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李嘉诚传:抉择 9787512507272 李忠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李嘉诚传:抉择 9787512507272 李忠海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3.46 5.9折 39.8 全新

库存1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忠海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7272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8336053

上书时间2024-10-05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两岸三地资料最详实、最权威的李嘉诚传记版本。
《李嘉诚传(抉择)》作者李忠海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独家图片与第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完全摒弃各种众说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第一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商圣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一生。
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围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

作者简介
李忠海,曾就读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先后修读历史学﹑靠前关系与靠前政治学﹑汉语语言学等专业,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与暨南大学汉语语言学博士文凭。移居香港后,先后任教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目录
免费在线读“连环船”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有关华资大亨收购置地的传言甚嚣尘上,有说李嘉诚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说李嘉诚正与包玉刚联手挑战置地,甚至宣称华资大户将直接收购市值仅四十多亿港元的怡和,透过怡和控制置地,更有甚者,称中国共产党正调动有限资金,透过华资并吞怡和。种种传闻,街谈巷议,不一而足。立于危墙之下的怡和寝食不安,抓耳挠腮,苦苦思索着破解困局之锦囊妙计。
  当时,怡和及置地确实形势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经营中苦苦挣扎,盈利停滞不前,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仅持有约一成怡和股权,而怡和及怡和证券仅持有置地两成左右股权,置地股价大幅低于其资产净值,正是理想的捕猎目标,更重要的是,大举海外扩张的怡置负债累累,分身乏力,有心无力。
  面对危局,怡和纽璧坚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先,于1980年9月5日,怡和以价值11.95亿港元的资产,购入置地发行的约6400万股新股,转移的资产包括铜锣湾世界贸易中心五成权益及3300万股会德丰股票。交易完成后,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由20%大幅增至27.8%,成为置地大股东。有迹象显示,当时华资财团并未就此罢手休兵,转而将目标转向怡和。为捍卫怡和权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发行2500万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约7.6亿港元现金。在此之前,置地又从股市购入怡和已发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现金在股市购入置地7800万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权增加到约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的股权,形成所谓“铁三角”或“连环船”资产互控结构。这一策略可说是怡和纽璧坚任期内自视为保守稳妥的、亦议性的杰作。透过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控股权,怡和、置地两公司的控股权表面上看来可谓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令觊觎已久的华资大亨难越雷池一步。
  因为,任何一个挑战者,所面对的绝不是怡和与置地40%的控股权,必须考虑另外60%的股权中至少20%的股权。也就是说,可能面对的是60%的股权,知难而退,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放弃挑战。
  表面上看,“连环船”策略固若金汤,但是,破绽依然隐藏其中。这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烧连环船一样。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订收购及合并条例,将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定义从过去的51%修订为35%,规定持有35%的大股东可在一年以内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过此数便要提出全面收购;非大股东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权便要公开提出全面收购。控股权定义修订,此举有意无意间配合了怡置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外界觊觎一家公司控制权的困难陡然增大,至少令凯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气。至于港英当局如此修例,是否为自家人怡置发展考虑,已无从查证,后人只能说是瓜田李下而已。“连环船”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有关华资大亨收购置地的传言甚嚣尘上,有说李嘉诚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说李嘉诚正与包玉刚联手挑战置地,甚至宣称华资大户将直接收购市值仅四十多亿港元的怡和,透过怡和控制置地,更有甚者,称中国共产党正调动有限资金,透过华资并吞怡和。种种传闻,街谈巷议,不一而足。立于危墙之下的怡和寝食不安,抓耳挠腮,苦苦思索着破解困局之锦囊妙计。
  当时,怡和及置地确实形势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经营中苦苦挣扎,盈利停滞不前,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仅持有约一成怡和股权,而怡和及怡和证券仅持有置地两成左右股权,置地股价大幅低于其资产净值,正是理想的捕猎目标,更重要的是,大举海外扩张的怡置负债累累,分身乏力,有心无力。
  面对危局,怡和纽璧坚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先,于1980年9月5日,怡和以价值11.95亿港元的资产,购入置地发行的约6400万股新股,转移的资产包括铜锣湾世界贸易中心五成权益及3300万股会德丰股票。交易完成后,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由20%大幅增至27.8%,成为置地大股东。有迹象显示,当时华资财团并未就此罢手休兵,转而将目标转向怡和。为捍卫怡和权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发行2500万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约7.6亿港元现金。在此之前,置地又从股市购入怡和已发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现金在股市购入置地7800万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权增加到约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的股权,形成所谓“铁三角”或“连环船”资产互控结构。这一策略可说是怡和纽璧坚任期内自视为保守稳妥的、亦议性的杰作。透过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控股权,怡和、置地两公司的控股权表面上看来可谓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令觊觎已久的华资大亨难越雷池一步。
  因为,任何一个挑战者,所面对的绝不是怡和与置地40%的控股权,必须考虑另外60%的股权中至少20%的股权。也就是说,可能面对的是60%的股权,知难而退,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放弃挑战。
  表面上看,“连环船”策略固若金汤,但是,破绽依然隐藏其中。这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烧连环船一样。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订收购及合并条例,将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定义从过去的51%修订为35%,规定持有35%的大股东可在一年以内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过此数便要提出全面收购;非大股东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权便要公开提出全面收购。控股权定义修订,此举有意无意间配合了怡置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外界觊觎一家公司控制权的困难陡然增大,至少令凯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气。至于港英当局如此修例,是否为自家人怡置发展考虑,已无从查证,后人只能说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在巩固了集团控制权之后,怡置系似乎重振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Bedford)的主持下,投资策略做180度的大转变,罔顾当时香港地产繁荣时期已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扩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投资商迅速转变成一名活跃、冒进﹑激进的地产发展商,成了香港地产界的“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卖会上,都是出价猛的一位地产商。
  置地不但成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胀成一家业务遍及地产投资与发展、酒店、贸易、电讯、电力供应等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投资策略的急剧转变,充分反映出怡和高层在九龙仓一役受挫后,受包玉刚﹑李嘉诚看中地产的经营策略之启发与压力,试图将置地扶植成一家“大行”,与华资大亨一决雌雄的勃勃野心。
  这期间,置地的盈利确实也大幅增长,1980年度因出售金门大厦及九龙仓股票,置地盈利高达6.1亿港元,比1979年度增长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亿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长逾一倍。其中,来自物业销售的利润次超过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坚持稳健发展的置地,长期以来都顽固坚持一个发展策略,那就是盖楼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许多投资保守的师奶一样,有物业在手,有租金回笼,万无一失,睡觉也安稳。
  事实上,自1981年下半年开始,世界性经济衰退已令香港经济不景气,港元贬值,内部消费萎缩,公司利润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种种不稳定因素已相继浮现,香港可谓内外交困,前路渺茫。
  其时,香港地产市道经过七、八年的节节攀升,已达状态,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基础异常脆弱,前景相当危险,运作渐趋困难。然而,怡和纽璧坚与置地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当时对香港经济前景仍然相当乐观,对置地在香港地产业的影响力过于自信,对港英当局在香港的影响力充满信心,对大英帝国主导未来香港自负,陶醉于集团业绩连年向好的辉煌中,迫切希望利用这段时期充分扩张,趁热打铁,以弥补九龙仓一役的损失。
  这时,怡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转趋表面化,其结果更加速了两人的轻率、冒进。在对待1982年9月英国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问题上,纽、鲍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机会透过续约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至少北京会不得不做出让步,接受英国人的主权换治权的模式,这种近似赌博式的政治心态导致了置地日后的严重财政危机。其实,英国玩政治,如同小孩摆家家,不裂也会颠,哪里是共产党的对手,从怡置两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当时,《信报》股评家思聪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扩张的危险性,一旦中英双方会谈不理想,置地扩张政策的后果便可想而知。
  1982年9月,英国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役大胜之余威,趾高气扬地踏上了北京之旅,天真地提出了以主权换治权的建议,遭到毫不留情的严词拒绝。稍后,中国政府即断然宣布将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权。这一系列消息传至香港,早已疲惫不堪的股市、楼市应声下跌。
  香港前景山重水复,茫然若失。此时此刻,甚至无人敢问路在何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怡置大班目瞪口呆,举止无措,怎么办?
  1988年,置地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包括出售物业亏损、联营公司亏损及利息支付),该年度置地除税后盈利仅1.68亿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亿港元大幅减少八成。总债务则急增至150.7亿港元,其中长期债务133.53亿港元,短期债务23.17亿港元,债务比率(借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从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为香港负债公司,地王转瞬之间变为“债王”。
  在这风雨变幻莫测的政治敏感岁月,精明的李嘉诚再度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一方面对政治现实表现出惯有的冷静与沉默。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其人弃我取的传统策略,暗中大肆收购廉价物业资产。即便是在非要表白的场合,李嘉诚也是套话接着官话,不偏不倚,坚持长和系根在香港,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
  正如置地在1983年度业绩报告书中所说:无论是1983年,还是1984年,对置地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年度。这时,怡和与置地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其弊端已暴露:怡置互控对方四成股权,不但导致大量资金被冻结、债台高筑、削弱了整个集团运用资金的能力,而且在地产、股市低潮中形成互相拖累的局面。的是,互相牵制,难以分身;左右为难,欲罢不得;瞻前顾后,应变困难。1983年置地严重亏损,令怡和业绩亦大幅倒退,纯利剧减八成。怡和与置地均处于危城苦守的困局,风雨飘摇,叫苦不迭。
  ……

内容摘要
“连环船”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有关华资大亨收购置地的传言甚嚣尘上,有说李嘉诚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说李嘉诚正与包玉刚联手挑战置地,甚至宣称华资大户将直接收购市值仅四十多亿港元的怡和,透过怡和控制置地,更有甚者,称中国共产党正调动有限资金,透过华资并吞怡和。种种传闻,街谈巷议,不一而足。立于危墙之下的怡和寝食不安,抓耳挠腮,苦苦思索着破解困局之锦囊妙计。
  当时,怡和及置地确实形势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经营中苦苦挣扎,盈利停滞不前,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仅持有约一成怡和股权,而怡和及怡和证券仅持有置地两成左右股权,置地股价大幅低于其资产净值,正是理想的捕猎目标,更重要的是,大举海外扩张的怡置负债累累,分身乏力,有心无力。
  面对危局,怡和主席纽璧坚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首先,于1980年9月5日,怡和以价值11.95亿港元的资产,购入置地发行的约6400万股新股,转移的资产包括铜锣湾世界贸易中心五成权益及3300万股会德丰股票。交易完成后,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由20%大幅增至27.8%,成为置地大股东。有迹象显示,当时华资财团并未就此罢手休兵,转而将目标转向怡和。为捍卫怡和权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发行2500万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约7.6亿港元现金。在此之前,置地又从股市购入怡和已发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现金在股市购入置地7800万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权增加到约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的股权,形成所谓“铁三角”或“连环船”资产互控结构。这一策略可说是怡和主席纽璧坚任期内自视为保守稳妥的最瞩目、亦最具争议性的杰作。透过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控股权,怡和、置地两公司的控股权表面上看来可谓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令觊觎已久的华资大亨难越雷池一步。
  因为,任何一个挑战者,所面对的绝不是怡和与置地40%的控股权,必须考虑另外60%的股权中至少20%的股权。也就是说,可能面对的是60%的股权,知难而退,唯一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放弃挑战。
  表面上看,“连环船”策略固若金汤,但是,破绽依然隐藏其中。这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烧连环船一样。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订收购及合并条例,将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定义从过去的51%修订为35%,规定持有35%的大股东可在一年以内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过此数便要提出全面收购;非大股东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权便要公开提出全面收购。控股权定义修订,此举有意无意间配合了怡置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外界觊觎一家公司控制权的困难陡然增大,至少令凯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气。至于港英当局如此修例,是否完全为自家人怡置发展考虑,已无从查证,后人只能说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在巩固了集团控制权之后,怡置系似乎重振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Bedford)的主持下,投资策略做180度的大转变,罔顾当时香港地产繁荣时期已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扩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投资商迅速转变成一名活跃、冒进﹑激进的地产发展商,成了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卖会上,都是出价最为勇猛的一位地产商。
  置地不但成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胀成一家业务遍及地产投资与发展、酒店、零售贸易、电讯、电力供应等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投资策略的急剧转变,充分反映出怡和高层在九龙仓一役受挫后,受包玉刚﹑李嘉诚看中地产的经营策略之启发与压力,试图将置地扶植成一家超级“大行”,与华资大亨一决雌雄的勃勃野心。
  这期间,置地的盈利确实也大幅增长,1980年度因出售金门大厦及九龙仓股票,置地盈利高达6.1亿港元,比1979年度增长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亿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长逾一倍。其中,来自物业销售的利润首次超过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坚持稳健发展的置地,长期以来都顽固坚持一个发展策略,那就是盖楼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许多投资保守的师奶一样,有物业在手,有租金回笼,万无一失,睡觉也安稳。
  事实上,自1981年下半年开始,世界性经济衰退已令香港经济不景气,港元贬值,内部消费萎缩,公司利润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种种不稳定因素已相继浮现,香港可谓内外交困,前路渺茫。
  其时,香港地产市道经过七、八年的节节攀升,已达巅峰状态,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基础异常脆弱,前景相当危险,运作渐趋困难。然而,怡和主席纽璧坚与置地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当时对香港经济前景仍然相当乐观,对置地在香港地产业的影响力过于自信,对港英当局在香港的影响力充满信心,对大英帝国主导未来香港非常自负,完全陶醉于集团业绩连年向好的辉煌中,迫切希望利用这段时期充分扩张,趁热打铁,以弥补九龙仓一役的损失。
  这时,怡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转趋表面化,其结果更加速了两人的轻率、冒进。在对待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问题上,纽、鲍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机会透过续约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至少北京会不得不做出让步,接受英国人的主权换治权的模式,这种近似赌博式的政治心态导致了置地日后的严重财政危机。其实,英国玩政治,如同小孩摆家家,不裂也会颠,哪里是共产党的对手,从怡置两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当时,《信报》资深股评家思聪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扩张的危险性,一旦中英双方会谈不理想,置地扩张政策的后果便可想而知。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役大胜之余威,趾高气扬地踏上了北京之旅,天真地提出了以主权换治权的建议,遭到邓小平毫不留情的严词拒绝。稍后,中国政府即断然宣布将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权。这一系列消息传至香港,早已疲惫不堪的股市、楼市应声下跌。
  香港前景山重水复,茫然若失。此时此刻,甚至无人敢问路在何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怡置大班目瞪口呆,举止无措,怎么办?
  1988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包括出售物业亏损、联营公司亏损及利息支付),该年度置地除税后盈利仅1.68亿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亿港元大幅减少八成。总债务则急增至150.7亿港元,其中长期债务133.53亿港元,短期债务23.17亿港元,债务比率(借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从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负债公司,地王转瞬之间变为“债王”。
  在这风雨变幻莫测的政治敏感岁月,精明的李嘉诚再度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一方面对政治现实表现出惯有的冷静与沉默。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其人弃我取的传统策略,暗中大肆收购廉价物业资产。即便是在非要表白的场合,李嘉诚也是套话接着官话,不偏不倚,坚持长和系根在香港,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
  正如置地在1983年度业绩报告书中所说:无论是1983年,还是1984年,对置地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年度。这时,怡和与置地互控的“连环船”策略,其弊端已完全暴露:怡置互控对方四成股权,不但导致大量资金被冻结、债台高筑、削弱了整个集团运用资金的能力,而且在地产、股市低潮中形成互相拖累的局面。最重要的是,互相牵制,难以分身;左右为难,欲罢不得;瞻前顾后,应变困难。1983年置地严重亏损,令怡和业绩亦大幅倒退,纯利剧减八成。怡和与置地均处于危城苦守的困局,风雨飘摇,叫苦不迭。

主编推荐

迄今为止,一部详尽记录李嘉诚精彩一生的倾情著作
  作者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图片与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摒弃各种众说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商圣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一生。
  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围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的诸多风云人物。

 

   更多同类好书: 

    

    

    

  

    

    
 

精彩内容
《李嘉诚传:抉择》是《李嘉诚传》的第二部,描述了李嘉诚崛起之后,其旗下的港口、电讯、石油、房地产等企业在不断的壮大。此时的李嘉诚却将许多精力放到了教育、医疗等领域,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
  也许正如李嘉诚所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在人世间留下一些可称之为痕迹的东西,能为人类做出点贡献,那么,不论将来的结局如何,我便死而无憾。”这正是李嘉诚的抉择。希望读者在熟悉李嘉诚在商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余,也能了解其在医疗、教育领域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 正版现货新书 李嘉诚传:抉择 9787512507272 李忠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