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五年九月初二日(1866年10月10日),由德国医生科发(Kahlfus)开设,地址广东路江西路口。同治十年,科发离沪回国时转让给德籍药剂师伏格尔和劳特,英文名改为Voelkel and Schroeder Ltd。光绪二年(1876年)6月27日,迁至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江西路口)。光绪三十一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宣统元年(1909年),在华德路(今长阳路)购地建厂,资本100万元。民国5年(1916年),增购基地,设酒精厂,专制酒精和酊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德籍资本家因奉召回国而招收美商入股。民国8年4月1日,改称美商科发药房(Kofa American Drug Company),资本定为100万元,亦工亦商,资本雄厚。民国10年,增建厂房,添购新式生产设备,有美国制片机2台,可日产药片100万片,德国制片机2台,可日产药片16万片,还有离心机、自动灌装机和洗瓶机,均为上海当时所少有。民国11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科发药房发行公司吸收华人资本参加,改为中美合办,但实权仍操在美、德股东手中。民国17年,在美国登记注册,美国人樊克令(C.S.FrankLin)为董事长,德国人铁翰露(Thtei EugenHeny)为副董事长,华人江逢治任经理。资本579600元,分为5796股,美占2854股,德占2927股,华占15股。药房内部在正副经理之下,设采购和业务2个委员会以及门市、批发、仪器、会计、总务和统计6个部,分掌各种业务活动和行政财务管理。民国21年,在静安寺设分店。民国24年6月,在南京东路分设华东药房,在汉口和哈尔滨设分店。全部职工包括经理共255人,其中外籍10人。
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入租界,科发药房由日本武田药品株式会社接收。在军管期间,被掠夺去的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成药、原料,据民国35年统计为3亿余元,折合当时大米33万余石。其工厂作为武田的附属工厂,为日本军队加工生产各类军用药品。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科发药房复业。民国35年,德商股份为美国司法部没收。同年8月,吸收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王祖廉入股,由王任董事长,成为中美合办企业。民国36年,科发药房及其药厂登记的资本为美金70万元,并成为美国先灵药厂在华东、华中及华南三区的专销机构。科发药房恢复在香港、南京等支店,加设广州、汉口、杭州、重庆等支店。药厂生产的“三水”于民国35~37年扩大了销售,同时还为韦廉士药局(Proprictor of the Williams Medicine Co.)加工生产如意膏、婴孩自己药片、红色清导丸、红色补丸、吸入止咳片、纽绿丰止痛片等。1951年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1952年4月28日,资本总额95344元。4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接管科发药房及其科发药厂。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