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
¥
38.84
5.9折
¥
66
九品
仅1件
作者陈金全、巴且旦伙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金全、巴且旦伙 编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0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73118
-
定价
6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4页
-
字数
39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凉山彝族习惯法进行了田野调查。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他们居住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人口近800万。“凉山彝族”是操彝语北部方言、自称为“诺苏”的彝族支系,他们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境内黄茅埂以东至金沙江畔,北至大渡河的地理区域。这里群峰罗列,峡谷纵深,山河奔腾,自然环境奇瑰而险峻。由于山水的阻隔,古老的彝族“原生态”文化受中央王朝及周边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从而较多地保留了其自身的特性。凉山彝族习惯法是彝族法制的典型体现,它体系完备,内容详细周全,富有民族特色。不仅如此,这些生长于彝族民间的法律如一泓清流,从远古流淌至今,在今天的凉山彝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夷中有狡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直到今天,这些见多识广、长于辞令、德高望重的“耆老”——彝族民间的“法律人”“德古”依然活跃在人们的法律生活中,他们运用习惯法和判例解决了凉山彝族地区大量的纠纷,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 【作者简介】
-
陈金全,男,1942年出生,四川渠县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之后在湖南沅江县洞庭湖军垦农场劳动近二年。1970年至1981年在广西凤山、河池等壮瑶山区的乡、县、地区工作11年,1981年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执行会长,兼民族法律文化分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纲》、《北宋法律思想研究》、《与北宋庆历改革》、《原创文化与人类的法治精神》、《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
巴且日伙,男,彝族,1956年生,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人,属彝族诺苏支系曲涅部落巴且家支,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现为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彝学和民族社会学研究。
-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凉山彝族习惯法生长与演变的环境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凉山彝族文化
一、凉山彝族地区地理环境的概况
二、地理环境与凉山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民俗
三、地理环境与凉山彝族文化
第二节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
一、族源与凉山彝族历史
二、文字、文学和历法
三、宗教与哲学
四、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
第二章法律的核心——凉山彝族习惯法规则
第一节兹莫统治、家支制度和等级关系
一、兹莫统治下的习惯法
二、家支制度
三、等级与人身隶属关系
第二节民事习惯法
一、一般原则
二、土地所有权
三、其他财产权
四、债
五、商品交易
六、婚姻
七、家庭
八、继承
九、常见礼节
第三节刑事习惯法
一、一般原则
二、侵犯人身权利
三、侵犯财产
四、刑罚
第四节程序习惯法
一、一般原则
二、证据
三、德古处理案件的方式和程序
四、神明裁判及其他纠纷解决的方式
五、监督
六、执行
七、德古调解纠纷的报酬
附录一凉山彝族习惯法人命金赔偿细目表
附录二牛龙村彝族古代法理典章
第三章凉山彝族社会与习惯法
第一节凉山彝族族群及社会经济
一、“诺苏”——凉山彝族族群
二、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第二节凉山彝族等级制度
一、阶级和等级产生的历史
二、等级分化
三、等级内婚制
第三节凉山彝族家支
一、家支的概念及构成
二、家支关系
三、家支制度
四、家支的功能
第四节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与神明裁判
一、毕摩文化
二、神明裁判
第五节凉山彝族地区的“法律人”——德古
一、“德古”综述
二、“德古”与彝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行
第四章法律的实践——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
第一节刑事案例
一、杀人案
二、死给案
三、伤害案
四、盗窃案
五、其他刑事案例
第二节民事案例
第三节婚姻家庭纠纷案例
第四节国家法与习惯法互动中的案例
第五章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现状与前瞻
第一节凉山彝族地区当代的社会变迁
一、凉山彝区的“现代化”
二、凉山彝区经济形态的变迁
三、凉山彝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四、凉山彝区观念的变迁
第二节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的延续
一、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的延续及其原因
二、“现代化”进程中有益的经验智慧——以彝族民间戒毒为例
第三节凉山彝族习惯法前瞻
一、彝族习惯法的历史轨迹——“扬弃”中的嬗变
二、善待习惯法——种理性与务实的态度
三、习惯法的变迁与国家法治建设
案例索引(中英文对照)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