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家乡民俗学 9787554568859 安德明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家乡民俗学 9787554568859 安德明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45.98 5.9折 7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安德明著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4568859

出版时间2019-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527710

上书时间2024-10-06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重量非遗文化评定专家,长期进行民间信仰及民间口承文学的田野研究,先后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家乡民间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学目前的一个重要流派》,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权威的话语——民众生活语境中的民间谚语研究》等,2016年曾参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

目录

导论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1

第一节家乡: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场域/2

第二节家乡民俗学:一个重要的视角与方法/7

第三节家乡民俗学的“间性”特征:作为文化交流的立场和态度/13

上编家乡民俗学:历史、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21

第一节基于乡愁的家乡民俗志/21

第二节求同存异的观念基础、记录遣怀的宗旨和对故园文化对象化的处理/23

第三节家乡民俗志的记述与表达策略/26

第二章从家乡走出的中国现代民俗学/32

第一节家乡:一个自明的概念和自然的调查场所/32

第二节早期民俗学家乡研究的实践者及其遭遇的问题/36

第三节从“家乡”到“本土”:研究范围的扩大/42

第四节从自为走向自觉/45

第三章当家乡成为田野:伦理与方法/49

第一节家乡的对象化及民族志研究的学术伦理/50

第二节科学主义原则与生活伦理的矛盾/53

第三节 主体间性与本土民族志视野下的反思 /57

第四章 家乡民俗学理念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63

第一节 家乡作为思考的起点/63

第二节 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66

第三节 家乡研究的文化交流价值 /74

第五章从家乡/社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家乡民俗学 /79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80

第二节 家乡民俗学视野中非遗社区的多样性及其意义/93

第三节社区与政府力量的协调:家乡民俗学的立场/101

第四节 以社区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4

第六章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的“讲故事”

第一节“讲故事”在日常交流中的强大威力/115

第二节“讲故事”在经典文献塑造方面的特殊功能/117

第三节表演理论视角下“讲故事”的内在机制/119

第四节作为交流方法的“讲故事”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123

下编家乡民俗学的田野实践

第七章同情之理解基础上的田野研究——有关民间信仰类口头叙事的

探讨/131

第一节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131

第二节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

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144

第八章基于家乡生活经验的村落民族志/158

第一节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来自街亭村的报告/158

第二节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169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为例/178

第九章走出家乡的家乡民俗学/198

第一节体验国家的边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198

第二节拼装的历史——平遥古城文化考察报告 /212

第三节当代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两种类型及其特点/221

第四节高度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宁波腾头村考察报告/228

第五节 文化交流的魅力/240

第十章家乡民俗学视角下的当代民俗志/245

第一节家乡民俗志写作的批评——以《魅力秦源》为个案/245

第二节综合比较式的物质民俗志——以《乡食美刻》为例/250

结语走出乡愁的民俗学/256

附录一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我在民俗学专业的

学习和工作心得/259

附录二从想象到实际——我的两次美国访学经历和心得/270

附录三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

——德国民俗学家沃尔夫冈·卡舒巴教授访谈/282

附录四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300

主要参考文献/313




内容摘要
第一章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中国历代民俗志,大多是作者对其故乡或长期居留之地民俗文化的记录和描述,其中,有不少是作者因战乱等与故土离散之后的一种回忆式书写。这种借助记忆构建的民俗志,在保留当时生活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的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作者浓厚的乡愁以及对故园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想象。而这两方面的特点,又清楚地体现在这类民俗志的叙述策略上:家乡与家乡民俗,在其中既是作者倾注了强烈感情的对象,又被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包括与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同乡人,以及可能超出其家乡范围的更多的异乡人。本章将以《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为例,对这类民俗志所表现出的有关家乡民俗的观念、态度和表达策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民俗志书写传统进行讨论。

第一节基于乡愁的家乡民俗志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谓的乡愁,主要是指家园文化与离散现实的冲突……所触发的带有悲剧意味的情思与感触,是一种血脉亲情、故园意识,是时空距离导致的人的怀旧感伤情绪,以及人生不能自主、不能预料的有关生命时光的咏叹等民俗志,与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者所熟知的民族志属于不同概念。后者既是一种基于现代学科理念对特定社会文化进行观察、记录与解释的综合研究方法,大体等同于田野作业,又是一种成果展示形式,即在田野作业基础上对调查与研究结果的书写和报告,其对应的英文是ethnography;而前者则是指有关某个地区一类或多种生活文化传统的描写和记录,其中并不必然包含现代学科的理念和方法要求,却往往因资料价值以及所体现的特定语境下书写者有关民间文化的态度而受到民俗学研究者的重视,英文大体可以译为folklore record。就中国古代的情形而言,各种民俗志的资料,有的来自作者的实地调查与搜集,也有的来自对不同文献中相关民俗材料的辑录。遵循本书导论中的定义,这里所谓的家乡,既包括民俗志作者从小生长、生活的地方,又指其成年后移居其间并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即第二故乡;它所涉及范围的大小,也因作者写作时所处环境参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家乡的写作者而言,它往往至少是一座城市,或者包含了诸多城市和村落的更广袤的地区。以此推之,作为本章主要概念之一的家乡民俗志,指的是作者以其家乡生活文化传统为主要内容而做的记录和书写。

《荆楚岁时记》是较早出现的由当地人书写家乡民俗的专书。学界一般认为,它是作者南朝梁的宗懔在国破被俘至北朝之后所作,他在北朝里面生活,是很不习惯的。他在自己身处异乡的感受中,在通过新朝看旧朝的不同经验中,撰写《荆楚岁时记》……”②也有研究者否认此书乃作者被掳往北朝之后的思乡之作,而认为它作于作者在梁朝为官之时,甚至有很大可能是为定都荆州而作的文化宣传我们在此遵从前一种看法。而即使就后一种推论而言,《荆楚岁时记》也具有明确的家乡人写家乡生活的特点,其因特定政治事件刺激而把所在地区生活文化对象化的处理,以及由此体现的特殊乡愁——虽身在故园又因分离牵挂之情或土地人民乃至天地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种种忧患意识与现实诉求”①,同我们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并不矛盾。

……




精彩内容

在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许多民俗志著作中,家乡民俗研究始终贯穿在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过程中,家乡已经是被关注的重要对象。但直至21世纪初才在民俗学界逐渐提出“家乡民俗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既得益于后现代思潮下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及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对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家乡研究传统进行梳理和总结的结果。这是中国民俗学界首次提出“家乡民俗研究”这一富于挑战性却又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学术问题。本书的出版加强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中国民俗学科建设的意义非同寻常。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