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精) 王宇清 中国青年
正版库存新书
¥
58.9
7.4折
¥
8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宇清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25125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9787515325125
上书时间2023-09-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种以世俗生活为内容,以“新人”“新社会”为描绘对象,以张贴在居室或公共空间的墙上为主要传播特征的通俗美术形式,从1915年至1976年的60年时间里,在中国大陆,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这种风行一时的世俗美术,我们俗称它为张贴画。作为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长期以来,《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精)》作者王宇清醉心于现代张贴美术老印刷品的收藏与整理。他在收藏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老张贴美术所描绘的画卷为考察视角,观察从民国到新中国的社会史、文化史,解读日常生活的变迁、演进。怀旧风盛行,关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图书曾流行一时期,它们更多的是对过往经历的讲述,是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作者以近代史、美术史、社会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张贴美术做了文化上的梳理,从另一个视角对张贴美术进行观察和解读。
作者简介
王宇清,艺评人,策展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者和收藏家。
王宇清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对于文化、历史、艺术的视角独特、认识深刻,因而言之有物。他的本职工作是报纸文化副刊编辑,工作之余,写作发表了大量作品。
目录
太阳底下无新事【代自序】/王宇清
前记
黑白年代·彩色梦想
中国张贴
美好的纸上世界
下移记(1915-1949)
文化下移,欲望兴起
民国【美女崇拜】的Z个理由
发售欲望
解放妩媚
蒋介石的【新生活】
上墙记(1949-1976)
从【彩色】到【红色】
红色:中国的色彩图腾
【最新最美】
张贴美术与新伦理的诞生
仅有【半边】的【天】
【写意主义】与【功利社会】
后面的话
【新画】:一个有关【解放】的童话
图版
A 1915-1976:从【争彩】到【尊红】
B 新【新生活】
C 【红年红月】
D 【儿童政治学】与【儿童经济学】
内容摘要
是什么原因,使这类被《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精)》作者王宇清统称之为“张贴美术”的,曾大量印刷的通俗美术品,在20世纪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风行一时?竞至遍及家家户户,遍及居室、墙壁、
各种公共场所,遍及一切可以张挂的空间……这种一度广泛的“视觉占领”,是因为这种美术样式具备某种独特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还是因为,在过往
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这些印制精美的美术品,确曾寄托着
芸芸众生们对美的朴素理解,对未来,对生活,尤其是对物质对未来的想象、祈求、期待、渴望、梦寐……甚至幻想?
精彩内容
在时间停止的社会我们再来看看那个年代年画、宣传画的标题吧,这会让我们体验到某种恍如隔世般陌生而又熟悉的时代质感。那往往是些一目了然用词明快甚至强烈的标题,如:《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中苏同盟无敌于天下》《反对使用原子武器》《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互爱互助勤劳生产》《开
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组织起来,走大家富裕的道路》《数他劳动强》《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这些标题会告诉你那个年代的价值观,你会因此而明白当年政策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
;这些意思鲜明口气夸张的标题,不断提示着我们,在那个岁月里,在那别样的价值观里,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那个年代最珍视什么,鄙视什么,它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它拥护些什么,又反对些什么……这一幅幅题材广泛.绘画亦不乏精美之作的张贴画。就像产生出它们的年问题,讲着毫无新意的套话,住着相似的居室,这家和那家吃着相差无几的饮食,使用着大同小异的家具……因为严格实行的户籍制度,种地的农民似乎永远只能是农民,而进入工厂的职工,也认为永远得到了保障。工资那个时候是基本不涨的,物价也长年基本不变……时间停滞的世界,必然在空间上表现为扭曲和变形,就像我们在那个时期张贴美术中所观察到的那样,这时期
的作品时常会表现出严重的两极化,即某些方面,极
端地循规蹈矩,而在另一面,则又有时会表现出某种缺乏克制的夸张、狂野、奔放,甚至怪异不羁的浪漫主义!循规蹈矩的例子,体现在大量的绘画在题材及内容上的千篇一律,诸如,大量的同题画创作,彼此类似的绘画风格,甚至,相互抄袭导致的似曾相识,难以辨识彼
此的类似画风与构图;而怪异夸张的例子,则表现为,在处理具体绘画时所展现出来的,在形式上把握不住的冲动、焦躁以及某种跃跃欲试的狂野。
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某些夸张的大跃进作品
中所
展示出的构思上狂放恣肆,想象力的扭曲式爆发。我记得曾看到在某本大跃进年代出版的画册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以粗率的笔触画出的高耸入云巨大无比的麦穗。再有,就是当时画家笔下那夸张描绘的竟要用整辆火车装载的幻想中的超级大玉米。至于巨大的高如小山般的粮垛,在那时的画面中则比比皆是。当时的画家们,似乎有很多都喜欢画这类构思夸张、冲击力超强、恣意狂放风格的作品,似乎这种夸张之作对他们来讲,是某种难得的发泄。又似乎,他们会有某种手拿画笔,就能将整个世界把握在手中的感觉吧。
这些感想是作者看画时时常会冒出来的。对当年画家心理的揣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画家在构思下面这些妙趣横生的画面时,他们那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这样令人捧腹的作品当时很不少,下面的例子,是作者收藏的一张“大跃进”时期的张贴画,画面中,赫然一个巨大花生壳做的童床,而这硕大花生壳做的童床上,一个胖胖的大娃娃睡在其中,正冲人们哈哈笑着,简直乐不可支……这样的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绘画在当时大量涌现,除了当时政治上宣传的需要,另一个不为人道的原因,或许是画家长期
受到环境与精神的压抑,需要借机寻找某种出口,而“大跃进”对浮夸绘画的需求,正好为画家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大约是因为这种原因吧,当时这类题材的绘画,就毫无顾忌地以失去节制的视觉冲击形式,强烈暴力美学的展示,体现着画家在多种限制下,以奉命完成政治任务的名义,通过创作等方式所进发出的狂放不羁的能量。
僵化的政策和文化观念的狭隘,形成了那个年代自成一体的“小传统”。
这一“小传统”的故步自封和日益恶化,难免演化为严酷的社会管制政策。严重时,其竟要对价值、对错、是非、好坏等,一概地试图给出明确的规范。就犹如物理概念中时间的减缓停顿会导致空间的变形,在一个时空凝固的年代,社会及个人的文化空间遭遇粗暴的扭曲,也是相伴随的一种无奈。
一个简单素朴的时代,一个似乎各就各位、各安其分的时代,一个是非、
对错、好坏、美丑等这类原本相对意义的概念却被明确规定着具体含义的时代……P46-4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