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之精神
¥
29.45
9.5折
¥
31
九品
仅1件
作者詹石窗、谢清果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詹石窗、谢清果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68566
-
定价
3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8页
-
字数
34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名校·名师·名课”通识系列
- 【内容简介】
-
《中国道家之精神》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读者对象为大专或本科生,系高职高专以上院校人文素质或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人士、干部与经理人才的讲座教材与读物。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然而,迄今为止,社会上对道家的精神价值却一直没有给予公正的评价。
为此,《中国道家之精神》作者充分运用近年来新出土的道家文献,并汲取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既从总体上把握道家文化的精神气质,探究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精神原则,也进一步从哲学思想、生死关怀、人格修养、养生法门、艺术审美、治国方略、军事智慧、科技思想、生态思想以及道家独特的历史观、语言观等方面深入细致地考量道家之精神,以期展现道家发生发展的清晰脉络和生动丰富的思想内容,重构道家思想的历史图景,为世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道家文化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
- 【作者简介】
-
詹石窗,哲学博士。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围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长、老子道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学史》、《道教文化十五讲》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中国图书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谢清果,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厦门市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理事,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道学研究》编委。已出版专著《紫气东来——太上道祖圣传》、《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老子大道思想指要》,合著有《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中国宗教通论》、《科学思想的升华》、《朱子理学与武夷山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 【目录】
-
第一讲绪论
一、道家意涵新说
二、道家的历史概略
三、道家精神的当代诠释
第二讲道家的思想渊源
一、“混沌”、“食母”的神话溯源
二、隐士风范与史官智慧
三、“天人合一”的巫术传
第三讲道家的形成发展
一、道家学派的产生与初期传承
二、道家学派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理论成果
三、道家思想自宋元到近现代的发扬和研究
第四讲道家的精神原则
一、道德之原
二、自然无为与贵柔主静
三、和谐为道常
第五讲道家的义理思辨
一、有无之论
二、大小之辨
三、批判与求真
第六讲道家的生死关怀
一、生死乃“天福”
二、“轻物重生”的生命意识
三、终极关怀与合道境界
第七讲道家的人格理想
一、“与道合同”的真人
二、“唯道是从”的圣人
三、“默探道德”的大人及其他
第八讲道家的养生智慧
一、形神之养
二、取舍合乎天的养心法门
三、与道相保的养性观念及其实践
第九讲道家的审美指归
一、和与适:道家的审美境界
二、淡且朴:道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三、忘而纯:道家的审美方法
第十讲道家的治国方略
一、道家的理想社会
二、无为而治:道治天下的施政原则
三、德法并举:道治天下的行政方法
第十一讲道家的军事思想
一、“勿以取强”的军事防御思想
二、“兵有符”的军事战略思想
三、“克敌制胜”的计谋与战术思想
第十二讲道家的科学探索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科学态度
二、“以道观之”与“涤除玄览”的科学方法
三、“道进乎技”的科学人文主义情怀
第十三讲道家的生态意识
一、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天与人不相胜”的生态保护思想
三、“三才相盗”的生态利用思想
第十四讲道家的历史省思
一、以道为本的历史批判原则
二、“执古御今”的历史价值取向
三、“反者道之动”的历史辩证法
第十五讲道家的语言传播
一、正言、贵言、信言:语言传播主体的求真意向
二、寓言、重言、卮言:语言传播方法的求善准则
三、不言、无言、忘言:语言传播效果的求美境界
结束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