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世华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韩5
上书时间2024-05-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丁世华 著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6
-
版次
1
-
ISBN
9787801708243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0页
-
字数
5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 【内容简介】
-
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南边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古迹,这就是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而幸存下来的始建于明代的城墙及角楼,城墙在整体上虽然已经残缺,但城墙上因岁月风尘而剥蚀的城砖以及重檐歇山顶的角楼,还在默默诉说着北京久远的历史。近代北京有了铁路之后,轰鸣而来的火车就穿过城墙高大的券门,可以直达市中心的前门箭楼脚下。当通过城墙脚下的铁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城墙脚下这片后来被称为“三角地”的地方,一度被简陋破败的住房所包围,有的房子用城墙当作后山墙,还有几百户居民索性就住到了城墙上。如今这里已被鲜花和绿地簇拥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所取代,与其一街之隔的居民住宅小区,延绵到雄伟高大的前门和正阳门城楼脚下,昔日前门火车站高大的钟楼见证了这个古老城市的不断变化。
这是当代北京城市面貌和居民住房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现代社会,住房是与人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安居乐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1949年1月31日,在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动荡后,北京获得了和平解放,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78年起实行改革开放,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居民的住房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的居住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不朽诗篇中曾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今天,环境优美、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地遍布京城内外,我们曾经向往过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朴实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现在已成为美好的现实。
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有一部自己的居住史。
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对居住水平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
当代北京居民居住的历史曾经经历过曲折和困难,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既经历过以公有住房租赁为主的时期,也经历了实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我们既经历过等待单位分配住房的煎熬,也经历了以多种渠道解决住房需求的变迁;我们既经历过拥挤在狭小陋室的无奈,也经历了搬进宽敞明亮新居的喜悦。在商品房不再有“外销”和“内销”的区别后,住房需求不再被身份所限制;“期房”和“现房”在市场上的并存,使我们有了多样性的选择;“毛坯房”与“精装修”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居住的个性和方便性;“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的不断成熟,使住房的梯级消费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拿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住房消费理念。通过改革开放,房屋产权从以住房公有为主向多元化产权转变,住房从以单位分配为主向个人购买转变,这是居民住房发生的两大深刻变化。
居民住房和居住水平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内容。从居住地域上看,居住因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和文化特点;从居住形态上看,住宅是供人们居住的不可移动的建筑物,无论楼房还是平房四合院,都是避风遮雨、栖身安顿之所;从居住状态上看,人口数量的增减、家庭结构的变化、收入水平的高低、消费观念的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们的生活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从居住水平来看,住房的设计、建设、使用、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不断有所变化和调整;从居住环境上看,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构成了居住质量高低的因素。与此同时,住房还与土地的开发利用、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商品房销售、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还要指出,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强化保障性住房制度,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由此,住房制度从“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保障并重”回归,从“重买房、轻租赁”向“租售并举”的模式回归,开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正因如此,《当代北京居住史话》在有限的篇幅内,所有与居住有关的问题不可能都面面俱到,由于不是学术研究,所记述的内容也仅仅反映了当代北京居住历史的若干侧面,读者可能会在其中发现与自己居住生活相似的地方,也会发现所亲身经历的历史进程。
- 【作者简介】
-
丁世华,出生于北京,长期在北京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曾为北京房地产志常务副主编、主要撰稿人,并有多篇研究文章发表。现为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行政法学会理事、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当代北京史研
-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居住的历史源远流长
一、居住文明的曙光
二、北京传统民居的特色
第二章古都房地产新生
一、旧京一瞥
二、房地产权总登记,实现一产一证
三、清理历史遗留房地产,明确公私产权
四、租赁新规改变旧有习惯
五、取缔“拉房纤的”
六、私有出租房屋“国家经租”
第三章住房变化的轨迹(上)
一、“龙须沟”新旧两重天
二、“排子房”成为幸福村
三、“邻里住宅”现身京城
四、“单元式”住宅进人百姓家
五、“小区”代替“大街坊”
六、“公社大楼”昙花一现
七、“干打垒”和“筒子楼”伴随多年
八、高层住宅楼首次集中建设
第四章住房变化的轨迹(下)
一、拨乱反正:落实私房政策
二、高层塔楼:居住方式变化带来的新体验
三、“三大一小一多”:居住水平提高的一次转变
四、“新四合院”:延续的居住传统
五、小康试验住宅:居住品质提升的标志
六、经济适用房:住房多层次供应体系的开端
七、廉租房:社会保障群体的福音
第五章住房制度改革——从福利制到商品化
一、“以租养房”
二、住房商品化的提出
三、“小步舞曲”
四、实物分房退出历史舞台
第六章危旧房改造,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一、“每年拆100万平方米左右的旧房”
二、“滚雪球”
三、“张大民”们盼到了希望
四、“房改带危改”
五、从“推平头”到渐进式、多样化
附录:北京市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统计(1949年-2007年)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