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专家导言 一座名城,两个大国
第一章 打开交往的大门(1843—1919)
一、文学译介与文界新声
二、教会学校演剧与话剧的生成
三、美国故事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四、早期旧金山的“上海戏院”
五、“学堂乐歌”的美国旋律
六、摄影术的传人和照相馆的开设
七、美国魔术与中国戏法
八、美国世博会上的上海工艺瑰宝
第二章 交流繁盛的三十年(1919—1949)
一、促进新文学生成的文学译介
1.惠特曼与新诗创作
2.新人文主义与上海“新月”
3.意象主义与《现代》
4.艾略特、奥登与“九叶”诗派
二、引领城市风尚的美国电影
1.好莱坞影片风靡上海滩
2.对上海电影业的深刻影响
3.抗议辱华电影和催生检查制度
4.浸染都市品格与市民生活
5.上海题材影片和华人影星黄柳霜
三、实现互补的戏剧艺术交流
1.梅派京剧:从上海到美国
2.中国戏曲美学对美国戏剧家的影响
3.《魂断蓝桥》与沪剧的诞生
4.洪深:赴美研习戏剧的**人
四、音乐舞蹈交流和流行文化的兴起
1.留美归来的音乐教育家
2.美国元素与中国流行音乐
3.爵士乐:夜上海的旋律
4.交谊舞:旧上海的舞步
五、摄影艺术形成与美国的影响
1.《柯达杂志》与早期上海摄影
2.“山水意境风”在美国
六、美国名人访沪观赏本土艺术
1.爱因斯坦在上海
2.卓别林与上海文化名人畅叙友情
第三章 坚冰下的艰难交流(1949—1972)
一、封闭年代的文学译介
二、夏志清与大洋彼岸的中国文学研究
三、作为“内部资料片”的美国影片
四、遥相呼应的城市摄影
五、费城交响乐团的破冰之旅
六、尼克松在上海欣赏文化艺术
第四章 重建文化关系的新篇章(1972—1992)
一、引进热潮和都市时尚
1.美剧风潮
2.上海译制的美国动画片
3.迪斯科和霹雳舞的风行
4.海派爵士乐的发展
二、复苏期的文学和戏剧
1.上海翻译与美国现当代文学
2.上海舞台的“奥尼尔热”
三、络绎不绝的赴美交流
1.沪上剧种走向美国
2.大洋彼岸的上海电影入
3.参与“国际写作”的上海作家
4.上海的留美文学
四、旅美的上海美术家
1.陈逸飞融合东西方文化
2.吸收现代艺术的上海水墨画家
3.往返大洋两岸的艺术交流
4.留存美国的上海创作
五、飞越太平洋的文物与工艺品展览
1.上海博物馆文物展的轰动效应
2.海派工艺美术炫技美国
六、美国艺术家重访上海
1.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沪指导
2.民间文艺交往的使者“杨百翰”
3.费城交响乐团见证上海巨变
4.美国电影人来沪交流
5.矗立上海街头的美国纪念雕塑
6.美国魔术重现上海舞台
7.上海舞台上的英语京剧
七、揭开沪美文艺合作的序幕
1.沪美合作拍片的尝试
2.上海版《炼狱》与戏剧对话
3.杂技、马戏赴美商演
第五章 气象万千的新时代交流(1992—2014)
一、全方位的平等交流
1.构建沪美文艺交流的平台
2.文学:中美背景下的主体确定
3.音乐剧的引进与扎根
4.登上美国艺术殿堂的上海音乐人
5.美国舞台上的中西戏剧对接
6.在美国受到盛赞的上海3D京剧电影
7.美国当代艺术在沪隆重展出
8.美国同行视野中的当代上海观念摄影
9.杂技魔术交流的新篇章
10.走向深层次的工艺美术界交流
11.当代都市时尚中的美国文化元素
二、开启文化合作的新时期
1.迪士尼乐园的成功落户
2.东方梦工厂的诞生
3.《神笔马良》的文化自信
4.频繁的影视合作
5.舞台上的“协奏”之曲
6.携手拓宽艺术展览渠道
7.高校间的摄影艺术互动
8.走向联合办学的艺术教育
三、方兴未艾的沪美文娱市场
1.一片热土:电影放映市场
2.走向“以我为主”的沪美合拍片
3.牵手世界娱乐业巨头
4.开拓美国演艺市场
5.新的一步:在美国自办演出和收购剧场
6.开展图书版权与艺术品的交易
四、活力四射的民间交流
1.“小常宝”齐淑芳传奇
2.游走在沪美间的电影人
3.蔡国强和他的火药艺术
4.上海年轻摄影家的中美观察
5.活跃在美国的民间戏曲团体
6.热衷于民间交流的美国人
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艺术交流大事记
后记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