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
¥
33.42
4.8折
¥
69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志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31
装帧平装
货号A13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志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2
-
版次
31
-
ISBN
9787030537300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页
-
字数
221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解除《淮南子》对《老子》的误解,重新建立先秦哲学史,明确指出《周易》是原始文化的前哲学,老子把它转化为纯正哲学,首开中国哲学史之大端,而为自然论哲学,与神创论和唯心论鼎足而三,是为易道主义。荀子是易道哲学的体系奠基人,在宇宙论、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等诸方面,大大**时代,是中国文化史的伟人。
- 【作者简介】
-
李志超,教授,1935年生,1960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校。1974年调入学技术大学,主创不错物理实验课,主讲光学、光谱学,以发现波像定律获1980年学院重大成果奖、1982年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0年倡建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曾任副主任,主讲科学思想史、中国天文物理学史,培养和进修教师逾百人,复原古代仪器多种,倡导科技汉语史和科技古。研究发现:计时为技史重大世界靠前、中国古有哲学信息论——机发论、汉代宇宙学、方以智早于惠更斯作光波动说、管子作生物物理说、普遍测不准等。已出版著作天人古义国学薪火中国宇宙学史中国水钟史,以及科普书镜子的世界;另有诗作溪桥集。
精彩内容:
靠前章先秦哲学的一、引论先秦是中国思想史的辉煌时代。孔子首开诸子百家争鸣的先河,开创私家教育,建立儒学,倡为仁教论,遂为中华奠定了永恒的基础,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自己“述而不作”,以其教育实践做出模范表现。他自己虽没有遗留下什么著作,但在其弟子们复述的论语里,有很多重大的治国修身之道是不可移易的。孔子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只知他的科目以易学为首,并非子贡说的孔子不言与天道。中国很早的纯哲学著作是道德经,也简称老子。纯哲学的特征是没有或很少讲寓言故事。为此作者要自创哲学新词。传说老子姓李名耳,为周王朝柱下史,年龄大于孔子。孔子三十几岁时曾面见老子请教,高度赞颂老子,史称“孔子问道”。估计孔子的易学受自老子。然而从语言特征看,老子之书肯定写成于孔子之后的战国初年,与论语同时或稍后。从内容比较则可断定早于庄子和荀子。庄子自命是老子的继承人。荀子虽未做这样的声明,却在哲学上显然继承老子,发挥得比庄子更全面、更深入,还有批评改正,不是孟子和先秦其他诸子所能比拟的。荀子学术的其他部分继承孔子,自命为儒。他的思想与中庸和易系辞很接近,甚至可以推断,那是他本人或他的所作。这些推断以本书的解读为据。令人遗憾的是,老、庄、荀的著作中很抽象的哲学陈述在汉初被误读曲解。这与那时当道的黄老派有关,如河上公、淮南子之流。但因儒家把易学经传尊为优选经典,老庄之书也是黄老派的经典,原典能以保存得相对完善(也不无窜动),以致我们,隔后两千多年,仍能恢复正解。此所以我们能为他们的学术命名为“易道哲学”。需要强调,易道哲学的实质是创新主义。“道”之所指是路径/程序,故其本义是实际事物的综合因果,但不能只看已成过去的历史,历史只是“故事”,已经固定化。历史之道是实际知识,确然不能没有。而这些知识是为当前的实践服务的,也是为控未来/创造新事物服务。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这6个字的含义,被淮南子误导为宇宙的创生,其先为“无”。实际上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他不认为宇宙有创生。且其下句“有名万物之母”更说明:产生现实万物的是“有”,即是实在的东西,不是无。“始”的正解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是指未来。道是控创生过程的,不仅有未受人掌握的道,也有受人掌握的道,据此以控未来,那才是“可道”,近似今称“原始创新”。过去事物的道是“常道”,而“道可道,很好道”。故老子一开头指向未来,指向创新。老子是史官,其中心职务之一是。周易作为手册,是三千年前完成的一部大作。为什么叫“易”?方言有:“易,始也。”这二字古音相同,故“天地之始”也是“天地之易”。易为变易,历史既已不可改变,则易是创新。从走向理的创新哲学是的进步!而这是源于自然论信仰,不是神创论、唯心论。两汉社会封建初废,易道哲学产生未久,于是社会意识以创新为主。汉武帝和董仲舒是牌者。两汉有多项原始创新成果,以致我们的民族叫“汉族”,我们的文字叫“汉字”。学者作书多以“新”命名。王莽篡汉,自命国号为“新”。与此相应,本书自命属于“新汉学”。二、老庄荀易正解我们从老子开篇入手。其全文曰:【道可道,很好道;名可名,很好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59字是易道哲学纲领。开篇靠前字便是“道”。道,是实际事物变化发展的综合因果路径;名,是语词及其内涵概念。简单地说,道是历史程序,名是语言信息。历史是存在,信息则是历史在当下的表现。显然,老子的道分“常道”“很好道”,名分“常名”“很好名”。凡道和名可由人造为者,当属很好道、很好名。而常道常名则不能造为。还可以说:过去的是有,是固化的历史,是为常;或曰:常道、常名是既往历史的道和名。这两个解法不,人之所为是当下的动作,不是过去的历史。当然,过去的人也曾有动作,但毕竟过去了。“可道”,是指人可行为的路径。事物之可由人改变者,只能是现实的有限事物及其过程。由事物的分析本决定的规律,即所谓“理”,不可由人改变,规律贯穿于整体历史。但规律不是实际事物本身,实际事物本身是综合的,其时空有限,而其分析的质项多至无穷,这是物质混一的当然。规律是分析的质项的因果关系。故常道很好道之分,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上又可看作是道与理之分。“常”与“很好”是高度概括的语词。老子要把早成俗语的“无”和“有”作为宇宙学的新词使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给旧名“有”和“无”赋予新义:有是过去,无是未来。“无”字原文此处即是此字,而非繁体“無”。所指既非一般有空中的空虚缺失,而整体宇宙则只有未来是无。对比的是有。初文为(又),像手执,后加(月肉)于又字之下,以别于又,像被杀动物的一扇肋,意指它以前曾是活的。而加又的“有”指过去的实际历史存在,如“有虞”“有夏”“有苗”。新事物由旧的产生,故旧有为母。“始”之初文为“台”,读yi或i,与“易”音同。再早为“厶”,即“以”之左旁,“私”之右旁,篆作,为“已”倒写。“以”“已”二字本互通,指过去与未来之分界,如“已(以)前”“以(已)后”。在宇宙体过程的时间分界,则为已有与尚无之际,即现在。“厶”下加“”为“台”,指包括现在的未来,那是史官造字,以其将为可述者。尚书汤誓、盘庚、高宗肜、西伯勘黎四篇皆有“其如台”,意谓“以下的时间要如何?”简言之是“怎么办?”。段玉裁误释此“台”为“何”。“贻”、“迨”等字用“台”造成,皆含未来义。说文:“始,女之初也。”则是女婴,那是解老。老子“始”与“母”为对文,显然在时间上母在前而女在后。“能知古台(始),是为道己(纪)”,“古台”即联指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易成书早于老子500年,虽然不是哲学专著,却是前哲学的大作。老子是史官,史官既要每记录新事件,又要用预测未来。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中心不在对过去记忆的准确与否,而在于现实和未来。故老子取“始”以名未来,应是用心之作。“玄始”者“易道”也。现代人惯于批判迷信,揭穿的欺骗。可是商周史官不是,他们的是认真的,那是原始。范文澜、顾准等学者所谓古代的“史官”,其内涵是需要仔细推敲的。易系辞:【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怎么讲?上古历史怎么不远?其实这是以老子之义解释周易。“易之为书”是手册,要卜的是未来。与世界其他不同,周易罗列384爻,各立其辞,构成一部篇幅不小的书,传约三个世纪后,定型为文字。这在3000年前是很了不起的事。虽为,也强调义理,所需据以判断的资料是现状,即“变动、周流”者。那都是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事,故曰“不可远”。而其文辞都是具象的喻言,故曰“不可为典要”,所以不是哲学专著。后儒的义理派不算卦,而以义理解释卦爻辞,如解“革”卦为。荀子何以主张“法后王”?是依照老子宇宙观——变化发生在现在,故预测和控制事变所据者“不可远”。荀子不苟:【天地始者,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显然是解释老子,并顺便指出决策判断的方法—不要光拿荒渺久远的先王说事,要先看现实。这是我们说荀子是现实主义者的明证。其实商周史官是关注现实的。“始”作现在和未来讲,无须与“终”捆绑钩连,不必依靠对“终”的训诂。因为老子不认为天地有创生。既然他说“天地不自生”,那么后人以老子的“始”为天地创生是误解。淮南子自己创意,说天地之始是元气的清浊分化过程,老子没有这个意思。方言是西汉扬雄所撰,是中国靠前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其书很后两卷并不都是方言,如【易,始也】当是说明易与老子的关联。“易”和“始”读音原同,是以有方言之说。而易之为始,正是【无名天地之始】的本义,即,那话等于“无名天地之易”。清初儒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扬雄:【问:“昔人荀扬并称,莫是扬雄之学与荀子同否?”曰:扬雄只是文人,更无实际。其太玄经只是模拟易经拣难的说,以惊世钓名。然描头刻角,画虎不成。不必美新(扬雄歌颂王莽的文章剧秦美新)而后知其不济也。扬雄亦是学黄老,故其言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然老子却有实际(此“实际”指“实质内容”),扬雄只是学其语言而已。一遇王莽便手脚多乱,成甚老子之学?!】他认为扬雄钻研周易,模拟其形式作太玄经,同时又学过老子,并“学其语言”。这都是事实。如此,则在扬雄的方言里突兀地出现“易,始也。”不难理解了。方言很后一章前言不搭后语地冒出“易始也”三个字,故谓之“突兀”。郭璞注是:“易代更始也”,不算错,但太简略,那三个字有更大的来头。此所以我们给先秦的哲学命名为“易道主义”。老子开篇的宇宙观是“易”。可以说:道的导向为易,易的实现遵道。其他旁证如:墨经:“始,当时也。”庄子知北游:“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其中的“始”指结束。而其“徒”当解为“徒役”之义,即“生服务于死”。“常无常有”之“常”是动词,是说要使用“无”和“有”的新内涵立论——观妙、观皦。“观”字凸显了认识主体,“可道”“可名”都是主体行为。观而得“名”,有“名”则道有语言陈述,有思维、交流,有群体合作行为,可以干大事。这样,道才算“可道”。“可道”是“德”。书名道德经,是明示其指导实践的目的。在时间推进中,新生事物是累积微分而成其显大的,微分而新谓之“妙”;既已累积形成则为显在,谓之“皦”。“异名”指“有”“无”二名之异。显微无间共有现在,是谓“同出”,此“同”是副词。“同,谓之玄”,此“同”则是名词/把这共有的现在时刻“同”,称名为“玄”。若把后一“同”字看成副词,去指:“有”和“无”一同地称名为“玄”,那又多出个共名“玄”,与上句的“异名”之义无意义地列,没有必要。故此“同”是名词。“现在”是流变的,无穷多元的,故曰“玄之又玄”。玄是新生微分之妙的产门,是为“众妙之门”。这样用“玄”字也是老子,虽属形上却易理解。故有声明:“吾言甚易知”。玄字初文与幺同,原义仅为胎幼。请看下边这个小图,这是两个“玄”的初文叠罗汉。这二字的古文竖写很形象地描绘了世界的时间流变。后世“幺”义分化,为了区别,另造“玄”字。近指代词“兹”是二玄并立,有“现在”义。“滋、孳”皆有繁生义。“变”字汉隶为,字存周公礼殿记,是“言玄又玄”合成。【玄/牝之门,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目录】
-
前言i
章先秦哲学的001
一、引论001
二、老庄荀易正解003
三、《庄子》和《墨经》论“有无”008
四、易道方011
第二章道器论017
一、形而上和形而下017
二、物质的表现形式是信息019
三、道历史—名信息022
四、精神是信息028
五、《管子·水地》031
第三章变异论037
一、“易有三义”说037
二、《淮南子》曲解“有无”040
三、《墨经》论时空044
四、分合相立049
五、“抱一”——易道整体论052
六、分析与综合056
七、道与理057
八、哲学的存在是什么?059
第四章机发论060
一、机发思想源060
二、《阴符经》067
三、机发引向进化072
四、知行观和论075
五、教育和科学的哲学思077
第五章正名论082
一、名的概念082
二、先秦名理学084
三、辩证法属于名理092
第六章从名理综观数学096
一、数学的正名096
二、什么事物有数和量099
三、古象数分析102
第七章评议现代物理学106
一、物理学是什么?106
二、现代宇宙学的困惑110
三、量子物理学的使命112
四、物理学基础概念的局限113
第八章儒学论之政治伦理121
一、孔子——仁教论的奠基人121
二、孟子——民贵论的奠基人131
三、荀子——易道和家国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41
四、《礼记》及《大学》《中庸》《孝经》152
五、立名——人生观的信息意识167
第九章儒学论之美学观念170
一、美学观念及乐论170
二、诗艺综论179结语192
附录会发展史的家国主义时代196
一、秦废封建——社会体制变革196
二、修齐治——政治理念200
三、教育科举——官僚养成203
四、信仰——负20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