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俗文化概观
¥
26.16
5.0折
¥
52
九品
仅1件
作者史建平、李宪亮 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5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史建平、李宪亮 著
-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2
-
版次
1
-
ISBN
9787505436428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本书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 【作者简介】
-
史建平,1965年7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教育学硕士。曾历任几家国企高管。1999年至2003年任《青年生活导报》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副主任。2001年4月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青联常委。2010年1月任宁夏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从少年时代起就喜好古玩、字画收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并有颇深的研究。
李宪亮,陕西籍,1958年出生。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青年生活导报》总编,现任宁夏文史研究馆副巡视员兼业务处处长、《宁夏文史》副总编。2011年出版古体诗文集《境由心生》,参与编辑、编著了《宁夏历代艺文集》《宁夏历代诗词集》《中国回族文学概论》《宁夏民国风云实录》《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宁夏卷》等十多部著作。
- 【目录】
-
绪诸
春节文化的生命化解读
第一章 中国年的传说与起源
第一节 含义与起源
第二节 演变与传说
第二章 寻找中国年文化发祥地
第一节 年文化源头在哪里
第二节 四川阆中说有依据
第三节 山西说有记载
第三章 中国文化符号(上)
第一节 年文化习俗符号
第二节 年文化艺术符号
第三节 年文化饮食符号
第四节 年文化娱乐符号
第四章 中国文化符号(下)
第一节 年文化吉祥图
第二节 年文化与生肖吉祥物
第三节 古代春节习俗趣谈
第四节 流传至今的年文化习俗摭拾
第五章 中国年文化诗词
第一节 年文化诗词
第二节 年文化歌谣
第六章 民国沪年文化审美形态
第一节 老北京年文化形态
第二节 老上海年文化形态
第七章 当代年文化聚焦
第一节 春晚文化的演变与审美狂欢
第二节 春晚文化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第三节 间中古城春节文化
第四节 孔府(阙里宾舍)里的春节文化
第五节 西安的春节文化
第六节 广东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八章 少数民族年文化揽胜
第一节 土家人春节别有情趣
第二节 满族春节文化
第三节 纳西族春节文化
第四节 羌族春节文化
附录:外国人与中国春节文化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
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中国年俗文化概
观》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由史建平、李宪亮编著。
精彩内容
第一节含义与起源春节,亦称年。至今此称沿用已有四五千年,俗称“过年”。那么,年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呢?
“年”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写法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在金文中,“年”字写法与甲骨文相同,亦从禾、从人。“年”在小篆中写法为“上禾下千”。僦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
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字,故许慎沿用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之人,此解也并非矛盾。“禾”乃谷物之总称,不能仅解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与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获得谷物的大丰收。那么“年”字下为“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来看,“年”字似人头而又顶着沉重谷物,故“年”字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计时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年”既然是计时单位,当然就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发展的。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五千多年前至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
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
首。这就是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旋复称为年。年作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至今。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是受古时称谓之影响。
第二层含义指收成。一年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规律而逐渐被人类所认识的。故在古籍中记载,对“年”的解释为“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日“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年”字原是“稔”之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由此可见,“年”与农作物之间关系很密切。
第三层含义指节日名称。丰收之后,农民结束了一
年的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便成规律。但祭祀活动在哪一
天举行,古时并无确定,只局限于新旧之年交替的时间段中。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所称的春节,在古代被称之为“元旦”。中国历史上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现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但炎黄先祖最初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推出春节
这一节日,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腊祭之说。《中国民间信仰词典》春节词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也
有说祭百神)。因而春节
乃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腊神的恩赐而来。”另有段宝林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指出:“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于上古的腊祭(蜡祭)。”二是巫术之说。王文娟在《中国的春节》一文中说:“从春节的一系列活动来看,春节应该源于古代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体现。”所谓巫术仪式,是指原始人相信通过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如饮食、祭祀、装饰、娱乐、游艺以及各种禁忌,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围绕着避邪祈吉而展开的,祈盼平安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意义而演变为一种节庆活动。三是鬼节之说。徐华龙在《春节源于鬼节考》一
书中说:“春节时间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暖和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而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
命受到严重威胁,老人和小孩首先因饥饿寒冷,及其他恶劣的气候环境生病后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况,人们会恐惧,会以为鬼神在作祟。一旦人们跨越了这种具有神秘色彩、
使人们战栗的节气才会感到庆幸,欢呼雀跃,相互道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固定下来。”由此断定,春节的欢庆是因为鬼
神的缘故。P2-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