩子就没有压力吗? /180
孩子的压力源/182
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睡眠/184
压力是焦虑的根源/188
增强可控感可以有效减少压力/189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父母”/ 193
构建良性亲子关系/195
第九章 如何应对手机等电子设备/199
手机的使用/200
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203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205
经典条件反射/209
操作性条件反射/210
行为养成/211
第十章 激发学习动机/215
鸡飞狗跳的作业时间/216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217
管孩子是个技术活儿/218
SMART原则/221
从游戏设计里学习动机激发/223
为未来而学习/225
后记/229
内容摘要
先从身边的两个小故事开始吧! 这是我听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全民居家隔离期间,在苏州有一家三口,孩子放寒假的时候先回到了武汉老家,而父母因为要等到春节放假才能动身,所以被临近春节的疫情耽搁并滞留在苏州。就这样,在武汉老家,孩子和家里的一众亲戚生活在一起。结果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中,全家人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生活的、学习的,都被家里人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和“关注”着。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受下这个孩子的压力。 第二个小故事是从朋友圈看来的。有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在微信上很幽默地宣布放弃自己之前对于家里大娃弹钢琴的经验总结,因为他现在认为大娃之所以钢琴弹得好简直就是命中注定,而自己家里的二娃已经放弃钢琴了。当然,朋友这么说是由于他本身就常有的幽默的语言风格,而二娃也有很厉害的其他特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来说明所谓“培养”和“教育”的有效性。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培养方式,同样的家庭环境,两个孩子在同样的乐器学习中可以有那么大的不同。 谈及教育,我们往往把目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整个教育生态的主体,是教育理念的被实施者,是学习成绩的体现者。家长和老师尝试各种办法,试图让这颗“卫星”进入我们所设计的轨道中。我们所希望的,就是通过我们不断地讲道理,不断地教育,让孩子的行为按照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残酷的事实却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往往和我们的期望有所偏差,这会让我们感觉很沮丧,不断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们不一定能够认识到或者愿意承认,除非孩子自己愿意采取行动,否则不管家长还是老师所给予的外部推动力或者外部约束力,都是徒劳。 当一个孩子的身上出现“学霸”的特征,其他人往往带着羡慕的眼光去请教“学霸”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是,即使是同一对父母生出来的两个孩子,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养育方式,但是两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喜好可能接近不同。从一个孩子的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对于另外一个接近不适用。 想一想也有道理,我还记得在疫情期间看到的一幅新闻画面:在疫情居家线上教学时期,有一个孩子坐在爸爸妈妈所经营菜摊的案板下面捧着一个平板电脑在上网课。但就是这样一种认真上课的状态,不知道要羡煞多少父母,因为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条件优渥、衣食无忧的孩子,恰恰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教育既是微观的事情,也是宏观的事情。教育既关切个人发展,也关乎家庭的传承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和未来之所在。看教育,就像看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钻石,具有丰富多彩的多个面。 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 从微观层面来讲,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 在这样一个人人关注教育的时代,谈教育问题或多或少需要一些勇气。因为教育既和每一个人相关,又总是可以唤起人们对于自身教育的种种经验、感受和记忆,由此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教育又是和人本身相关的,人本身的复杂性,叠加当代快速的社会发展和环境要求,让每个人对于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期望、理解和日常行为。 我曾经在上海某有名大学承办的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于网络和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的一些思考,提出了我们需要考虑到数字化学习对于将来大学的挑战和需要进行必要的前瞻性探索,并小心翼翼地解释说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现在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对未来进行必要的预判和准备。结果在我后面发言的一位老先生(该校校友)就很委婉地回忆了自己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可以和教授见面,以及教授采用的批判性思维和讨论时的学习方法,意思是大学里面能够面对面地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我多想了,我猜想老先生可能对于纯粹的在线学习不大赞成,但其实我也没有要否认大学校园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沉浸式学术探讨的意义,只是提出了在线教与学趋势也是不能够回避的。 这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例子,用来说明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理解的不同。教育学虽然是一个学科,但是教育学学者似乎很难筑起自己的学科护城河并树立自己的学术权威形象,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你谈论的是医学或者生物学,那么听众可能无法挑战演讲者,并往往被高深的专业知识所折服(至少很多专业词汇就听不懂),但是如果谈论的是教育的话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P2-5
精彩内容
生命本身是一个常数,而生活中却充满了变数。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有赖于“代代重启”,新一代人既要继承吸收前人的文化,也要有创新发展,所以也总是有些“不听话”。这就决定了教育和养育孩子既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不能回避的课题。
本书从经济学、统计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尝试对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不同养育行为背后的机制和教育现象给予解释说明,特别是对于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情绪、压力和学习动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不能给读者直接输入内力,也不能作为问题解决的操作指南,只希望能够给有缘的读者贡献一些心法,帮助他们释放一些焦虑,获得平静。正如书中所言“你能把握和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