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五代两宋时期:第四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兴盛 9787556124381 李凯,陶晓姗,瞿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97.86
5.9折
¥
16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凯,陶晓姗,瞿林东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612438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6元
货号10820892
上书时间2024-10-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瞿林东,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主要著作《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
陶晓姗,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李凯,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史学博士,从事先秦两汉史、历史教育研究。
目录
前言
一、时代特点与史学面貌
二、史学批评的兴盛
第一章 两《唐书》与两《五代史》的比较与评论
第一节 五代修史之议
一、关于修史的建议
二、修史诏书提出的问题
三、《旧唐书》著者的史学批评
第二节 宋人评《旧唐书》《旧五代史》
一、评史料记载的缺漏
二、评价值判断的失当
三、评追求骈俪的文风
第三节 宋人评《新唐书》《新五代史》
一、评文省而事丰
二、关于褒贬旨趣
三、评史事的不精
第四节 吴缜修史三原则的提出
一、吴缜所著两部史学批评专书
二、吴缜提出修史三原则
三、吴缜史学批评的价值
第二章 司马光《资治通鉴》推动史学批评大发展
第一节 编年纪传之争与编年体的复兴
第二节 司马光与有关《资治通鉴》的评论
一、司马光自评《资治通鉴》
二、宋代关于《资治通鉴》的评论
三、批评意识与《通鉴问疑》《通鉴释例》
第三节 《通鉴》学的出现与史学批评的大发展
一、宋代方兴未艾的《通鉴》学
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与史学批评
三、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及相关评论
第三章 “会通”思想与史学批评
第一节 郑樵“会通之义”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会通之义”的提出
二、“会通”思想的实质
三、郑樵史学批评的丰富性
四、郑樵对“断代”的评论
第二节 李焘继承《资治通鉴》的史学批评及其影响
一、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李焘的史学批评思想
三、宋代学人对李焘及其《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论
第三节 叶适的史学批评成就
一、叶适论司马迁破坏“史法”
二、评史料采撰
三、评史家评论
第四节 吕祖谦的史学批评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史官之论
三、史迁之论
四、读史之论
第四章 宋人史料笔记与史学批评
第一节 宋人论笔记的撰述及其价值
一、宋代历史笔记的兴盛
二、自觉的补史意识
第二节 历史笔记与史学批评
一、关于史料的批评
二、关于史书的批评
三、关于史官的评论
第五章 金石之学与史学批评
第一节 金石补史中的史学批评
一、宋代金石学的开创
二、以碑考传
三、致用的意图
第二节 欧阳修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史料与史传两重性质
二、正统倾向的史学批评
三、崇古尚简的叙事之论
第三节 赵明诚论金石之学的价值
一、论宋代金石之学
二、关于金石考史的评论
三、李清照评《金石录》
第六章 类书、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第一节 类书与史学批评
一、《太平御览·文部·史传》的史学批评特色
二、《册府元龟·国史部》中史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第二节 目录书与史学批评
一、《崇文总目》小序与史学批评
二、《郡斋读书志》对史评的突出
三、《直斋书录解题》对正史评论的侧重
四、《史略》与史学批评
第七章 文学之士与史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之士的评史之风
一、文学之士评史的风气
二、文学之士评史的得失
第二节 “三苏”与史学批评
一、经史并立论
二、“三苏”的批评之论
三、宋人评“三苏”的论史与评史
第三节 曾巩与史学批评
一、评“良史”的境界
二、评经史认知
三、评修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以史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分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五代两宋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1840年前等7个时期,对上溯先秦下至清代中期
(1840年前)的中国史学批评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
和评判。
丛书以“史”为纲,以“史学批评”为目,同时兼及“论”,旨在通过对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的勾稽、梳理、分析、归纳,从纵向上探讨中国史学批评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于横向上剖析史学批评家、史学批评著作的史学批评成就及其重要
地位。
本册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兴盛(五代两宋时期)(精)》。
精彩内容
以史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分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1840年前等7个时期,对上溯先秦下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中国史学批评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和评判。
丛书以“史”为纲,以“史学批评”为目,同时兼及“论”,旨在通过对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的勾稽、梳理、分析、归纳,从纵向上探讨中国史学批评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于横向上剖析史学批评家、史学批评著作的史学批评成就及其重要地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