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学校史研究(2016)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大学校史研究(2016)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72 5.3折 136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家俊、张克非、韩宝志、胡端 编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7

旧书香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家俊、张克非、韩宝志、胡端 编
  •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1
  • 版次 1
  • ISBN 9787561862902
  • 定价 1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46页
【内容简介】
  在天津大学鼎力支持下,2016年10月20-21日,由天津大学档案馆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成功举行。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73所高校的180多位校史研究者出席会议,提交参会论文62篇,共计70万余字。与会高校及代表数量之多、会议规模之大、论文质量之高,都为以往历届校史年会之冠,充分显示,校史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各高校同人对校史研究分会工作的认可与支持。

  与会者及参会论文围绕“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考察”“‘互联网+’时代的校史工作与研究”两个主题,深入探讨了近现代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治校方略,以及对建设世界大学、学科的历史启示;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校史研究与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所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张力新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学会秘书长左玉河作《口述历史与大学校史研究》主旨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作《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的互动》主旨报告。年会还受到相关学术期刊、报纸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教育史研究》和《博览全书》的主编亲临会议,凤凰网、今晚网、渤海早报等媒体对学术年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会后,校史研究分会秘书处、学术委员会与天津大学档案馆联袂,将精心遴选的60篇参会论文编成《中国大学校史研究(2016)》一书,交由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该论文集即将付梓之际,我受分会委托对之作简要介绍。

  按照参会论文的研究主题,该论文集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考察”“中国现代大学学科的历史变迁”“校史编研与史料述评”“‘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史文化传播”和“校史人物与历史记忆研究”。前两个部分围绕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分别总结了以往中国大学发展、学科培育方面的宝贵经验。第四部分密切关注和研究“互联网+”给校史研究带来的各种变化和契机。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则是分别围绕校史研究中的基础工作“编研与史料”和重要方面“校史人物”进行研究。这些都反映了校史研究面临的新任务、新变化及其自身主要工作的不断深入。
【目录】
第一篇 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考察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生成及发展

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从东方MIT到世界一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百年脉络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董事会的组建及其动因分析――以大夏大学创建为中心的考察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大学认同的建构

部省共建共管与一流大学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东大管理改革述论

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反思

创“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治理路径探析

民国时期交通大学“国文大会”制度研究

复旦大学1950年师资力量与师生对比研究

第二篇 中国现代大学学科的历史变迁

名、实之间的调适:从南洋公学师范院再探清末师范教育“以日为师”问题

试析民国初期国立东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基于学科规训的视角

谈谈20世纪30年代的“法学院之王”

抗战前清华大学工程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放办学实践――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国立西北农学院为例

东北大学工学院述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建述略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样本的研究

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全面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

第三篇 校史编研与史料述评

第四篇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史文化传播

第五篇 校史人物与历史记忆研究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