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 9787515345284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 9787515345284

6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南平顶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志明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1-06-16

寻书斋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宋志明 著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1
  • ISBN 9787515345284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8页
  • 字数 417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结构层次分明,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从春秋末年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的中国古代哲学。“总论”宏观概述中国哲学的含义、基本问题、发展历程、精神韵味;“原创期:百家争鸣”“展开期:三教并立”“高峰期:理学行世”中观概述各个时期的语境、文本、话题、学派;每个中观概述下面又具体绍述每个学派代表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作者力图克服以往中国哲学史教材不够中国、不够哲学、不够历史的缺憾,写出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见的有个性、有见识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里面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和理论;除此之外,书稿以问题域的方式展开每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利于读者对该思想的深入反思和认识。
【作者简介】
  宋志明,男,1947年生于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华儒学源流》《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批孔与释孔——儒学的现代走向》《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国现代哲学通论》《新儒学的现代走向》《中国近
现代哲学四论》等3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被评为北京市第八届高校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梅良勇,1963年生,江苏沛县人。曾任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哲学助教班学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内访问学者。1995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7月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现代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儒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目录】
自序 中国哲学史应当重写…………………………………1
总论
第一章 中国特有的哲学……………………………………3
第一节 哲学三义…………………………………3
第二节 哲学三性…………………………………7
第三节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10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发展前景………………………12
第二章 基本问题……………………………………………16
第一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16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0
第三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26
第三章 主要内容……………………………………………31
第一节 总体格局…………………………………31
第二节 发展阶段…………………………………36
先秦的奠基期:百家争鸣……………………36
汉唐的展开期:三教并立……………………37
从宋到清的高峰期:理学行世………………37
第三节 主要问题…………………………………39
两一关系问题…………………………………39
知行关系问题…………………………………40
义利关系问题…………………………………42
第四节 儒家哲学概述……………………………44
第五节 道家哲学概述……………………………46
第六节 佛教哲学概述……………………………49
第四章 精神韵味……………………………………………52
第一节 自强不息…………………………………53
第二节 实事求是…………………………………57
第三节 辩证逻辑…………………………………61
第四节 以人为本…………………………………63
第五节 内在超越…………………………………72
第六节 有容乃大…………………………………79
奠基期:百家争鸣
第五章 奠基期概况…………………………………………85
第一节 哲学产生的语境…………………………85
由于经济的发展,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5
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6
由于文化的积累,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7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步…………………………88
第三节 主要话题…………………………………93
第四节 主要学派…………………………………94
第六章 道家天道学…………………………………………97
第一节 老子发其端………………………………97
其人其书………………………………………98
如何以道释物?………………………………99
如何以道看人?………………………………103
如何辩证思维?………………………………107
如何以道救世?………………………………110
第二节 庄子集大成………………………………112
其人其书………………………………………112
怎样看待道与物同在?………………………115
道对人的价值何在?…………………………120
怎样以道应世?………………………………124
第七章 儒家人道学…………………………………………127
第一节 孔子发其端………………………………129
其人其书………………………………………129
如何从天道转向人道?………………………130
如何从“无知之行”转向“有知之行”?…133
什么是人道学的内涵?………………………135
如何把握中庸之道?…………………………139
理想社会何在?………………………………141
第二节 孟子论仁学………………………………143
其人其书………………………………………143
何谓理想之治?………………………………145
怎样看待人性?………………………………148
性善的根据何在?……………………………150
自我怎样完善?………………………………153
第三节 荀子论礼学………………………………155
其人其书………………………………………155
如何以礼治国?………………………………157
为何施行教化?………………………………159
天人关系怎样?………………………………162
物理何以可知?………………………………165
第八章 墨家的人天学………………………………………169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169
第二节 何谓人的本质?…………………………172
第三节 如何看待人际关系?……………………174
第四节 人格的担保何在?………………………180
第五节 知识何以可能?…………………………181
第九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184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活跃…………………………184
第二节 惠施怎样看待同异?……………………189
其人其书………………………………………189
历物十事………………………………………190
第三节 公孙龙怎样看待坚白?…………………193
其人其书………………………………………193
白马论…………………………………………193
坚白论…………………………………………195
指物论…………………………………………196
第十章 法家治道学…………………………………………197
第一节 早期法家的探索与实践…………………198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200
其人其书………………………………………200
如何以理解道?………………………………201
人与人的现实关系怎样?……………………205
法术势如何结合?……………………………207
展开期:三教并立
第十一章 展开期概况………………………………………213
第一节 语境的变化………………………………213
汉初的选择……………………………………213
魏晋的转型……………………………………215
唐代的定格……………………………………217
第二节 文本的整理………………………………218
经学的文本……………………………………219
玄学的文本……………………………………220
佛教的文本……………………………………220
道教的文本……………………………………221
第三节 话题的转换………………………………221
天人关系………………………………………222
体用关系………………………………………223
此岸彼岸关系…………………………………224
第十二章 经学的建构与解构………………………………226
第一节 儒学的经学形态…………………………226
经学的形成……………………………………227
今文经学………………………………………228
谶纬思潮………………………………………230
古文经学………………………………………232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学说………………………233
其人其书………………………………………233
如何以天论人?………………………………234
如何以天论政?………………………………237
如何制约君权?………………………………241
第三节 王充的天人学说…………………………244
其人其书………………………………………244
天在人上还是在人外?………………………246
天是自然的还是神秘的?……………………248
认知的途径何在?……………………………250
福德是否一致?………………………………253
第十三章 玄学与体用之辨…………………………………256
第一节 玄学简述…………………………………256
玄学的兴起……………………………………256
主要问题………………………………………259
主要派系………………………………………262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264
其人其书………………………………………264
名教根基何在?………………………………265
何为万有的本体?……………………………268
如何把握本体?………………………………270
第三节 裴的崇有论……………………………273
其人其书………………………………………273
何为终极之道?………………………………275
如何以儒解老?………………………………277
第四节 郭象的独化论……………………………278
其人其书………………………………………278
如何回应有无之辩?…………………………279
本体如何为人所用?…………………………282
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关系?…………………284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哲学……………………………………287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287
宗旨要义………………………………………288
精神需求………………………………………295
理解诠释………………………………………299
综合创新………………………………………304
第二节 华严宗的般若学…………………………305
法藏与宗密其人其书…………………………305
如何化解学术差异?…………………………306
彼岸与此岸如何统一?………………………309
第三节 禅宗的解脱学……………………………311
慧能其人其书…………………………………311
如何看待佛性?………………………………313
如何领悟佛性?………………………………315
第十五章 道教哲学…………………………………………318
第一节 道教简述…………………………………318
从道家到道教…………………………………318
中国特色………………………………………322
演化过程………………………………………324
第二节 葛洪与外丹学……………………………324
其人其书………………………………………324
为何说“道即是玄”?………………………325
成仙的途径何在?……………………………327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内丹学………………………329
其人其书………………………………………329
何处求取丹药?………………………………329
如何修炼内丹?………………………………331
高峰期:理学行世
第十六章 高峰期概况………………………………………335
第一节 新的语境…………………………………335
第二节 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337
第三节 新的话题…………………………………339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学派分殊……………………343
北宋五子初创理学……………………………343
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344
陆九渊转向心学………………………………344
王阳明宣告正统理学终结……………………345
朴学的兴起……………………………………345
第十七章 宋明理学的草创…………………………………348
第一节 开山者周敦颐……………………………348
其人其书………………………………………348
是否有儒家精神安顿模式?…………………349
儒家精神安顿的本体论依据何在?…………351
儒家精神安顿如何实现?……………………354
第二节 奠基者程氏兄弟…………………………356
其人其书………………………………………356
礼教根基何在?………………………………357
如何从天理看人性?…………………………361
如何成就儒者?………………………………363
第十八章 集大成者朱熹……………………………………365
第一节 其人其书…………………………………365
第二节 天理的诠释………………………………367
怎样看待理事关系?…………………………367
怎样看待理气关系?…………………………369
怎样看待一多关系?…………………………371
第三节 人性的诠释………………………………373
如何看待人性的二重性?……………………373
如何看待心性的二重性?……………………375
如何看待理欲关系?…………………………377
第四节 知行观的展开……………………………381
知行关系如何?………………………………382
格物与致知关系如何?………………………383
何为“切己工夫”?…………………………385
第十九章 陆王心学…………………………………………388
第一节 陆九渊的转向……………………………389
其人其书………………………………………389
理在天上还是在心中?………………………390
务外还是内省?………………………………393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终结……………………………396
其人其书………………………………………396
何为儒学本体论的核心?……………………398
知行怎样合一?………………………………403
本体与工夫怎样统一?………………………407
第二十章 张王气学…………………………………………413
第一节 张载的气本体论…………………………414
其人其书………………………………………414
万物真实性的依据何在?……………………415
如何从气本体论看人性?……………………421
何谓“天人合一”?…………………………423
第二节 王夫之的道器论…………………………427
其人其书………………………………………427
如何摆正道器关系?…………………………429
如何摆正两一关系?…………………………430
如何摆正知行关系?…………………………432
如何摆正理欲关系?…………………………435
如何摆正理势关系?…………………………436
第二十一章 清初朴学………………………………………438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438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445
其人其书………………………………………445
何谓“形而上”?……………………………447
在知识论上天人能否合一?…………………449
理欲是否兼容?………………………………452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455
后 记…………………………………………………………45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