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概论
¥
13.49
5.4折
¥
25
九品
仅1件
作者袁智忠 编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2-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智忠 编
-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8
-
版次
1
-
ISBN
9787562139256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2页
-
字数
299千字
- 【内容简介】
-
全书25万字,共五章。第一章:影视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从纵向考察了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特别是电影、电视发展的历史。第二章:影视传播的属性和特征,分别讲述了影视传播的艺术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及影视传播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第三章:影视传播的内容、形态和功能,分别讲述了影视传播的内容构成,电影、电视传播的形态及多种功能。第四章:影视传播的符号和语言。分别讲述了影视传播的符号系统和语言系统。第五章:影视传播的接受和批评,分别讲述了影视传播的接受、接受的差异以及影视接受的批评原则和方法等。
- 【作者简介】
-
袁智忠,男,重庆梁平人,汉族,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作家,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批评、影视传播和写作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已发表论文《试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1996年)、《突破/收获:阐释》(]997年)、《电影剧作创新断想》(2004年)、《远离“弒父”:新生代影像策略的惨胜》(2005年)、《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2006年)等40余篇。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电影的读解》(2000年)、《现代应用写作教程》(2002年)、《影视鉴赏》(2004年)、《影视艺术导论》(2005年)等10余部。主持的在研课题有:“影视文化传播与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重庆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镜像阅读研究”(2005年西南大学发展基金课题)等4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发表散文诗等各体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著有散文诗集《心碑》(2003年)。
- 【目录】
-
第一章影视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演变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四、电子传播
五、网络传播
第二节电影的传播及其技术演变
一、电影的发明
二、无声电影的传播
三、有声电影的传播
四、彩色电影的传播
五、高科技电影的传播
第三节电视传播及其技术演变
一、电视的发明
二、彩色电视
三、卫星传播
四、有线电视
五、高清晰度电视
六、数字电视
第二章影视传播的属性和特征
第一节影视传播的艺术属性
一、影视传播的审美特性
二、影视传播的综合艺术属性
三、时空艺术属性
四、视听艺术属性
第二节影视传播的文化属性
一、机器文化属性
二、大众文化属性
三、产业文化属性
四、娱乐文化属性
第三节影视传播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
一、影视传播的共同特征
二、影视传播的差异性
三、影视传播的局限性
第三章影视传播的内容、形态和功能
第一节影视传播的内容
一、新闻咨询
二、教育与服务
三、审美娱乐
第二节电影传播的形态
一、故事片
二、纪录片
三、美术片
四、科教片
第三节电视传播的形态
一、电视新闻类节目
二、社教类节目
三、电视文艺类节目
四、电视服务类节目
第四节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影视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
二、影视传播的负面影响
三、影视传播负面功能原因分析
第四章影视传播的符号和语言
第一节符号与影视
一、符号学及其基本概念
二、电影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影视的符号系统
一、影像
二、画面
三、镜头
四、声音
五、文字
第三节影视传播的语言系统
一、蒙太奇语言
二、长镜头语言
三、蒙太奇语言与长镜头语言的比较
第五章影视传播的接受和批评
第一节影视传播的接受
一、影视传播的受众
二、影视接受的过程
三、影视接受的形式
第二节影视接受的差异
一、接受心理的差异
二、接受环境的差异
三、接受目的的差异
第三节影视批评
一、影视批评的含义和特点
二、影视批评的原则
三、影视批评的对象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