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 9787516611098 曹立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 9787516611098 曹立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7.1 5.9折 29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立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1098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8355258

上书时间2024-10-05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立,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区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理论。中央党校教学很好奖获得者,中央党校人才强校专项基金获得者。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定义及其理论演变 9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定义    9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观的演变   11
 
第三章  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评价与面临困境    20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演变      20
第二节  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评价    25
第三节  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    28
 
第四章  转变发展方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33
第一节  发达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做法与经验    33
第二节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
做法与经验     38
第三节  苏联与拉美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型做法与教训 41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及其启示  46
 
第五章  转变发展方式:一个总体框架   54
第一节  转变发展方式的立足点  54
第二节  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    58
第三节  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支点    67
 
第六章  路径一:推进新型工业化    73
第一节  世界工业化演进的特点与中国工业化阶段判断  73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与挑战 78
第三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83
第四节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思考      85
 
第七章  路径二:推进新型城镇化    94
第一节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战略意义 94
第二节  世界城镇化规律与中国城镇化进程  99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思考  108
 
第八章  路径三: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13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主要理论   113
第二节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21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32
 
第九章  路径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4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45
第二节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48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4
 
第十章  路径五:推进国际化与拓展发展新空间 163
第一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代背景  163
第二节  危机后的对外开放与大国博弈   166
第三节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中国抉择  174
 
 第十一章  推动政绩考评机制创新   181
第一节  创新政绩考评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1
第二节  科学构建政绩考评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187
第三节  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190
第四节  着力推动政绩考评的方法创新   196
 
第十二章  推进资本市场创新     199
第一节  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199
第二节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
第三节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着力点  206

内容摘要
对于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利益重组和新旧矛盾冲突。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发生变化,而且是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探寻转变发展方式内在动力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中国梦。
    一、新时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面向新阶段推进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需求看,现阶段是消费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也必然是人均资源消费量增长和资源结构快速变化的阶段,资源需求总量将持续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化工业的急剧扩张,使得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据统计,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70.8%;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各种来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氮氧化物占71.9%,烟(粉)尘占86.1%,化学需氧是(COD)占14.2%,氨氮占10.8%;此外,工业也是重金属、多环芳烃、氰化物、挥发酚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近期,全国发生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更加使得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迫切,资源和环境压力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强化。我国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制约我国工业发展。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到 2012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22年和45年,铁、铜、铅、锌矿的剩余开采年限为59年、54年、22年、26年。能源和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程度,到2013年年底,原油进口已超过57%,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锌精矿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75%、40%和30%,资源短缺愈加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正进一步发生改变。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重点,以求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以本国竞争新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的是传统优势,包括低劳动力成本、适用低水平的推广应用以及对资源粗放型消耗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将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三,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表面上看主要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实际上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世界经济下滑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交织而成的。就正在进入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深度调整期:一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二是包括全球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我国要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具备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比较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效益不高、发展代价过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的7倍。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传统的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从国际经验看,大国发展总是以内需为主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全面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就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拥有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对经济结构已经和正在进行重大调整,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只有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带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但是,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同时存在失灵的地方。拉美一些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没有解决好就业等问题,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从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把扩大内需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结合起来,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克服消费不足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有效促进居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三、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确方向,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在推进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好速度与效益关系,因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上。我们要改变这种经济大而不强的状况,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切实纠正重经济发展而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大而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而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福祉的偏向,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在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我们必须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一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二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赢得主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四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谋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我们必须在“五个更多”上下功夫。一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二要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三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来推动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四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的发展。五要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加快消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综上所述,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形成“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为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确定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而且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十八大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目前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没消除,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并存等。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盘考虑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和系统性。只有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才能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最关键的是要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要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层次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发挥城镇化一举托两头的功能,更好地把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使农业更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支持,促进农业发展专业、规模、集约生产,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的状况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发展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的。当前,“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着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精彩内容
对于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利益重组和新旧矛盾冲突。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发生变化,而且是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探寻转变发展方式内在动力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中国梦。 

本书分为十二章,对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和面临困境进行了分析,比较了靠前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具体包括: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化与拓展发展新空间等五个方面,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升经济能力,部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