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武昌首义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辛亥武昌首义史

45.34 8.4折 54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觉非、冯天瑜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4-10-30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贺觉非、冯天瑜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7049925
  • 定价 5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4页
  • 字数 451千字
  • 丛书 名家学术
【内容简介】
辛亥武昌首义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作为民国的开国故事,从发生之始即有记述文字出现,以后又续有史编。武昌起义不久,苏生撰《中国革命史》面世。本书公元纪年皆用拉伯字,阴历皆用汉字数码,以示区别。
本书考察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的社会历史背景,着重追溯湖北革命团体的衍生及联合情况,革命党人长期的宣传、组织工作,细密辨析武昌首义的过程,对若干关键问题、历史细节重新追究,力图纠正一些习惯性错误。考察全国各地响应首义的情形,以及首义后革命逐渐在湖北地区丧失胜利果实的过程。探讨辛亥武昌首义提供的丰富而深切的历史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生成》、《“封建”考论》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湖北社会状况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深入湖北
一、开商埠,设领事,向华中腹地打人楔子
二、圈占租界
三、设立银行,控制金融
四、兴办工厂,输出生产资本
五、辟航道、筑铁路,控制交通
第二节后期洋务建设的中心地区
一、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兴办及夭折
二、近代文教设施创立、留学生派遣与新知识分子群体出现
三、湖北新军的组训及其特点
第三节湖北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特点
一、湖北民族资本的形成
二、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状况
三、艰难困顿的湖北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第二章湖北革命组织的建立、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武昌花园山聚会
一、武昌花园山聚会缘起
二、武昌花园山聚会的革命活动
第二节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
一、继花园山聚会而起的科学补习所
二、日知会的演变及其活动
三、日知会“丙午之狱”
第三节同盟会湖北分会
第四节其他革命小团体
一、群学杜
二、黄冈军学界讲习社
三、鸩译书社
四、天锡会
五、铁血军
六、安郡公益社
七、神州学社
八、蕲春学社
九、集贤学社
十、辅仁会
十一、忠汉团
十二、自治团
十三、将校研究团
十四、种族研究会
十五、军队同盟
十六、湖北军队同盟会
十七、群治学社
十八、振武学社
十九、兰友社
二十、益智社
二十一、竞存社
二十二、义谱社
二十三、德育会
二十四、武德自治社一
二十五、振团尊心会
二十六、黄汉光复党
二十七、数学研究会
二十八、群英会
二十九、柳营诗社
三十、共和会
第五节共进会
一、组织缘起
二、湖北共进会的活动
三、会员分布
第六节文学社
一、文学社的成立
二、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
[附录]文学社各单位代表名录
第七节湖北各革命团体的特点
一、组织愈趋健全
二、党人埋头苦干
三、以运动新军为重点
四、高张“救亡图存”旗帜
第三章暴风雨前
第一节清朝立宪流产及湖北立宪派的活动
一、清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出现
二、湖北立宪派从“哀请立宪”转为决心“推倒皇族内阁”
第二节湖北人民保卫铁路权益的斗争
一、1909~1910年间湖北铁路风潮的勃兴
二、1911年湖北铁路风潮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湖北城乡民众的自发性暴动
一、农村的凋敝和饥民起事
二、会党在湖北的活动及温朝钟领导的会党起义
三、各州县的反洋教斗争
四、武汉的市民运动及报刊的激进倾向·吴一狗事件和《大江报》社评事件
五、湖北当局严防革命的军事部署·新军的愤懑
第四章武昌起义
第一节湖北革命组织的联合和起义计划的制订
一、中部同盟会的组建及长江中下游武装起义的发动
二、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趋势
三、起义经费的筹措
四、联合会议的召开及起义计划的制订
五、南湖炮队失事与起义指挥机关的分散设置
第二节机关败露,彭、刘、杨殉难
一、1911年10月9日宝善里失事
二、小朝街军事指挥部的紧急决策
三、小朝街机关破坏,彭、刘、杨慷慨就义
第三节工程营、辎重队发难,革命军楚望台会师
一、19¨年10月10日夜城内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
二、1911年10月10日夜城外辎重队首先纵火,第二十一混成协直属各营队举义
三、右旗第二十九标响应
四、右旗第三十标响应
五、炮队第八标人城参战
六、陆军测绘学堂响应
七、左旗第三十一标留守部队响应
八、左旗第四十一标冲破黎元洪阻挠,奔赴楚望台
九、南湖第三十二标起义入城
十、南湖马队第八标入城担任“传骑队”
十一、陆军第三中学及其他军事学堂举义
第四节攻克督署,占领武昌
一、武昌城清方布防大概
二、革命军攻克督署的战斗
第五节汉阳、汉口光复
一、汉阳驻军起义
二、汉口驻军起义及汉口军政分府成立
三、信阳驻军起义
第六节武昌起义期间的清方动向
一、清湖北军政要员相继出逃一“
二、清廷对湖北“失职”要员的处置及应变措施
第五章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及建制
第一节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
一、谘议局联席会议和都督人选的确定
二、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早有预案
三、谋略处组成和建元改制、黎元洪剪辫
四、武昌商绅会议与军政府祭天大典
第二节军政府组织及直属机构
一、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在人事安排上的争夺
二、总监察处
三、集贤馆
四、中华民国公报馆
第三节军事行政和鄂军的组建
一、军务部的组织和人事
二、湖北民军(简称鄂军)的规章制度
三、军队扩编
四、汉阳兵工厂的管理
五、陆军测量局的设立
第四节内务部及内政革新
一、内务部沿革
二、变更地方行政体制
三、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时规定》
四、安抚各属
五、筹设警察
六、革除旧俗
第五节理财部及财政措施
一、理财部组织大要
二、废除恶税
三、接收存款
四、募集公债
五、救急办法
第六节外交部
一、外交部沿革
二、湖北军政府期间的外交活动
第七节司法部
第八节交通部
第九节实业部
第十节教育部
第十一节鄂州约法
一、鄂州约法的制订
二、湖北临时议会成立
第六章阳夏战争
第一节汉口争夺战
一、民军初战告捷
二、张景良渎职,汉口战局转危
三、黄兴抵汉督师
四、清军纵火,民军苦战败退
五、宋锡全率部擅离汉阳,詹大悲东下求援
六、汉口商民的义勇行为
第二节汉阳保卫战
一、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
二、湖南援军抵达汉阳
三、民军反攻汉口,功败垂成
四、清军开始进攻汉阳,民军从武昌偷袭汉口失败
五、汉阳战场的往复拼杀
六、湘军王、甘两部擅自撤离前线
七、汉阳失陷前的死战
第三节协助民军参战的各种志愿战斗组织
一、鄂军敢死队
二、学生军
三、童子军
四、上海援鄂志愿决死团
五、广东决死队
六、独立将校决死团
七、特别义勇军
八、陆军特别同学后盾军
九、游击队
十、社会党敢死队
十一、南洋敢死队
十二、江南敢死队
十三、中央敢死队
十四、中国学生决死队
十五、横滨敢死团
十六、战时运输队
十七、湖北女子北伐队
十八、学士军
十九、和尚军
二十、奋勇军(一)
二十一、奋勇军(二)
二十二、河南奋勇军
第四节海军反正
一、黎元洪致书萨镇冰
二、海军酝酿反正和正式易帜
三、阳夏战争末期海军的行动
第五节阳夏战争的后果
一、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
第六节阳夏战争民军失利的原因
一、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
二、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
三、士兵新募,军纪涣散,而又无暇整顿
四、军事布置失误甚多
第七章十府一州光复及四川资州鄂军起义
第一节汉川、京山起义
一、梁氏兄弟领导的汉川起义
二、刘英领导的京山起义
第二节黄州光复
第三节宜昌光复
一、党人在宜昌的活动
二、宜昌军政府支部成立
第四节施南光复
一、日知分会、天锡会等革命团体在施南的活动
二、施南驻军起义及领导权的争夺
第五节攻取荆州、沙市
一、武昌起义前后的荆州形势
二、宜昌分司令部攻取荆州的决策
三、民军胜利进入沙市
四、民军由草市围攻荆州,荆州将军请降
五、民军之间的权利之争
第六节郧阳光复
第七节安陆光复
第八节襄阳光复
一、清兵备道妄图顽抗
二、光化军的由来和进取襄阳
三、襄阳军政分府和司令部成立
第九节招讨安襄郧荆
一、季雨霖出任安襄郧荆招讨使
二、梁钟汉、刘英、李亚东三部的编并
三、沙洋分兵和安陆戡乱
四、安抚襄阳和整编军队
五、联络各方,出师北伐
六、北伐中途班师,招讨工作结束
第十节鄂军资州起义
一、鄂军人川后的复杂局势
二、鄂军杀端方,资州举义
三、重庆、万县军民欢迎鄂军
第八章各省响应
第一节“易帜独立”成功的地区
一、湖南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
二、陕西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响应
三、九江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三日(1911年10月24日)响应
四、南昌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十日(1911年10月31日)响应
五、山西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八日(1911年10月29日)响应
六、云南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初九日(1911年10月30日)响应
七、贵州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
八、上海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
九、苏州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响应
十、镇江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
十一、南京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2日)攻克
十二、浙江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响应
十三、广西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响应
十四、安徽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响应
十五、福建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
十六、广东宣统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响应
十七、重庆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响应
十八、成都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初七日(1911年11月27日)响应
第二节响应未果的地区
一、石家庄
二、滦州
三、山东
四、河南
五、甘肃
六、绥远
七、东北三省
八、新疆
第九章停战议和
第一节阳夏战争期间的和谈尝试
一、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
二、南北间的最初接触
三、汉阳失陷后湖北军政府的混乱局面及黄兴东下
第二节从停战到议和
一、帝国主义列强的“助北压南”方针
二、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
三、由汉口议和改为上海议和
第三节半途而废的北伐
一、湖北军政府吁请援军及各省增援湖北
二、湖北军政府派系之争的加剧
三、北伐军组成及北伐夭折
第十章辛亥革命在“首义之区”的失败
第一节武昌集团的形成及危害
一、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
二、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其被搁置
三、黎元洪从大元帅到副总统
四、以“拥黎反孙”为宗旨的民社成立,武昌集团与南京临时政府对立日益明显
五、定都之争
六、孙中山武汉之行
七、黎元洪统治期间的湖北社会
第二节湖北党人挽救革命的斗争及其失败
一、群英会“二次革命”
二、祝制六倒黎未遂,张振武北京遇害
三、南湖马队“倒黎”失败
四、袁黎的进一步勾结和“改进团”的“反袁倒黎”
五、“霸王请客”和“二段督鄂”
尾声
辛亥武昌首义史大事略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