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的观念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播的观念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15 3.8折 39.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卫星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1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卫星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4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41421
  • 定价 3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9页
  • 字数 32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法国著名左翼学者德布雷说过:“一个社会共同体最能接受的真理,就是那些能够向这个社会共同体提供组织担保的真理。每个历史集团都在摸索着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的信息栅栏,以保证最佳状态的组织性和永久性,并为它的身份提供担保。”一种传播形式的意义,是由采用这种形式的主体来界定的。在阐释过程中,主体指定的参照纱允许意义的产生被纳入社会结构的象征属性之中,作为指称的表象来建立一种传播状态。这意味着,一个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和价值的社会化,就是集体叙事的社会化和合法化。换言之,传播学所要研究的,就是社会建构的叙事。
【作者简介】
  陈卫星,四川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甘肃插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公派赴法国留学,获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后回国教学。学术研究范围有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文化研究。代表性作品有学术自选集《以传播的名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译著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
【目录】
导论
上篇 知识的逻辑
第一章 社会机器化的畅想
1.人有人的用处
2.事物的状态是信息的尺度
3.传播如何控制社会
4.信息是如何度量的
5.信息在传播中生成
6.系统是信息的身份
7.系统是一种关系结构
8.悖论后面的传播系统
第二章 事实是经验的囚徒
1.媒介化是大众化的同谋
2.传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
3.社会心态的传播透视
4.说服程序的设计规范
5.传播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6.说什么意味着不说什么
7.如何设置传播程序
8.主观导向的客观求证
9.社会表象的经验描述
第三章 被结构的符号神话
1.传播是社会的交换
2.现代传播从语言开始
3.能指与所指的循环
4.符号的表意建构
5.平凡化的世俗神话
6.意义是符号的阐释
7.塑造主体的意识形态
8.传播是权力的眼睛
9.结构的封闭和开放
中篇 话语的界面
第四章 媒介领域的地形图
1.传播关系与媒介逻辑
2.传播符号的修辞策略
3.新闻事件的传播态势
4.新闻报道的真实效果
5.新闻采编的流程分析
6.新闻信息的场面调度
第五章 技术与社会的变奏
1.机器世界的思维
2.数字化存在的指南
3.网络传播的爆炸
4.人文生态的计算
5.技术铭文的社会读解
第六章 社会想像的催化剂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媒介话语的自恋情结
3.想像的无意识力量
4.意识社会化的见证
下篇 社会的反思
第七章 传播系统的自反性
1.理性建构与符号悖论
2.传播系统的结构属性
3.公共舆论的制度空间
4.信息构成与象征秩序
5.社会现代性的传播观
6.意识形态的社会博弈
第八章 现代化的传播思路
1.唯物主义的传播史观
2.传播理性与社会制度
3.社会传播的阐释意向
4.社会主体的结构分化
5.社会转型的传播伦理
6.新经济制度的传播观
7.市场竞争的传播定位
8.传播空间与公共空间
9.传播动力的社会分配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