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
¥
39.88
九品
仅1件
作者刘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平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02-11
-
版次
1
-
ISBN
9787100034524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3页
- 【内容简介】
-
农民为什么造反?如何造反?文化与叛乱之间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在清代秘密社会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以清代秘密社会为对象、从文化角度研究农民叛乱,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书第一章从概念、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等方面勾勒了该项研究的框架。第二章
以巫术、宗教(尤其是宗教异端)为重点,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对清代秘密社会及其叛乱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具体探讨了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秘密教门为何能长期生存于传统社会并经常性发动叛乱的原因。第五章具体探讨了清代秘密会党的文化内涵,认为会党中“义”的观念有多方面的作用,巫术、宗教因素也是会党的连结纽带,社会习俗如歃血盟誓、械斗之风对会党及其叛乱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和第三章具体探讨了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秘密教门的经卷、教义和“反清复明”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对巫术、符咒、禁忌、气功等文化现象在教门及其叛乱中的表现进行了详尽论述和客观评价,从而说明秘密教门为何能长期生存于传统社会并经常性发动叛乱的原因。
第四章具体讨论了清代秘密会党的文化内涵,认为会党中的“义”的观念有多方面的作用,巫术、宗教因素也是会党的连结纽带,社会习俗如歃血盟誓、械斗之风对会党及其叛乱具有深刻的影响。
文化传统的两个显著特点便是人民性、延续性、许多现世的思想信仰、文化符号、社会风俗在民众中的传播、延续相当普遍。清代秘密社会及其发动的叛乱,广泛地借用了现世的文化结构功能。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人们了解、预防当代出现的新的“社会反抗”问题。
- 【作者简介】
-
刘平,199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发表有关秘密社会、土匪、邪教、工人、农民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著有《民国时期的土匪》(合著)、《张之洞传》等书;译有美国圣母大学穆黛安教授的《
- 【目录】
-
内容提要
Abstract
“造反有理”辩正(代序)
前言·鸣谢
导论 观察与思考
一、写作缘起
二、概念辨析
三、研究目标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
——中国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宗教、巫术、民俗等文化现象与历代农民起义的关系
第二节 巫术的源流与演变
一 巫术的源流
二 巫术的原理与种类
三 巫术与巫医
第三节 宗教的世俗化及宗教异端问题
一 道教的世俗化与道教异端
二 佛教的世俗化与白莲教的出现
三 儒家学说中的宗教因素及其对民众、对清代秘密社会的影响
四 “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与清代秘密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一)
——对教门宝卷、叛乱思想的分析
第一节 宝卷与秘密教门的关系
一 宝卷出现的时间
二 宝卷的演变及其人民性、文学性
三 宝卷的种类及其性质
四 《破邪详辩》辩正
第二节 叛乱根由——秘密教门的思想信仰简析
一 秘密教门的“劫变”观与“八字”真言
二 秘密教门的“反清复明”思想
第三章 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二)
——巫术、符咒、禁忌、气功等现象在教门中的反映
第一节 教门中的巫术、魔术、法术
一 利用巫医之术引人入教
二 “出神”、“入神”——代天言事
三 教门仪式中的巫术倾向
四 教门中的魔幻之术
五 巫术、魔术在秘密教门叛乱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门中的符咒、谶谣、乩语
第三节 教门中的禁忌,戒律、隐语暗号
第四节 教门中的气功、按摩、武术
第四章 清代秘密会党的文化内涵
结语 历史与现实之间
文献参考书目
附图资料来源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