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毒理学(第2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药物毒理学(第2版)

21.04 4.6折 46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金宝、刘强、郝丽英 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A18

上书时间2024-12-11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金宝、刘强、郝丽英 编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9
  • 版次 2
  • ISBN 9787547831311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9页
  • 字数 4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之一。以药学、临床药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及护理学等专业的成人高等教育5年制本科生为主要对象。本教材努力对药物毒理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内容由药物毒性作用概论、靶器官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三部分组成,基本覆盖了从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直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所涉及的药物毒理学主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尽可能融会贯通,而避免知识的简单拼凑,从而突出药物毒理学的学科特点。


【作者简介】

  陈金宝,教授,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医学影像制作、医学图像处理和资源库建设数十年,曾获卫生部、教育部各种奖励7项。策划并主编医学彩色图谱5部、卫生系列教材54种。


  刘强,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虚拟仿真应用研究专业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教育技术与应用学组委员。


  郝丽英,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硕士;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博士。曾就职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部神经肌情报生理学,助教,助理教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毒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发展简史

一、 古代药物毒理学

二、 近代药物毒理学

三、 现代药物毒理学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的有关定义

第三节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和任务

一、 药物描述性毒理学

二、 药物机制毒理学

三、 药物管理毒理学

第四节 药物毒性的种类与中毒的表现

一、 药物毒性的种类

二、 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二、 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程序

三、 药用纳米材料安全性

四、 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六节 药物毒理学新技术

一、 基因芯片技术

二、 高通量毒性筛选技术

三、 转基因动物实验技术

四、 3R研究原则

五、 发现毒理学

六、 毒理组学技术

第二章 药物毒代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与排泄

一、 吸收

二、 分布

三、 生物转化

四、 排泄

第二节 药物毒代动力学概述

一、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二、 药物毒代动力学模型和相关参数

三、 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四、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

五、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的特殊问题

六、 反复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

第三章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血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因子

一、 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二、 粒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三、 血小板的生成及调节

四、 淋巴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第二节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一、 造血功能障碍

二、 对血细胞的破坏

第三节 药物对血液毒性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免疫毒性作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免疫器官

二、 淋巴细胞

三、 细胞因子

第二节 药物免疫毒性的主要类型和机制

一、 药物超敏反应

二、 药物免疫抑制

三、 对药物自身免疫反应

四、 其他免疫功能的改变

第三节 临床常见的具有免疫毒性作用的药物

一、 与超敏反应相关的药物

二、 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三、 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药物

第四节 药物免疫毒性作用的检测与防治

一、 临床检测免疫毒性试验

二、 实验动物检测免疫毒性实验

三、 药物免疫毒性作用的防治原则

第五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致肝脏损伤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肝脏的结构与功能

二、 胆汁的形成

三、 肝脏易受药物损害的原因

第二节 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类型及机制

一、 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类型

二、 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亚细胞靶点

三、 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生化机制

第三节 常见的引起急性肝损伤的药物

一、 对乙酰氨基酚

二、 异烟肼

三、 氟烷

第四节 肝脏损伤的检测与评价

一、 体内评价实验

二、 体外评价实验

第五节 药物肝损害的防治

一、 药物肝损害的预防

二、 药物肝损害的治疗

第六章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对肾脏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

一、 肾脏损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基础

二、 肾脏损伤的病理过程

第二节 药物对肾脏损伤的类型

一、 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三、 肾病综合征

四、 肾血管损害

五、 其他

第三节 引起肾脏毒性的药物

一、 镇痛剂

二、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 抗肿瘤药物

五、 其他药物

第四节 肾脏的毒性作用机制

一、 活性中间代谢产物

二、 细胞死亡

三、 细胞内钙的稳态

四、 细胞极性和细胞骨架

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五节 药物对肾毒性损伤的检测

一、 肾小球滤过率

二、 血流量

三、 排泄比

第七章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呼吸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鼻咽部

二、 气管-支气管区

三、 呼吸部

四、 巨噬细胞

五、 肺循环系统

六、 神经支配

第二节 药物呼吸毒性的主要类型和机制

一、 药物呼吸毒性的主要类型

二、 药物呼吸毒性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 临床常见的具有呼吸毒性作用的药物

第四节 药物呼吸毒性作用的检测与防治

一、 呼吸系统毒性的检查

二、 呼吸系统毒性的研究方法

三、 呼吸给药器具的安全性评价

四、 药物呼吸毒性作用的防治

第八章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神经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血-脑屏障

二、 能量需求

三、 轴索运输

四、 神经突触

五、 髓鞘形成与维护

六、 神经传导与神经递质

第二节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主要类型和机制

一、 神经元损害

二、 轴索损害

三、 髓鞘损害

四、 与神经传递相关的损害

第三节 临床常见的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药物

一、 引起脑损害的药物

二、 引起精神异常的药物

三、 引起脑神经损害的药物

四、 引起脊髓损害的药物

五、 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综合征的药物

第四节 药物神经毒性作用的检测与防治

一、 神经系统毒性的检测与研究方法

二、 药物神经系统毒性的防治原则

第九章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引起心血管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心脏的结构

二、 心脏的传导系统

三、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药物引起心血管毒性作用的类型及机制

一、 药物引起心血管毒性作用的类型

二、 药物心血管毒性作用的一般机制

第三节 常见的引起心血管毒性的药物

一、 乙醇

二、 砷

三、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四、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五、 类固醇类药物

六、 抗肿瘤药物

七、 抗微生物药

八、 局部麻醉药

九、 非甾体消炎药

十、 麦角碱类药物

十一、 其他

第四节 药物心血管毒性的检测

一、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方法

二、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指标

第五节 常见药物心血管毒性的防治原则

一、 药源性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二、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原则

三、 药源性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四、 药源性低血压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二、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三、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第二节 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药物对下丘脑的毒性作用

二、 药物对垂体的毒性作用

三、 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

四、 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

五、 药物对性腺的毒性作用

六、 药物对胰岛的毒性作用

第三节 内分泌器官毒性检测方法

一、 甲状腺

二、 肾上腺

三、 胰腺

第十一章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皮肤的解剖结构

二、 皮肤的功能

三、 皮肤的吸收过程

第二节 药源性皮肤病

一、 药疹

二、 药物对皮肤的过敏作用

三、 光敏性皮炎

第十二章 药物对眼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药物眼毒性作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 药物眼毒性作用的解剖学基础

二、 药物眼毒性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三、 眼睛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

第二节 药物眼毒性的主要类型及其机制

一、 药源性视力损害

二、 药源性色觉障碍

三、 药源性眼球运动异常

第三节 导致眼毒性的常见药物

一、 吩噻嗪类药物

二、 皮质类固醇药物

三、 非甾体消炎药

四、 抗疟药

五、 抗结核药

六、 洋地黄类药物

七、 维生素A

八、 抗生素类

第四节 药物眼毒性的检测和防治

第十三章 药物的致癌作用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一、 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二、 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第二节 药物致癌作用的分类

一、 一般药物致癌

二、 抗癌药物致癌

第三节 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一、 遗传机制的致癌作用

二、 非遗传机制的致癌作用

三、 基因与癌变

四、 多阶段致癌理论

第四节 致癌作用的评价方法

一、 哺乳动物细胞体外恶性转化实验

二、 彗星实验

三、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实验

四、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

五、 转基因动物模型

第十四章 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第一节 概述

一、 药物的生殖毒性

二、 药物的发育毒性

第二节 药物对男性生殖的毒性

一、 药物对睾丸细胞的影响

二、 药物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对女性生殖的毒性

一、 药物对卵巢细胞和生殖道的影响

二、 药物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四节 药物的致畸作用

一、 药物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二、 药物的母体毒性与致畸性

三、 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第五节 生殖和发育毒性评价方法

一、 三段生殖毒性实验

二、 大鼠全胚胎培养实验

第十五章 药物的遗传毒性及评价

第一节 药物致遗传突变的类型

一、 基因突变

二、 染色体畸变

第二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机制

一、 直接作用于DNA的损伤

二、 干扰有丝分裂

第三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一、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影响因素

二、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后果

第四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

一、 致突变实验

二、 实验结果评定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六章 人类药物依赖及戒毒药

第一节 药物依赖性概述

一、 基本概念

二、 药物依赖性的基本特征及行为表现

第二节 药物依赖的发生机制

一、 药物依赖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二、 药物依赖的神经化学基础

三、 药物依赖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戒毒药

一、 西医戒毒药

二、 中医戒毒方药

三、 治疗其他药物依赖的药物

第十七章 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

第一节 急性毒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三、 急性毒性实验常用实验方法

第二节 长期毒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三、 注意事项

第三节 过敏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三、 注意事项

第十八章 一般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般药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一、 对重要生命功能系统的影响

二、 其他观察指标

第十九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第一节 血管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二节 肌肉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三节 溶血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四节 眼用药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五节 口腔用药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六节 呼气道用药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七节 皮肤用药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八节 直肠、阴道用药刺激性实验

一、 概念和意义

二、 基本内容

第二十章 中药安全用药

第一节 中药的毒性和中药毒理研究的特点

一、 中药的毒性

二、 中药毒理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和中药毒性的分级

一、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二、 中药毒性的分级

第三节 中药毒性成分和中毒机制

一、 含有生物碱类毒性成分的药材及其中毒机制

二、 含苷类药材及其中毒机制

三、 含毒蛋白类药材及其中毒机制

四、 含金属元素类药物及其中毒机制

五、 其他常见的毒性成分及其中毒机制

第四节 中药中毒的原因

一、 对药材认识的片面性

二、 药物本身因素

三、 不合理应用

四、 体质因素

五、 其他因素

第五节 中药中毒的治疗

一、 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二、 阻滞毒物的吸收

三、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四、 解毒药的应用

五、 对症治疗

第六节 中药中毒的预防和监控

一、 常见毒性中药

二、 中药中毒的预防

三、 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