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钱币类-------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
  • 清代钱币类-------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
  • 清代钱币类-------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钱币类-------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长懋德" 钱贴/钱庄票(伍两伍厘)

500 八品

仅1件

广东深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山西省五台县台邑"长懋德"

年代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1897)

材质纸质

尺寸20.5 × 11.5 cm

货号2020062549

上书时间2020-07-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长懋德" 钱贴/钱庄票(伍两伍厘)
-----该钱贴有上下和中间的几道割断痕迹,背面用宣纸重新粘接,画面完整,有补接痕迹。请买家仔细看图。
商品描述
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长懋德" 钱贴/钱庄票(伍两伍厘)
左下角加盖“台邑,官银,长懋德具”商号名章,中间加盖菱形防盗印章“长懋德记”
钱贴上端文字“长懋德”;左右边框为人物图案,上下边框为亭台图案,
钱贴金额是“伍两伍厘”大概如此,
“夕”字为两。清代的银两重量单位后面计数单位有20多个不同文字。清代银两的计量单位,最多有两、钱、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湖、虚、澄、清、净以及逡、巡、茫、灰、漂等,多达二十几位数。

------清代票据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我国清代的票据在各地种类繁多,在票号诞生前又没有统一的种类和名称,其名称与现代票据不同。流通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会票、凭贴、兑票、庄票、钱票、银票等。
  会票是清代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票据。一般用来异地汇兑、商人间的往来财用。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在《钱币论》中记述到,苏州一带的世家与在京师的苏籍商人之间由苏地向京师拨兑银钱的事,商人家出的票即称会票。“今人家多有事移重赀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1}
  凭贴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是一种无印刷格局的、具有书信方式的支付凭证,所以又称“手写凭贴”。到清代凭贴是由本铺出票,由本铺随时负责兑现的一种支付凭证。类似于现在的本票。一些商誉卓著的商家都曾经发行过凭贴,清代山西祁县乔氏在内蒙做生意时,复字号曾在包头发行大量“凭帖”,大德恒、大德通也曾发行过不少“小票”{2}
  兑票也称附帖,是清代一种异地兑付现款的票据。是由本铺出票,到另一铺取现银和制钱。
  庄票又称钱庄票,是清代钱庄发行的一种会票。钱庄起源于明代江南地区的“钱铺”或“钱肆”。清代时钱庄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根据现存上海豫园的碑记载1776-1796年的上海钱庄已有106家,名列前茅的有石源隆、冯信庄、顾恒裕、三泰源、章恒源等。{3}发行兑换券性质的庄票是钱庄首要业务。钱庄按寄存户存钱(银)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认票不认人,可流通市面。
  钱票(以制钱为本位)和银票(以当地流通的银两为本位)是钱庄、票号凭借自己承担兑现的信用而发行的票据,是钱庄、票号最早发行的票据。钱票和银票可代替现银、现钱流通,等于民间承认的纸钞。据记载,清道光十八年:“钱票之通行业已多年。”“民间贸易货物,用银处少,用钱处多……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等省行用钱票。”{4}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有《京师钱市之沿革》一条,记述晚清“银、钱二票为票号、钱店、香蜡店(京师香蜡店亦兼兑钱,故得发行钱票)所发行,其多寡无定,而势之所趋,咸以多发纸票为扩充营业之张本。幸而获利者,其营业愈盛,而所发之票,信用益著。”{5}
  除上述流通较广的几种票据外,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上帖、上票、壶瓶帖、期帖等等商业票据。上帖:上帖有当铺上给钱铺的上帖和钱铺上给当铺的上帖之分,彼此双方有合同在先,负责兑付。非钱商的一般商号所出的凭贴称上票,类似于现在的商业本票。壶瓶帖是指有些商号(包括钱庄)因逢年过节资金周转不灵,自出钱帖,盖以印记,用以搪塞债务,因其不能保证随时兑现,只能暂时“装入壶瓶,并无实用”,故称壶瓶帖。“期帖,系易银时希图多得钱文,开写迟日之票,期到始能取钱”。{6}出票人企图多得一些收入,开写迟日票据,到期时始能取钱,需计算期内利息,类似于现代的远期汇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清代光绪23年(1897年)山西省五台县台邑"长懋德" 钱贴/钱庄票(伍两伍厘)
-----该钱贴有上下和中间的几道割断痕迹,背面用宣纸重新粘接,画面完整,有补接痕迹。请买家仔细看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