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教程
¥
20.02
7.7折
¥
26
九品
仅1件
作者左仰贤 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4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左仰贤 编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08
-
版次
1
-
ISBN
9787040102918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8页
-
字数
4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动物生物学教程》分6章,第一章概论,包括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动物的结构功能水平,动物的形体,动物的发育,动物分类基本知识;第二章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原生动物,多孔动物门,中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第三章比较动物生理;第四章动物生态及分布;第五章动物的进化;第六章动物的保护。《动物生物学教程》的编写特点是以系统发生为线索,注重动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加强了动物生态和动物保护的内容。全书体系的安排,不是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适于教学,书后附有名词索引,以方便读者阅读。书中插图精美,均为作者精心设计、绘制。
《动物生物学教程》适合普通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生物技术系作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及中学生物教师参考。
- 【目录】
-
1概论
1.1生命活动
1.1.1生物的基本特征
1.1.2动物生物学及其分科
1.2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1.2.1动物的生活环境
1.2.2动物的生存方式
1.2.3动物的身体大小
1.3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水平
1.3.1细胞
1.3.2组织
1.3.3器官
1.3.4系统
1.3.5动物体的统一整体性
1.4动物的体形
1.4.1对称
1.4.2分节
1.4.3头部形成
1.4.4多态现象
1.5动物的发育
1.5.1胚胎发育阶段
1.5.2螺旋卵裂和辐射卵裂
1.5.3胚层
1.5.4体腔
1.5.5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1.6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1.6.1种的概念
1.6.2种的双名法
1.6.3分类等级
1.6.4.生物的分界及动物界的分门
1.7化石和地质年代
2动物的主要类群
2.1原生动物(Protozoa)
2.2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
2.3中生动物门(Mesozoa)
2.4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2.5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2.6纽形动物门(Nemertea)
2.7线虫动物门(Nematoda)
2.8轮虫动物门(Rotifera)
2.9环节动物门(Annelida)
2.10软体动物门(Mollusca,)
2.11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2.12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2.13半索动物门(1iemichordata)
2.14脊索动物门(Chordata)
2.14.1圆口纲(Cyclostomata)
2.14.2软骨鱼纲((: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2.14.3两栖纲(Amphibia)
2.14.4爬行纲(Ieptiha)
2.14.5鸟纲(Ayes)
2.14.6捕乳纲(Mammalia)
3比较动物生理
3.1消化
3.1.1动物的营养来源和摄食机制
3.1.2摄食的调节
3.1.3动物的消化
3.2血液与循环
3.2.1血液
3.2.2循环
3.3呼吸
3.3.1水生动物
3.3.2陆生动物
3.4排泄与水盐平衡
3.4.1动物的内环境
3.4.2排泄
3.4.3水盐平衡
3.5能量代谢
3.5.1无氧代谢
3.5.2有氧代谢
3.5.3能量的消耗与利用
3.6体温调节
3.6.1环境温度、体温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3.6.2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3.7激素
3.7.1激素的产生
3.7.2激素作用的机制
3.7.3无脊椎动物的激素
3.7.4脊椎动物的激素
3.8生殖
3.8.1无脊椎动物的生殖
3.8.2非哺乳类脊椎动物的生殖
3.8.3哺乳动物的生殖
3.9神经与感觉
3.9.1无脊椎动物的神经
3.9.2脊椎动物的神经
3.9.3动物的感觉
4动物生态及分布
4.1动物生态学概况
4.1.1动物生态学概念
4.1.2动物生态学研究范围
4.2动物的存在形式
4.2.1个体
4.2.2种群
4.2.3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4.3动物的环境和环境因子
4.3.1环境因子作用规律
4.3.2非生物因子
4.3.3生物因子
4.4环境对动物的作用和动物种群增长
4.4.1环境对动物的作用
4.4.2动物种群增长
4.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5.1动物适应的宏观环境参数
4.5.2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类型
4.5.3动物对生物环境的适应
4.5.4两物种的相互作用与适应
4.5.5生态位
4.6动物的群落特征
4.6.1物种多样性
4.6.2优势种
4.6.3群落演替
4.7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统
4.7.1环境形成
4.7.2生态平衡
4.8野生动物的分布
4.8.1我国自然地理区、带划分
4.8.2动物区划
4.8.3动物区系的变化
5动物的进化
5.1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
5.1.1原生动物的系统发生
5.1.2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5.1.3海绵动物的系统发生
5.1.4腔肠动物的系统发生
5.1.5扁形动物的系统发生
5.1.6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
5.1.7环节动物的系统发生
5.1.8软体动物的系统发生
5.1.9节肢动物的系统发生
5.1.10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帚虫动物的系统发生
5.1.11毛颚动物、棘皮动物的系统发生
5.1.12半索动物的系统发生
5.1.13脊索动物的起源进化
5.1.14无颌纲的起源进化
5.1.15鱼类的起源进化
5.1.16两栖类的起源进化
5.1.17爬行类的起源进化
5.1.18鸟类的起源进化
5.1.19哺乳类的起源进化
5.1.20动物进化树
5.2动物进化理论简介
5.2.1拉马克学说与新拉马克主义
5.2.2达尔文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与现代达尔文主义
5.2.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5.2.4间断平衡论
6野生动物保护
6.1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
6.1.1野生动物的价值
6.1.2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6.2野生动物现状,
6.2.1世界野生动物物种现状
6.2.2我国野生动物物种现状
6.3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6.3.1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研究
6.3.2野生动物保护的具体工作
6.3.3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和公众宣传工
6.4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与展望
6.4.1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4.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状况
6.4.3展望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