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第二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
30
7.5折
¥
3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美)希诺考尔,布郎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08-05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2页
字数400千字
定价39.8元
货号128
上书时间2020-07-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史(第2版)》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中国文明史》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中国文明史(第2版)》也论述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目录
《中国文明史》
前言
致谢
部分: 中国古典文明
章: 上古时代的“中国”
1. 新石器时代
2. 中国文字的的起源
3. 青铜时代的出现
4. 商朝
5. 西周王朝
6. 《诗经》
第二章: 动荡的时代和古典思想
1. 春秋时期
2. 战国时期
3. 百家争鸣
4. 孔子
5. 墨子
6. 孟子
7. 荀子
8. 老子与庄子
9. 韩非子
第三章: 帝国时代早期
Ⅰ. 秦朝
1. 资料来源和历史形象问题
2. 重新评价
Ⅱ. 汉朝
1. 汉朝前期
2. 汉朝统治的状况
3. 匈奴和其他周边民族
4. 知识展
5. 诗歌
6. 性别
7. 两汉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
8. 汉王朝的衰落
第二部分: 佛教时代的中国
第四章: 分裂时期的中国
1. 佛教的基本理论
2. 天下大乱
3. 南北割据
4. 北魏政权(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5. 北方的佛教
6. 道教
7. 南方
8. 诗歌
9. 书法
10. 绘画
11. 南方的佛教
12. 重新统一前夕的中国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性文明:(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2. 唐朝:创建和巩固
3. 高宗与武后
4. 盛唐
5. 都长安的城市生活
6. 佛教的盛行
制度上
审美观点上
知识上
净土宗与禅宗
中元节
7. 道教
8.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公元763年)
9. 李白与杜甫
10. 晚唐
11. 晚唐的诗歌与文化
12. 天朝的崩溃
第三部分: 帝国时代晚期/现代早期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中国(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1. 宋朝的建立
2. 新兴的精英集团
3. 科举考试制度
4. 北宋
5. 与政治
6. 王安石
7. 经济状况
8. 宗教状况
9. 儒学复兴
10. 诗歌与绘画
11.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12. 南宋的城市和商业
13. 文学与视觉艺术
14. “新儒学”
15. 价值与性别
16. 结语
第七章: 蒙古帝国和元朝
1. 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
2.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早期岁月(公元1211年—公元1260年)
3. 忽烈与元朝早期
4. 元朝的继续发展时期
5. 经济
6. 社会
7. 宗教
8. 文化与智识生活
9. 杂剧
10. 绘画
11. 农民和元朝的瓦解
第八章: 明朝
1. 明朝早期(公元1368年—公元1424年)
2. 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
3. 明朝中前期(公元1425年—公元1505年)
4. 明朝中后期(公元1506年—公元1590年)
5. 经济与社会
6. 教育与文学
7. 小说
8. 戏剧
9. 绘画
10. 明代思想:
11. 宗教
12. 以后的明代思想
13. 董其昌和明代后期的绘画
14. 晚明(公元1590年—公元1644年)
第九章: 东亚和现代欧洲:初次邂逅
1. 葡萄牙人在东亚的活动
2. 日本的耶稣会士
3. 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
4. 日本的“闭关锁国”
5. 中国的耶稣会
6. 礼仪之争
7. 基督教在中国的衰落
8. 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广东贸易体制
第十章: 清朝
1. 清朝的创建
2. 清朝前期的思想家和画家
3. 康熙王朝
4. 雍正
5. 乾隆
6. 18世纪的统治
7. 18世纪的知识文化
8. 小说
9. 经济繁荣
10. 社会变迁
11. 生态环境
12. 天朝的衰落
……
编辑
《中国文明史(第2版)》养生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只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中国文明史(第2版)》也论述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
——米夫林出版公司编辑
我发现这是一本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史的教程,她图文并茂,思想通达,脉络清晰,我将这《中国文明史(第2版)》给我的学生后,受到他们的广为好评。
——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作为一位亚洲史的教授,我发现这本教程作为无数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学习工具是无价的。她利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方法完整呈现了中国从古代直至当今的变迁过程,每一部分简明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历史趋势。
——R?巴南(北卡罗莱那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本我在上亚洲史课时的选读本。
——G·莱昂拉多(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学教授)
我认为《中国文明史(第2版)》对于中国和日本文明研究均有帮助,她应该被许多老师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R·索托(夏威夷大学教授)
媒体评论
第二章 动荡的时代和古典思想: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550年间,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出现了诸多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在传统的学者看来,已经不复西周初年的辉煌鼎盛了。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延续了这一时期绝大多数说客士人的看法。这些杰出人物经历了这一激荡变化的岁月,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出现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岁月里,实在是三生有幸——这些变化,产生了一个更加有力、更为广泛也更加繁荣的文明。他们对未来会怎样茫然无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困惑而烦恼的年代。这一时期,过去的信仰和设想都遭到了质疑,许多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情况推动了士人们对方方面面的知行探索。这其中,有些新学说后来被摈弃了,而另外一些则成为以后千百年来中国思想的指南。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被称为“东周时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都城,位于东方的成周城。东周又一步分为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一公元前453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一公元前221年)。“春秋”得名于《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编年体史书,起止年限是从西周国都的陷落到战国纷争的开始)。而战国则得名于这一时期各国间长期的混战不休。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威望和权力继续衰落。不仅无力自保,还逐渐受到强大“诸侯”国们的摆布(或受其保护)。西周的末(公元前781-前771),就是被诸侯国(申国和异族犬戎)的联合力量所驱逐和死的。继任的周平王,也是在两大诸侯国(晋国和齐国的救援下,才得以幸免于难,并将国都从西方的渭河流域迁到成周。这两个事件,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潮流趋向:周王室的衰落和强大诸侯国的崛起。这一时期,为强大的诸侯国包括山东的齐国、陕西的晋国;还包括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和秦国(位于陕西地区)。这其中,秦楚两国国力虽强,但在文化上却与中原迥异。
到公元前667年,周王室衰落后的权力真空,被一种诸侯国间新的政治制度所填补——这种制度称为“霸”。霸主们都是为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不仅是周王室的监护人和管理者,也是诸多弱小国家联盟的。霸主们有时会召集联盟中的各,并要求人人歃血为盟,宣誓相互间开诚相待。理论上,同盟关系是由神灵见证作为保证的,但实际上,这种保证并不可靠。后来的历史记载显示,
摘要
第二章 动荡的时代和古典思想: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550年间,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出现了诸多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在传统的学者看来,已经不复西周初年的辉煌鼎盛了。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延续了这一时期绝大多数说客士人的看法。这些杰出人物经历了这一激荡变化的岁月,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出现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岁月里,实在是三生有幸——这些变化,产生了一个更加有力、更为广泛也更加繁荣的文明。他们对未来会怎样茫然无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困惑而烦恼的年代。这一时期,过去的信仰和设想都遭到了质疑,许多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情况推动了士人们对方方面面的知行探索。这其中,有些新学说后来被摈弃了,而另外一些则成为以后千百年来中国思想的指南。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被称为“东周时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都城,位于东方的成周城。东周又一步分为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一公元前453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一公元前221年)。“春秋”得名于《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编年体史书,起止年限是从西周国都的陷落到战国纷争的开始)。而战国则得名于这一时期各国间长期的混战不休。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威望和权力继续衰落。不仅无力自保,还逐渐受到强大“诸侯”国们的摆布(或受其保护)。西周的末(公元前781-前771),就是被诸侯国(申国和异族犬戎)的联合力量所驱逐和死的。继任的周平王,也是在两大诸侯国(晋国和齐国的救援下,才得以幸免于难,并将国都从西方的渭河流域迁到成周。这两个事件,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潮流趋向:周王室的衰落和强大诸侯国的崛起。这一时期,为强大的诸侯国包括山东的齐国、陕西的晋国;还包括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和秦国(位于陕西地区)。这其中,秦楚两国国力虽强,但在文化上却与中原迥异。
到公元前667年,周王室衰落后的权力真空,被一种诸侯国间新的政治制度所填补——这种制度称为“霸”。霸主们都是为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不仅是周王室的监护人和管理者,也是诸多弱小国家联盟的。霸主们有时会召集联盟中的各,并要求人人歃血为盟,宣誓相互间开诚相待。理论上,同盟关系是由神灵见证作为保证的,但实际上,这种保证并不可靠。后来的历史记载显示,那些同盟国相互之间常常大打出手。这种同盟关系的失效,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各个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相互猜疑。
霸主中的是晋文公(约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他又被称为“重耳”。晋文公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多数传统学者所描绘的道德沦丧和政风日下的状况: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疏远;而偏室和庶子们则篡夺了正妻和嫡子的权位。晋文公和他的哥哥,都是晋献公(约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与其正妻所生的儿子。要理解他的故事,我们要记住,在中国的早期阶段,统治集团的男性们一般都是一夫多妻,但只有一名正妻或王后。其他的女人都被视为姬妾。而只有正妻所生的儿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尽管晋献公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都英名能干,但他在晚年却迷上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姬妾。虽然这名新纳的姬妾知道将由他们这些嫡子来继承晋献公的爵位,但她却希望由自己所生的儿子取而代之,成为晋国的下一。结果,重耳的哥哥遇害,但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却幸免于难,流外。他在国外流亡多年后,得以重返晋国,并对其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施加报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