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现代控制理论 9787302371649 胡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现代控制理论 9787302371649 胡皓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22.99 5.9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皓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71649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9434129

上书时间2024-10-05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皓,男,1962年生,宝鸡文理学院电气系教授,学院教学名师,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地区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教育及普及委员会委员,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电子行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宝鸡市电子学会理事,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绪论
第1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1.1 状态空间模型
1.1.1 引例
1.1.2 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
1.1.3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
1.1.4 状态结构图
1.2 动态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1.3 由系统微分方程求状态空间表达式
1.3.1 系统输入量不含有导数项
1.3.2 系统输入量含有导数项
1.4 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
1.4.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1.4.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传递函数阵
1.5 状态矢量的线性变换
1.5.1 线性非奇异变换
1.5.2 系统的特征根、特征向量与传递函数矩阵
1.5.3 一般型转化为对角标准型
1.6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1.6.1 由差分方程或脉冲传递函数建立动态方程
1.6.2 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阵
1.7 利用MATLAB进行系统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2.1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2.1.1 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
2.1.2 状态转移矩阵
2.1.3 非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
2.2 特定输入下的状态响应
2.3 凯莱-哈密尔顿(Caley-Hamilton)定理
2.4 连续系统的时间离散化
2.4.1 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离散化模型
2.4.2 连续时间线性系统近似离散化模型
2.5 线性离散系统的运动分析
2.5.1 迭代法
2.5.2 z变换法求解
2.6 利用MATLAB计算矩阵指数
2.6.1 利用MATLAB 符号工具箱计算矩阵指数
2.6.2 求线性系统的状态响应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能控性
3.1.1 能控性定义
3.1.2 判别系统能控性的方法
3.1.3 输出能控性
3.2 线性连续系统的能观测性
3.2.1 能观测性定义
3.2.2 判别系统能观测性的方法
3.3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零极点的关系
3.4 对偶原理
3.4.1 线性系统的对偶关系
3.4.2 对偶系统的性质
3.4.3 对偶原理
3.5 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
3.5.1 单输入系统的能控标准型
3.5.2 单输出系统的能观测标准型
3.6 系统的结构分解
3.6.1 按能控性分解
3.6.2 按能观测性分解
3.6.3 按能控和能观测性分解
3.7 传递函数阵的实现问题
3.7.1 定义和基本特性
3.7.2 能控标准型实现和能观测标准型实现
3.7.3 实现
3.8 离散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3.8.1 离散系统的能控性
3.8.2 离散系统的能观测性
3.3.3 连续系统离散化后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3.9 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4.1 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4.1.1 状态反馈的基本结构
4.1.2 状态反馈的特点
4.1.3 状态反馈极点配置
4.2 输出反馈的极点配置
4.2.1 输出反馈
4.2.2 输出反馈的特点
4.2.3 输出反馈极点配置
4.3 状态观测器
4.3.1 观测器的模型
4.3.2 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4.3.3 降维观测器
4.4 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
4.4.1 系统的结构与数学模型
4.4.2 系统的基本特性
4.5 解耦控制
4.5.1 多变量系统的耦合关系
4.5.2 串联补偿器解耦
4.6 MATLAB在系统综合上的应用
4.6.1 采用MATLAB 实现极点配置
4.6.2 状态观测器设计
4.6.3 带有状态观测器的闭环状态反馈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1 动态系统的外部稳定性
5.2 动态系统的内部稳定性
5.2.1 平衡状态
5.2.2 状态矢量的范数
5.2.3 Lyapunov意义下的稳定性
5.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5.3.1 预备知识
5.3.2 Lyapunov第一法
5.3.3 Lyapunov第二法
5.3.4 克拉索夫斯基方法
5.4 线性系统的Lyapunov稳定性分析
5.4.1 连续系统的Lyapunov稳定性分析
5.4.2 离散系统的Lyapunov稳定性分析
5.5 MATLAB在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5.5.1 Lyapunov第一法
5.5.2 Lyapunov第二法
5.5.3 MATLAB在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其他控制方法
6.1 模型参考控制系统分析
6.2 控制
6.2.1 控制的性能指标
6.2.2 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控制
6.2.3 参数问题的Lyapunov第二法的解法
6.2.4 二次型控制问题
6.3 用MATLAB 解二次型控制问题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工程应用实例
7.1 倒立摆系统的控制
7.1.1 倒立摆系统简介
7.1.2 数学模型
7.1.3 系统的可控性分析
7.1.4 系统阶跃响应分析
7.1.5 极点配置
7.1.6 线性二次控制
7.2 汽车悬架系统控制
7.2.1 汽车悬架系统的简化模型
7.2.2 汽车悬架的开环控制
7.2.3 汽车悬架的状态反馈控制
7.3 磁盘驱动器读写磁头的定位控制
7.3.1 磁盘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7.3.2 磁盘驱动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7.3.3 磁盘驱动器的状态空间分析
7.3.4 参数变化及扰动作用时磁盘驱动器的分析
7.3.5 要求具体指标时磁盘驱动器的分析
7.3.6 带有速度反馈的磁盘驱动器磁头系统分析
7.3.7 PID控制的磁盘驱动器磁头系统的分析
7.3.8 磁盘驱动器磁头系统的频率法分析
7.3.9 磁盘驱动器磁头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
7.4 电动机车驱动控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无法适应宇航、经济、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自动控制的程度、精度、速度、范围及其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状态空间概念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形成,6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又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现代控制理论已形成多个分支,渗透到各个科技领域。1.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自动控制理论是关于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其任务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中变量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途径,为建立高性能的自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自动控制的某些思想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古代罗马人的具有反馈原理的简单水位控制装置.我国和希腊古代的具有反馈原理控制水流速度的铜壶滴漏钟,两千年前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车,公元1086—1089年我国的苏颂和韩公廉发明的水运仪象台.约1620年德雷贝尔(Derbbel)设计的鸡蛋孵化器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是直到1787年詹姆斯·瓦特(1amesWatt)设计的离心式调速器在蒸汽机速度控制上得到普遍应用.人们才开始研究控制理论。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l)在论文论调节器中首先解释了瓦特速度控制系统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通过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建立和分析,指出了振荡现象的出现与从系统导出的代数方程根的分布关系.开辟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控制系统运动特性的途径。此后,英国数学家劳斯(EJRouth)和德国数学家赫尔维茨(AHurwitz)分别在1877年和1895年独立地建立了直接根据代数方程的系数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准则。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AMIyapunov)用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述了稳定性问题,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至今仍然是分析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192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气工程师哈罗德·布朗克(HSBlank)在解决电子管放大器失真问题时首先引入了反馈的概念。l925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奥利夫·亥维赛(OHeaviside)把拉普拉斯变换应用到求解电路网络的问题上,创立了运算微积分,随后被用于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递函数是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上引入的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线性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方法,成为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工具。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奈奎斯特(H_pqyquis)运用复变函数理论的方法建立了以频率特性为基础的稳定性判据,这种方法比当时流行的基于微分方程的分析方法有更大的实用性,也更便于设计反馈控制系统。奈奎斯特的工作奠定了频率响应法的基础。随后,伯德(HwBode)和尼克尔斯(NBNichols)等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进一步发展了频率响应法。在研究反馈放大器的同时.反馈控制在工业过程中也得到普遍应用。在这个领域中,受控过程的特性相当复杂,常常是非线性的,而且在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的信号传递有很大的时间滞后。由此在实践中提出了比例一积分一微分控制·即所谓的PID控制器,这种根据大量的实际经验和对系统动态过程线性近似提出的方法,经过调试可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在同一时期,随着测量飞机高度和速度的传感器的研制成功,飞机的导航和控制装置也有了很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于军事科学的需要,如飞机驾驶、火炮控制、雷达天线控制等都大大促进了反馈控制理论的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的工程师和数学家把反馈放大器理论、PID控制以及维纳(NWiener)的随机过程理论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称为随动系统的设计方法。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文思(wREvans)提出了有名的根轨迹分析方法,并于1950年进一步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形成了与频率响应方法相对应的另一核心方法——根轨迹法。20世纪40年代末和5O年代初。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被推广应用于研究采样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在这一时期,理论上和应用上所获得的成就,促使人们试图把这些原理推广到像生物控制机理、神经系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