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

109.99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万禄 著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4-10-30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万禄 著
  •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7320206
  • 定价 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00页
  • 字数 600千字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开始,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奋斗了一生。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而为古老的中国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卓越历史功勋,必将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的事业,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较为系统地叙述了毛泽东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五年期间最基本的革命实践、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最基本的革命经验,并着重总结了毛泽东最基本的革命经验,即毛泽东最善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是说,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毛泽东所走过的这一段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从而为青少年学习毛泽东的革命实践、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提供一本普及性的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张万禄,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曾兼任陕西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35年7月生于山西省稷山县西渠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7年秋至1962年夏,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读书。1962年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在南京军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等军事院校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22年。1984年转业至西北政法学院,继续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主要著作有:(一)1986年出版《毛泽东成长的道路》(合著),于198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院校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出版社系统“首届优秀读物”二等奖,1989年秋被国家教委规定为全国青少年优秀读物;(二)1991年出版《毛泽东革命的道路(1921——1935)》,于1994年获“陕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三)1994年出版《毛泽东革命的道路(1945——1949)》;(四)2000年9月出版《毛泽东的道路(1893——1921)》。
【目录】
引言
第一编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二、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光辉代表
(一)出席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创办最初的党校——湖南自修大学
三、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
(一)自觉而坚定地走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
(二)“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三)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
(四)“我就是工人代表”——长沙泥木业工人大罢工
(五)成立湖南省工团联合会
(六)同赵恒惕政府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七)“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
四、坚持和推进革命统一战线
(一)出席中国共产党“三大”和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
(二)出席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的日子里
(四)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和主编《政治周报》
(五)在国民党“二大”前后
五、“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一)陈独秀在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上的错误理论——“二次革命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雏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三)阶级分析的典范
(四)同陈独秀“分道扬镳”
六、“现在注重研究中国农民问题”
(一)韶山风云——半年农民运动
(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三)《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的填词(节录)
(四)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五)“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七、领导全国的农民运动
(一)就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二)参加中共中央十二月特别会议
(三)实地考察湖南的农民运动
(四)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纲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五)真理的声音锁不住
(六)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七)主持中华全国农民协会的工作
八、“心潮逐浪高”——在中国共产党“五大”前后
第二编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一、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一)“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出席八七会议
(二)“霹雳一声暴动”——赴湖南传达和贯彻八七会议的决议
二、向井冈山进军
(一)文家市会师
(二)三湾改编
(三)古城决策
(四)红旗插上井冈山
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二)缔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人民革命军队
(三)改造袁文才、王佐的农民军
(四)“武装群众”
(五)“‘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重建湘赣边界的地方党组织
(六)建立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红色政权
(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四、“三月失败”
五、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朱、毛井冈山会师
(二)粉碎敌人的连续“进剿”
(三)成立湘赣边界特委和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
(四)总结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五)深入土地革命
(六)塘边的爱情
(七)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六、“八月失败”的前前后后
(一)给湖南省委的报告
(二)湘南失败
(三)湘赣边界失败
(四)迎回第二十八团
(五)黄洋界上炮声隆
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
(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三)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
(四)建立巩固的军事根据地
八、柏路会议
第三编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
一、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一)进军赣南
(二)挺进闽西
(三)确立“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
(四)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五)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二、围绕建军路线的一场激烈争论——古田会议的前前后后
(一)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二)分歧的由来和发展
(三)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四)“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来!”
(五)“八月指示信”和“九月来信”
(六)重返红四军复职
(七)筹备和召开古田会议——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八)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古田会议决议
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实现“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
(一)召开陂头会议
(二)《前委通告(第三号)》及其实施
五、调查研究,“要拼着精力”——寻乌调查
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
七、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
八、抵制李立三路线
(一)“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二)来自党中央的严厉批评
(三)从汀州会议到南昌撤围
(四)永和会师和第二次攻打长沙
(五)不打南昌打吉安
(六)罗坊会议前后的争论——确定“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七)抵制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模范
九、领导和指挥三次反“围剿”战争
(一)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二)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三)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军事路线
(一)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制定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基本根据
(二)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相结合,正规红军和赤卫队、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的群众和非武装的群众相结合
(三)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
十一、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十二、指导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建设
第四编开创家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下)
一、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直接交锋
(一)六届四中全会与王明路线
(二)在赣南会议上的斗争
(三)关于攻打赣州和红军行动方针问题的争论
(四)直下漳州
(五)在宁都会议上的斗争
(六)创立中央红色医院
(七)所谓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
二、以主要精力做政府工作
(一)领导经济建设
(二)领导政权建设
(三)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四)领导查田运动
三、时刻关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一)战前的敌我态势
(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四)“风景这边独好”
(五)在长征前夕
(六)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四、伟大的历史转折点——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
(一)扭转战略方向
(二)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
(三)生死攸关的争论
(四)历史的总结和归宿
五、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四渡赤水之战
(二)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
(三)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四)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五)“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六、奠基西北
(一)“奠基礼”——部署和指挥直罗镇战役
(二)纠正陕北肃反扩大化的错误
七、总结革命经验
(一)关于《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二)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三)关于《实践论》和《矛盾论》
卷末寄语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