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165.61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高地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4

旧书香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谢高地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298379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4页
  • 字数 500千字
【内容简介】
生态资源自然地存在着,通过其结构、功能和循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支撑性的物质和服务。本书认为,人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本质上是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人是生态服务的一个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态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增加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迁徙去接近生态承载力或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搬运能力支撑大规模的人口集聚。本书主要回答的问题是:生态资源的规模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生态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哪些生态服务,人是怎样消耗这些生态服务的,人类对生态服务的消耗是否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作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人员参阅。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由谢高地等著。
【目录】
前言
第1章导论: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1.1承载力概念的发展
1.2承载力的类型与内涵
1.2.1依自然资源本质的分类
1.2.2依资源利用程度的分类
1.3承载力的主要特性
1.4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
1.4.1概念模型法
1.4.2供需分析法
1.4.3指标体系法
1.4.4系统动力学法
1.4.5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1.4.6生态足迹法
1.4.7能值分析法
1.5承载力应用的注意问题
1.5.1标准和目标的确定
1.5.2技术进步因素
1.5.3人口及资源的空间流动
1.5.4承载人口的物质基础
1.5.5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第2章生态资源:规模和结构
2.1农田资源
2.1.1全球农田
2.1.2中国农田
2.2草地资源
2.2.1全球草地
2.2.2中国草地
2.3森林资源
2.3.1全球森林
2.3.2中国森林
2.4水体资源
2.4.1全球水体
2.4.2中国水体
2.5湿地资源
2.5.1全球湿地
2.5.2中国湿地
2.6生物资源
2.6.1全球生物资源
2.6.2中国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第3章生态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
3.1生态服务的种类
3.2供给服务功能
3.2.1全球情形
3.2.2中国趋势
3.3调节服务功能
3.3.1全球情形
3.3.2中国趋势
3.4文化服务功能
3.5支持服务功能
3.5.1净初生产
3.5.2养分循环
3.5.3生物多样性
3.6案例研究:北京森林生态服务
3.6.1研究方法及特点
3.6.2研究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生态承载力分析模型
4.1生态承载力供需核算
4.1.1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与性能
4.1.2人类需求端核算:生态足迹
4.1.3自然供给端核算:生态承载力
4.1.4模型拓展应用:度量生态服务
4.1.5小尺度空间的生态供需分析
4.2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
4.2.1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模型
4.2.2生态承载力供需强度诊断
4.2.3生态消费与供给的公平性
4.2.4膳食消费选择的生态合理性
4.2.5生态服务供需的区域差异性
4.2.6生态服务供需的重心分析
4.3生态承载力空间流动分析模型
4.4生态足迹模型核心概念的说明
参考文献
第5章生态服务消费
5.1全球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2中国国家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3中国省际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3.1基于生态足迹性质与组分构成的分析
5.3.2基于空间面积的生态足迹强度变化
5.4中国县际尺度的生态足迹变化
5.4.1县域生态占用的区域公平性
5.4.2县域生态占用的空间分布
5.5生态服务消费增加的原因
5.5.1人口的规模
5.5.2富裕的程度
5.5.3效率与速率
5.5.4节约的贡献
5.6生态服务消费的模式
5.6.1模式分类
5.6.2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生态服务供给
6.1全球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2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3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3.1规模变化
6.3.2强度变化
6.4中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4.1规模及其空间分布
6.4.2空间分布的公平性
6.5中国生态服务的理想人口承载能力
6.5.1不考虑耗竭性资源投入情形
6.5.2考虑耗竭性资源投入的人口承载能力
6.6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可能风险
参考文献
第7章中国生态服务供需平衡
7.1全球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2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3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3.1基于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3.2基于碳排放零吸收的分析
7.4中国县域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分析
7.4.1基于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4.2基于膳食承载力平衡的分析
7.4.3膳食消费的生态合理性分析
7.5中国生态债务的本质与降低策略
参考文献
第8章中国生态服务供需趋势
8.1生态承载力预测
8.2生态足迹预测
8.3生态服务供需平衡预测
8.4省际人口承载力预测
参考文献
第9章耗竭性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9.1耗竭性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9.2耗竭性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序列
9.2.1生态承载力的体系与类型
9.2.2存量性与动用性生态承载力
9.2.3负向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9.3化石能源的生态承载力核算模型
9.3.1模型假设
9.3.2基础参数:比能源足迹
9.3.3基础参数:比承载力
9.3.4单位能源消费的理论生态平衡
9.3.5核算模型
9.4中国化石能源的生态承载力
9.4.1存量性生态承载力
9.4.2动用性生态承载力
9.5新视角下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
9.5.1新视角下的生态承载力供需分析模型
9.5.2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变化
9.5.3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承载力平衡变化
9.5.4零化石能源利用情景下中国的生态平衡
9.6模型说明与应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0章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
10.1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10.1.1气候变化
10.1.2气候变暖的原因
10.2碳排放与碳足迹
10.3中国碳足迹时空格局
10.3.1碳足迹核算方法
10.3.2碳足迹时空变化
10.4碳排放空间与减排对策
10.4.1碳排放空间
10.4.2碳减排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11章承载力流动与贸易
11.1生态承载力消费的全球流动
11.2中国生态承载力的国际流动
11.2.1基于生物质依赖产品的分析
11.2.2基于产品包含能角度的分析
11.3中国产业部门的碳足迹流动
11.3.1基于投入产出的碳足迹流分析技术
11.3.2国家产业部门碳足迹流动的综合情况
11.3.3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4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5碳足迹流较不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6基于碳足迹流分析的碳足迹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第12章水足迹与水资源承载力
12.1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的概念
12.1.1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12.1.2水足迹的概念与类型
12.2水足迹计算方法与评价指标
12.2.1基于面积表达的水足迹核算
12.2.2基于体积表达的水足迹核算
12.2.3水足迹评价指标
12.3国内外水足迹规模分析
12.3.1全球水足迹
12.3.2中国水足迹分析
12.4多视角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2.4.1水资源承载能力
12.4.2水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第13章环境承污压力和环境容量
13.1中国环境压力变化
13.1.1环境压力与环境压强
13.1.2国家尺度环境压力变化
13.1.3省际尺度环境压强变化
13.1.4环境压力的空间规律
13.2环境纳污容量分析
13.2.1大气环境容量
13.2.2水环境容量
13.3环境容量供需平衡变化
13.3.1SO2环境容量超载现状
13.3.2COD环境容量超载现状
13.4环境容量供需平衡趋势模拟
13.4.1预测情景设计
13.4.2SO2环境容量平衡模拟
13.4.3COD环境容量平衡模拟
参考文献
第14章生态服务消费者的流动与分布
14.1全球人类种群对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的适应
14.1.1人口规模变化
14.1.2人口向宜居地区聚集
14.2生态承载力和中国人口的演化
14.2.1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14.2.21949年以来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14.3城市化与生态承载力
14.3.1城镇化过程和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格局
14.3.2城市的生态服务短缺
14.3.3农村作为生态服务提供区的社会经济贫困
14.4结语: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