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提问商子 9787547503294 郭志坤,陈雪良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2.4
5.9折
¥
3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郭志坤,陈雪良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3294
出版时间201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7043951
上书时间2024-10-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悲喜人生
第二章 矢志变法
第三章 农战为本
第四章 修政作壹
第五章 千秋功罪
后记
内容摘要
一问
我们知道,您的母国是卫国。出生于卫而又姓卫,可见您与卫国的公室算是一家人了。卫国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定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迁都到楚丘(河南滑县)。在这个国家存在的近千年时间,卫国一共传了35个国君。到您商鞅生存的那个年代,卫国已经沦为三等小国,与强大的魏国有着某种臣属的关系。史书记载说:“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这些我们都是清楚的。后来读《史记·商鞅列传》,太史公一开头就在文中介绍说:“商鞅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我们对何谓“庶孽公子”了解不够,请明示,可以吗?
商答:正像你们了解的,我出生时卫国已很不景气。但是,正如俗话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我的祖父是卫慎公。慎公当政四十二年卒后,由他立为太子的一个儿子继位,那就是卫声公。声公即位十一年后死去,由他的儿子继位,那就是卫成侯。我当与卫成侯同辈。“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我与卫成侯同为慎公的孙辈。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说一说“庶孽公子”这个称谓了。作为侯国的国君,当然是妻妾成群的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数,正宫生的儿子,称为嫡子,而妃妾生的儿子,名为庶子,也有称为庶孽子的。《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也。”树有主干,有分蘖枝。正室之子如树之主干,妃妾之子如树之分蘖。国君的正宫生的儿子,直称公子,一般而言太子(国王接班人)是在若干位公子中选立的,在正常情况下当然是应由长子充任太子的,除非长公子有过或天亡则另选他人。而妃妾生的儿子像树上的分蘖枝一样,是“贱”一等的,故称“庶孽公子”。我是卫声公众多妃妾所生公子中的一个,由是被称为“卫之诸庶孽公子”。
二问
太史公在《史记》中时而称您为“卫鞅”,时而又称您为“公孙鞅”,您究竟是姓“卫”,还是姓“公孙”呢?查《仪礼·丧服》,上面的说法是:“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可是,上面说到您的祖父卫慎公从地位上说已降为“小侯”,已算不上是诸侯了,为何仍以“公孙”称之呢?有学者以为那是司马迁的一个误称,另有一些学者为了使“公孙”之姓名正言顺地成立,还与有些史籍上说的“公孙氏”是黄帝一脉拉扯上关系,说您实际上是黄帝子孙。这样的众说纷纭,倒使人莫衷一是了。先生,您是当事人,您以为何种说法较为合理呢?
商答:卫国到卫慎公时期,的确已经降为屈从于强大诸侯国的小侯,难以用诸侯名之了,事实上当时的诸侯之盟会也早已不邀卫国君参加了。上面引述的《仪礼-丧服》上的说法是对的。但是,随着时日的迁移,人们的观念在变。初始时,“公孙”的确严格地指的是诸侯之孙,后来就大大泛化了,凡是贵族后裔而又在社会上声名卓著的,人们会称之为“公孙”。这既是尊崇,又是客礼。可见,说我姓卫,称为卫鞅是可以。同时,说我姓公孙,称我为公孙鞅,也是可以的。公孙鞅是人们对我这个有作为的“庶孽公子”的尊称,而卫鞅当是一种实称。有些学者说公孙是黄帝一脉的姓氏,因此又把我与黄帝后裔拉扯在一起,虽说是远了些,但也是事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嘛!
三问
还有一个问题,也一并在这里问了吧,除了上述两种称谓外,现在为何人们又称您为商鞅呢?为何总是说“商鞅变法”,而不称“卫鞅变法”呢?难道“商鞅”这个名号是非得与“变法”挂钩在一起的吗?
商答:说对了,商鞅这个名号接近是变法的产物。“商”是我商鞅入秦以后实施变法取得很大成效后获取的姓。“(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又带领大军打败了强敌魏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是当年周天子封的古国(河南商洛县一带),地盘不大,但位置相当的重要。商君的“君”,是一种尊称。《礼仪》:“君,优选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日君。”把这时的我称为“商君”,既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又是以其封地为依托的(按古制,没有一定封地,声誉再高也不能以“君”名之)。中国历来有以封地为姓的传统的,后人以我被封的“商”地为我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四问
知道了您的姓名以后,我们还很想知道您的生卒时间。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生卒年代常常模模糊糊,比如墨子、老子、庄子等,都很难有确切的生存时间可界定,据我们所知,您也存在那样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是依据某历史人物的某一坐标式的事件,再通过合理的推导,大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生平行状的。请问:在您的一生中,有哪些确定无疑的坐标式的事件呢?
商答:我的生年虽然有点模糊,但我的卒年以及我的重要行踪的年代都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都有坐标式的事件可资佐证。这一点我比老子、庄子等要清晰得多。比如,我入秦的年份,那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秦孝公颁发《求贤令》的那年。秦孝公颁发《求贤令》史书上明确标明是在孝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60年。孝公在位24年,死的那年是公元前338年,就在那一年,我被新登位的秦惠文王处死的。
有了入秦和死亡这两个时间坐标,我的一生的生命历程也就可以较为准确的加以匡算了。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商鞅考》中认为,如果假定我入秦时是30岁,那么我该是生于公元前390年的。这个设定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一生是活了52岁的。这一设定受到了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首肯,简直可以说是成了一种共识。我也认为那是大致符合实际的。
五问
说到商鞅的生年大致上可定为公元前390年,突然在我们的脑际跳出另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学者也大致上考定其生于公元前390年。两人真可说是当时并世的思想界两颗明星了。可是,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人一生于鲁国的邹地,一生于卫国的王城,可说是毗邻而居了;两人后来都到过魏国,接触的是同一个魏惠王(即梁惠王),可是,在您的煌煌巨著《商君书》中,为何对孟子其人其事不着一笔呢?
商答:这一问问得好,问到了点子上了。从中可以窥见我的变法学说的特征。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的《商君书》中,不只对孟子其人其事不着一笔,对其他的所谓诸子我也大都不着一笔。为何那样?就是因为我根本上反对学者之间的无休无止的辩论,尤其是反对孔孟儒家之徒的那一套。我在《商君书》中多次表明了我的观点。我在《垦令》篇中写道:“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我认为,孟子这些人到处与人“辩慧”,好像很有学问的样子,到处“游居”说事,我对他们的评价就是四个字:“皆无得为。”就是你自以为是在“作为”,实际上是根本“无得为”,我认为就是“为”了,也是不会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在《农战》篇中,我更尖锐地指出:“务学《书》、《诗》……民以此教者,其国必削。”在这里我根本上否定了孟子等学者的诗书礼仪之教,那么,我对并世的孟子等人的不着一笔也就不难理解了。P2-6
主编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接近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商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五章,内容分别为悲喜人生,矢志变法,农战为本,修政作壹,千秋功罪。
精彩内容
《提问商子》由郭志坤、陈雪良编著。 《提问商子》简介:商鞅生长在一个变法浪涛激荡的大时代。李俚、吴起、申不害、慎到,百年之间,力主变法的英雄式人物―个又―个鲜活地站立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变法的一部部力作,他们为变法而不惜以身殉法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后起的商鞅。商鞅接过前人变法图新的接力棒,奋勇前行。“法者,所以爱民也。”这是他的掏心之论,也是他毕生从事变业的精神支撑。为了民众,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上壹而民平”理想社会的实现,商鞅什么都不怕。 商鞅依靠着明君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带领秦国百姓出演了威武雄伟的历史变革剧,一度在秦国出现了“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的壮观场景。正是这一饧伟大的变法运动,把―个原先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戎蛮之国”,建设成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富国、强国。 商鞅个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他被继位的秦惠文王处以车裂的酷刑。然而,就在他死后百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中华大地抢先发售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