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八角鼓曲种系统”音乐研究
¥
51.55
九品
仅1件
作者王宇琪 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5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宇琪 著
-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3038956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5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
- 【内容简介】
-
“八角鼓曲种系统”是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以来,随着北京八角鼓的外传,以此为基础与各地文化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的曲种系统,包括北京八角鼓、山东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扶余八角鼓、毫州清音、郧阳曲子以及内蒙古八角鼓。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多集中于对曲种进行个案性研究,尚缺乏对这一曲种“系统”的整体性关照。由王宇琪编著的《“八角鼓曲种系统”音乐研究》将整体性与个案性研究相结合,上编(第一章至第四章)重在以纵向与文化联系的角度对“八角鼓曲种系统”的形成进行论述,包括北京八角鼓的产生、北京八角鼓最早的形式——岔曲、岔曲向牌子曲的发展以及“八角鼓曲种系统”的形成等内容。下编(第五章至第九章)重在以横向与文化联系的角度,通过对单弦牌子曲、兰州鼓子、南阳大调曲子三个曲种在所处文化环境、发展历史、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分析与比较,探讨曲种的音乐特征及其成因。
- 【目录】
-
绪论
一、正名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上编总述
第一章北京八角鼓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社会根源--满汉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第二节艺术根源--深厚、丰富的音乐艺术土壤
第三节直接动因--八旗子弟的尚曲之风
第二章北京八角鼓的最早形式--岔曲
第一节岔曲的形成
一、第一阶段--民间
二、第二阶段--军队
三、第三阶段--宫廷
四、第四阶段--票房
第二节岔曲的形态特征
一、唱词框架
二、旋律框架
三、词曲结合关系
第三章岔曲向牌子曲的发展
第一节牌子曲的雏形
一、枣核儿
二、腰截儿
第二节牌子曲的形成
第三节牌子曲的发展
第四章“八角鼓曲种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八角鼓曲种系统”的成因
一、北京八角鼓的外传
二、各地丰富的音乐艺术环境
三、口头传承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二节“八角鼓曲种系统”的共性特征
一、共同的方言语系
二、共同的表演形式
三、共同的曲艺类型
四、共同的套式结构
五、共同的“曲头”拆散特点
下编分述
第五章单弦牌子曲
第一节文化背景
一、地理、历史环境
二、音乐艺术环境
第二节发展历史与坐落场合
一、发展历史
二、坐落场合
第三节音乐特征
一、腔词结合特征
二、调式特征
三、润腔特征
四、乐汇特征
五、过门特征
六、结构特征
第六章兰州鼓子
第一节文化背景
一、地理、历史环境
二、音乐艺术环境
第二节发展历史与坐落场合
一、发展历史
二、坐落场合
第三节音乐特征
一、腔词结合特征
二、调式特征
三、润腔特征
四、乐汇特征
五、过门特征
六、结构特征
第七章南阳大调曲子
第一节文化背景
一、地理、历史环境
二、音乐艺术环境
第二节发展历史与坐落场合
一、发展历史
二、坐落场合
第三节音乐特征
一、腔词结合特征
二、调式特征
三、润腔特征
四、乐汇特征
五、过门特征
六、结构特征
第八章代表性曲牌分析
第一节【曲头】
一、曲牌概况
二、音乐特点
第二节【罗江怨】
一、曲牌概况
二、音乐特点
第三节【剪靛花】
一、曲牌概况
二、音乐特点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三个代表性曲种音高性润腔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三三个代表性曲种使用曲牌一览表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