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社区美育 9787567246522 吕颖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社区美育 9787567246522 吕颖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40.09 5.9折 68 全新

库存19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颖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246522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5782230

上书时间2024-10-07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吕颖,副教授,常州开放大学教务处处长,江苏省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龙城十佳双师型教师”,常州市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指尖上的技艺”“巧手创艺”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领衔人,长期从事社区美育研究,积极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主持省级“社区美育”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及省市级课题1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美育概述

第一节美育的内涵

第二节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第三节美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关系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中西方美育代表思想

第一节西方美育代表思想

第二节我国美育代表思想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第四节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

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社区美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节社区美育及其价值意蕴

第二节社区美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美育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指少上的中华文化”社区美育课程建设构想

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指尖上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服饰文化美

第二节名著文化美

第三节节日文化美

第四节汉字文化美

第五节生肖文化美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指尖上的非遗文化

第一节民间文学美

第二节传统美术美

第三节传统技艺美

第四节传统武术美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指尖上的红色文化

第一节红色故事美

第二节红色人物美

第三节红色建筑美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指尖上的邻里文化

第一节自然美

第二节生活美

第三节人情美

结论与启示

第八章指尖上的地域文化

第一节饮食文化美..

第二节民俗文化美

第三节名人文化美

第四节建筑名居美

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社区美育建设的常州实践

第一节常州市社区美育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常州市社区美育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常州市社区美育的实践经验

结论与启示

第十章常州市社区美育项目实践案例

第一节职业教育助力社区美育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社区教育品牌团队项目为例

第二节馆校合作助推社区美育

——以常州市社区教育馆校合作项目为例

第三节社区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黄社区教育中心社区美育基地项目为例

第四节社区美育扶助弱势群体..

——以“爱相汇”残疾人手工创业项目为例

结论与启示



内容摘要

第一节美育的内涵

美育由“美”和“育”构成,要界定美育的内涵,首先得分析清施什么是“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美学领域最困难、最深奥的问题之一。

一、美的概念

175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将“美学”独立出来建设学科体系,正式拉开了研究美的序幕。纵观对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对矛盾上:是唯物还是唯心,是理性还是感性,是客观还是主观。部分学者认为美是唯物的、理性的、客观的。比如,鲍姆嘉通就认为美是理性客观的,美在于理性客观的完善;狄德罗坚持美学唯物主义,提出“美是关系”;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将美从理念拉回现实,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肯定了美是可以被创造的。部分学者认为美是唯心的、感性的、主观的。比如,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自然如果看起来像艺术一样,那么它就是美的;艺术如果看起来像自然一样,那么它就是美的。”部分学者则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比如,席勒认为,在感受美的时候,产生着素材与(理性的)形式的实际的统一和交替,这种结合过程就是感性与思维、感性与意志相协调的过程;杜威认为,美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个人的经验通过美可以得到圆满。

综上,我们认为美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马克思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就是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促使人的精神发生积极变化的事物属性。这里的事物属性是理性的、客观的,因为美是依赖于事物而存在的,当事物不存在时,它能够表现出来的个性美也就随之消失。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变化则是主观的、感性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情感愉悦、身心轻松等,积极的精神变化是指人产生对审美对象的喜爱之情,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精神得到振奋心中生成某种信念,等等。

……



精彩内容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围绕“美”“美育”“社区美育”“中华传统文化”等关键词展开。其中第一章在结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界定“美”和“美育”的概念,分析美育的特征和本质,明确美育的三个实施阶段——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各自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剖析美育与其他“四育”——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关系。第二章主要回顾了西方国家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美育思想,以学者视角回答何谓美育、美育为何重要、美育何为等问题,帮助我们知古鉴今,打开思路。其中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美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而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则是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中国化的近期新显现,它对美育的方针、目的、宗旨和原则,以及生态美育、文艺美育、社会美育提出了全新的论断和观点,是我们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第三章首先对社区美育及其价值意蕴、历史演变进行探讨,然后分析社区美育的实践探索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美育。为论证其意义,认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阐明其价值所在,在这一章提出了以“指尖上的中华文化”系列社区美育课程建设为重点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坚持建设原则、科学组建团队、构建课程体系、凝练教学模式等。
 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指尖上的中华文化”社区美育课程体系,包含指尖上的传统文化、指尖上的非遗文化、指尖上的红色文化、指尖上的邻里文化、指尖上的地域文化等内容,挖掘整合社区居民耳熟能详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相关素材,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尖上的手工艺、指尖上的绘画等艺术创作形式,建构社区的传统文化美育体系,促进社区审美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部分为第九章至第十章,是社区美育的实践部分。其中,第九章梳理了常州社区美育十来年的演进历程:2009—2014年是常州社区美育的酝酿期与萌芽期,这一时期常州社区美育依靠社区教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组织体系;2015—2017年是常州社区美育的摸索期与整合期,在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动、引导下,常州社区美育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师资队伍培养,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探索美育课程实施形式;2018年至今是常州社区美育的成长期与深化期,常州社区美育逐步构建了社区教育生态体系,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打造平台、创新品牌、丰富课程内容和送教形式,赋能社区治理、推动居民素质提升。第九章还分析了常州社区美育在发展道路中遇到的问题,并从生态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常州社区美育问题的解决路径。第十章选取常州社区美育的四个典型项目实践案例,分析了职业教育、馆校合作对社区美育的促进作用,探讨了社区美育对乡村振兴和弱势群体保护的推进作用,希望通过常州社区美育的项目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