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现货 朱英国传 978703050604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现货 朱英国传 9787030506047

正版新书现货 可以下单一般就是有货的 下午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46.02 5.9折 7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世猛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6047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3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R_8877292

上书时间2024-01-22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朱英国传
定价:78.00元
作者:黄世猛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030506047
字数:300000
页码:3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总序引子第一章贫苦中求学第一节出生在大别山第二节硝烟久久不散第三节解放军凑学费第四节谁知盘中餐第五节惊闻“人相食”第六节扣好第一粒扣子第二章饥荒之年高考第一节哥保送,弟走失第二节独越“雷家大垴”第三节学校成炼钢厂第四节饿着肚子高考第五节一路饥馑刻骨铭心第六节连填三个生物系第七节父亲挑担送武大第三章武大牢固梦想第一节读武大也挨饿第二节五年勤工俭学第三节娘在贫困中早逝第四节校园美好记忆第五节做人民的一块砖第六节“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忘种子第四章最早的“候鸟”第一节“红莲”的“祖母”第二节三系科学原理第三节保温室不保温第四节从此做水稻“候鸟”第五节一个单程七昼夜第六节险被“怪”咬死第七节海南——第二个家第八节比农民还要苦第九节战友悲伤他流泪第五章追湖北赶广西第一节沔阳排湖农场第二节老父亲的担忧第三节省点名当协作组组长第四节明码给省委发报第五节年初一奔七十里第六节火车站摆摊人第七节三系配套终成功第六章情况突变“红莲”遇挫第一节听说解散,泪流满面第二节一段失落的日子第三节会场给省委书记递信第四节科学的春天来了第五节重新上路新构想第六节起步难校长鼎力第七节家搬武汉分四摊第七章红莲型杂交稻第一节平均三年建一个基地第二节创新中揭示“红莲”奥秘第三节攻克不育系,发现不育基因第四节解密恢复系,寻找优势群第五节咬住八个字,反复做文章第六节挂帅又出征,六旬再提纯第七节科研是旗帜,“红莲”是他命第八节终于通过成果鉴定第八章马协型杂交稻第一节承担“基因分布调查”第二节农家品种,发现新品系第三节“马协”落户武大第四节老师身体有点过敏第五节收入太低外甥跳槽第六节过海关被误当贩子第七节农忙季节有两怕第九章攻克两系法难关第一节两系法源自湖北第二节调动资源攻关第三节两系发明人去世第四节学生死里逃生第十章在推广中提升品质第一节推广的三个阶段第二节火一阵“坠入亡谷”第三节敢于正视不足第四节提升品质建公司第五节“红莲”遍地开花第六节借东风做大做实第七节解决制种困扰第十一章坚持基础研究数十年第一节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第二节从不育恢复基因分布调查入手第三节发现orfH79,出现转机第四节双恢复基因占前沿,第五节水稻高产分子机理研究第六节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第十二章高瞻远瞩育人才第一节早期看人,偏重苦干第二节视才如金,一路紧盯第三节艰苦环境,师徒同舟第四节渴望提升,帮助深造第五节进退选择,出好点子第六节生活困难,解难分忧第七节一路倾情,人才辈出第十三章一生几个“放不下”第一节一次难忘的出访第二节痛失三位战友第三节儿女靠自学成才第四节老伴古稀买保险第五节留下遗憾,收获喜悦第十四章十年院士成果累累第一节66岁当46岁第二节议荆楚,参国事第三节跑了130多个县第四节创办“协同创新中心”第五节操心百姓饭碗第六节年近耄耋仍奔波附录一媒体报道选摘附录二朱英国答各界问附录三大家心目中的朱英国附录四朱英国大事年表附录五朱英国主要著述目录后记
作者介绍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曰,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