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数杨花过无影 散文 周克希 新华正版
  • 无数杨花过无影 散文 周克希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数杨花过无影 散文 周克希 新华正版

11.6 2.9折 40 全新

库存6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克希

出版社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3955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88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40元

货号719_9787550723955

上书时间2024-11-13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作品属于海天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本文丛”,入选作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靠前均有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规模的却不多见。“本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的阅读影响力。

目录:

译之痕
我心目中的翻译
在自信和存疑中前行
翻译是力行
为看小说而学法语――答客问一
翻译门外谈
译文的尴尬
“如实”与传神
彩与趣味
“冷却”与打磨
语法与逻辑
格物与情理
绝望的双关
文体与基调
杂家与行家
古文修养还是要的
他山之石――译制片
《心灵的间歇》及其他
艰难的出版
追寻普鲁斯特之旅
诗意从劳作中萌生――读普鲁斯特的五封书信
在意文学――谈《<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巴黎,与程抱一叙谈
有的书不会老
“大王子”是个败笔――答客问二
《小王子》九题
菌子的气味
我的承教录
生活意味着有你――答客问三
忙点啥?――我的“生活的样子
忆汪曾祺先生
仁者蔼然
漫忆琐记

内容简介:

书稿书名取自张先写月溶溶、一片空明景象的词句“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借以表达翻译家需要掌握传统经典。作品汇聚作者二十余年职业翻译生涯回眸的众多篇什,文字实散淡,令人回味无穷,耐品中又杂有悠然之闲趣。

作者简介:

周克希,1964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在华东师大数学系任教,其间于1980年至1982年去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任副教授。年改行调至译文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任编审。翻译的文学作品有追寻逝去的时光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不朽者、王家大道、古老的法兰西、侠盗亚森?罗、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幽灵的生活、生活三部曲等。著有随笔集译边草、译之痕、草遥看集。

精彩内容:

“本文丛”序
“本文丛”现已出版三辑,共二十四种书,在不远的将来,将出齐五辑共四十种书。作为一个散文随笔项目,已经达到了的规模,也大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特:一是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邀约对象,而由于我个人的局限,似乎又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为数更多;二是力图弘扬知散文、散文、学识散文,这几者似乎可统称为“学者散文”。
前一个特点,可以成立,不在话下,你们邀哪些人相聚,以文会友,这是你们自家的事,你们可以采取任何的称呼,只要言之有据即可。何况,看起来的确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关于第二个特点,提出“学者散文”这个概念本身是易于 带来若干复杂的问题,要说明清楚本不容易,要论证确切更为 麻烦,而且说不定还会有若干纠缠需要澄清。所有这些,不是你 们自己的事,而是大家关心的事了。 
在这里,首先有一个定义与正名的问题:究竟何谓“学者散 文”?在局外人看来,从简单化的字面上的含义来说,“学者散 文”大概是学者写的散文吧,而不是生活中被称为“作家”的那 些爬格子者、敲键盘者所写的散文。 
然而实际上,在散文这个广大无垠的疆土上活动着的人,主要还是被称为作家的这一个写作群体,而不是学者。再一个明显的实 际情况是,在当代中国散文的疆域里,铺天盖地、遍野开花的毕竟是作家这一个写作者群体所写的散文。 
那么,把涓涓细流的“学者散文”汇入这个主流,统称为散文 不得了嘛,何必另立旗号?难道你还奢望喧宾夺主不成?进一步 说,既然提出了“学者散文”之谓,那么,写作者主流群体所写的散文究竟又叫什么散文呢?虽然在中外古典文学史中,甚至在 20 世 纪前 50 年的中国文学界中,写散文的作家,大多数都同时兼为学者、学问家,或至少具有学者、学问家的素质与底蕴。只是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界中,同一个人身上作家身份与学者身份互相剥离,作家技艺与学者底蕴不同在、不共存的这种倾向才越来越明显。我们注意到这种现实,我们尊重这种现实,那么,且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纯粹的作家(即非复合型的写作者)创作的遍地开花的散文作品,称为“艺术散文”,可乎? 
似乎这样还说得过去,因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都是致力于创作的,而创作的核心是一个“艺”字。因此,纯粹意义上的作家,是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人,而不是以“学”为业的人,把他们的散文称为艺术散文,既是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尊重。 
话不妨说回去,在我的概念中,“学者散文”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是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价值、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皆可称“学者散文”。并非强调写作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领域中活动,从事哪个职业行当,供职于哪个部门 
以上说的都是外围的问题,对于外围的问题,事情再复杂,似乎还是说得清楚的,但要往问题的内核再深入一步,对学者散文做进一步的说明,似乎比较难了。具体来说,究竟何为“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持着什么态度?表现出什么风格姿态?敝人既然闯入了这个文艺白虎堂,而且受托张罗“本文丛”这个门面,那也只好硬着头皮,提供若干思索,以教于文坛名士才俊、鸿儒大家了。 
说到为文构章,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一句精彩评语,那时我刚调进外文所,作为他的助手,我有机会听到卞公对文章进行评议时的高论妙语。有一次他谈到一位年轻笔者的时候,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评价说:“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说话风趣幽默,针砭入木三分。不论此评语是否准确,但他短短一语毕竟道出了为文成章的两大真谛:一是要有可供表达、值得表达的内容,二是要有善于表达的文笔。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两者具备,定是珠联璧合的佳作。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甚至看起来算不上什么道理,但的的确确可谓为文成章的“普世真理”、当然之道。对散文写作,亦不例外。 
这两个方面来说,有不同素养的人、有不同优势与长处的人,各自在不同的方面肯定是有不同表现的,所出的文字,自然会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一般来说,艺术创作型的写作者,即一般所谓的作家,在如何表达方面无一不具有的实力与较熟练的。且不说小说、诗歌与戏剧,只以散文随笔而言,这一类型的写作者,在语言方面,其词汇量也更多更大,甚至还能进而追求某种语境、某种彩、某种意味;在谋篇布局方面,烘托铺垫、起承转合、舒展伸延、跌宕起伏、统筹安排、井然有序。所有这些,在中华文章之道中本有悠久传统、丰富经验,如今更是轻车熟路,掌握自如;在描写与叙述方面,不论是描写客观的对象还是自我,哪怕只是描写一个细小的客观对象,或者描写自我的某一段常而普通的感受,也力求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点染铺陈,提高升华,不怕你不受感染,不怕你不被感动;在行文上,则力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文采斐然,轻灵跃动;在阅读效应上,也更善于追求感染力效应的优选化,宣传教育效应的优选化,美学鉴赏效应的优选化。而言之,读这一种类型的散文是会有彩缤纷感的,是会有美感的,是会有愉悦感的,而且还能引发同感共鸣,或同喜或同悲,甚至同慷慨激昂、同心潮澎湃 
我以上这些浅薄认识与粗略概括是当代与学者散文有所不同的主流艺术散文而言的,也是指生活中所谓的纯粹作家的作品而言的。我有资格做这种概括吗?说实话,心里有些发虚,因为我对当代的散文,可以说是没有多少研究,于肤表的认识。 
在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在散文阅读与研方面的基础,做出如实的交代:实事求是地说,20 世纪前 50 年的散文我还算读过不少,鲁迅、茅盾、谢冰心、沈从文、朱自清、俞伯、老舍、徐志 摩、郁达夫、凌叔华、胡适、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的散文作品,虽 然我读得很不全,但名篇、代表作都读过一些。这点文学基础是我 从中学教科书、街上的书铺、学校的图书馆,以至后来在北大修王 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期间完成的。在大学,念的是西语系,后又干外国研究这个行当,从此,不得不把功夫都用在读外国名家名 作上面去了。散文作品而言,本专业的法国作家作品当然是 的:从蒙田、帕斯卡尔、笛卡尔、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到夏多布里盎、雨果、都德,直到 20 世纪的马尔罗、萨特、加缪等。其他 专业的作家如英国的培根、德国的海涅、美国的爱默生、俄国的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也都有所涉猎。但我对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散文随笔读得少之又少了,几乎是一穷二白。承深圳海天出版社的信任,张罗“本文丛”,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专业不对”,只是为了把工作做得还像个样子,才开始拜读当代文坛名士高手的散文随笔作品。有不少作家的确使我很钦佩,他们在艺术上的讲究是颇多的,技艺水也相当高,手段也不少,应用得也很熟练,读起来很舒服,很有愉悦感,很有美感。 
不过,由于我所读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家,以及外国文学中的散文作家,绝大部分都是创作者与学者两身份相结合型的,要 么是作家兼学者,要么是我所说的“有学者底蕴的作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自然形成我对散文随笔中思想底蕴、学识修养、精神内容这些成分的重视,这样,不对当代某些纯粹写作型的散文随笔作家,多少会有若干不满足感、欠缺感。具体来说,有些作家的艺术感以及技艺能力、细腻的体验感受,固然使人钦佩,但是往往欠于思想底气、学养底蕴、学识储蓄,更缺隽永见识、深邃思想、本精神、人格力量,这些对散文随笔而言,恰巧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当然,任何一篇散文作品是不可能没有思想,不可能不发表见解的,但在一些作家那里,却往往缺少深度、力度、隽永与独特。更令人失望的是,有些思想、话语、见识往往只属于套话、俗话甚至是官话的质,这在一个官本位盛行的社会里是自然的、必然的。而言之,往往缺少一种独立的、特定的、本的精气神,缺乏一种真正特立独行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精神。 
以上这种情况已经露出了不妙的苗头,还有更帮倒忙的是艺术手段、表现技艺的喧宾夺主,甚至是技艺的泛滥。表现手段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什么可表现的,或者表现的东西本身没有多少价值,没有什么力度与深度,甚至流于凡俗、庸俗、低俗的话,那么这种表现手段所起的作用恰好适得其反了。反倒造成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粉饰作态、弄虚作的结果。应该说,技艺的讲究本身没有错,特别是在小说作品中,乃至在戏剧作品中,是适用的,也是应该的,但偏偏对于散文这样一种直叙其事、直抒胸臆的文体来说,是不甚相宜的。若把这些技艺都用在散文中间的话,在我们的眼前,全是丰盛的美的辞藻,全是绵延不断、绝美动人的 文句,全是至美极雅的感受,全是绝美崇高的情感在我看来,美得有点过头,美得叫人应接不暇,美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美得使人有点发腻。对此,我们虽然不能说这是“善于表现,可惜没有什么好表现的”,但至少是“善于表现”与“可表现的”两者之间的不衡,甚至是严重失衡。 
衡是万物相处共存的自然法则,每个物种、每个存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既有优也有劣,既有长也有短,文学的类别亦不例 外。艺术散文有它的长处,也必然有与其长处相关联的软肋。对我 们现在要说道说道的学者散文,情形也是这样。学者散文与艺术散 文,当然有相当大的不同,即使说不上是泾渭分明,至少也可以说 是各有不同的个。我想至少有这么两点:其一,艺术散文在艺术上,一般的来说,要多于高于学者散文。在这一点上,学者散文是一个弱点,但不可否认,也是学者散文的一个特点。显而易见,在语言上,学者散文的词汇量,一般的来说,要少于艺术散文。至于其彩缤纷、有声有、精细入微的程度,学者散文显然要比艺 术散文稍逊一筹;在艺术构思上,虽然天下散文的结构相对都比较 简单,但学者散文也不如艺术散文那么有若干讲究;在艺术手段上,学者散文不如艺术散文那样多种多样、花样翻新;在阅读效果上,学者散文也往往不如艺术散文那么有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悦读享受感,甚至引起共鸣的喜怒哀乐。其二,这两个文学品种,之 所以在表现与效应上不一样,恐怕是取决于各自的写作目的、写作 驱动力的差异。艺术散文首先是要追求美感,进而使人感染、感 动,甚至同喜怒;学者散文更多的则是追求知,进而使人得到启 迪、受到启蒙、趋于明智。 
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是它们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这是文学物种的衡,这是老天爷的公道。 
讲清楚以上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专门来说说学者散文,也许会比较顺当了,我们挺一挺学者散文,也许不会有较多的顾虑了。那么,学者散文有哪些地方可以挺一挺呢? 
近几年来,我多多少少给人以“力挺学者散文”的印象。是的,我也的确是有目的地在“力挺学者散文”,这是因为我自己涂鸦涂鸦出来的散文,也被人归入学者散文之列,我自己当然也不敢妄自菲薄,这是我自己基于对文学史和文学实际状况的认知。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中外,散文这一古老的文学物种,一开始不是出于一种唯美的追求,甚至不是出于一种对愉悦感的追求;也不是为了纯粹抒情、审美的需要,而往往是由于实用的目的、认知的目的。中国古老的散文往往是出于祭祀、记述历史,甚至是发布公告等社会生活的需要,如果不是带有很大的实用,是带有很大的启示、宣告。 
在这里,请容许我扯虎皮当大旗,且把中国早的散文文集 左传也列为学者散文型类,来为拙说张本。左传中的散文几 乎都是叙事:记载历史、结经验、表示见解,而后呈现出心智 的结晶。如曹刿论战,从叙述历史背景到描写战争形式以及战 役的过程,颇花了一些笔墨,终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夫战,勇 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不敢说曹刿是个学者,或 者是陆逊式的书生,但至少是个儒将。同样,子产论政宽猛也是 叙述了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之后,致力于宣传这一不错形态的政治 主张:“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 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一政治智慧乃出自仲尼之,想 必不会有人怀疑仲尼不是学者,而记述这一段历史事实与政治智慧 的左传的作者,不论是传说中的左丘明也好,还是妄猜中的杜 预、刘歆也罢,这三人无一不是学者,而且是儒家学者。 
再看外国的文学史,我们遵照大政治家、大学者、大诗人毛泽 东先生的不要“言必称希腊”遗训,且不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仅从近代“文艺复兴”的曙光开始照这个世界的历史时期说起, 以欧美散文的祖师爷、开拓者,并实际上开辟了一个辉煌的散文时 代的几位大师为例,英国的培根,法国的蒙田,以及美国的爱默 生,无一不是纯粹而又纯粹的学者。说他们仅是“学者散文”的祖 师爷是不够的,他们干脆是近代整个散文的祖师爷,几乎世界所 有的散文作者都是在步他们的后尘。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才有艺术散文与学者散文的不同支流与风格。 
这几位近代散文的开山祖师爷,他们写作散文的目的都很明确,不是为了抒情,不是为了休闲,不是为了自得其乐,而都是致 力于说明问题、促进认知。培根与蒙田都是生活在欧洲历史的转变 期、转型期,社会盾重重,现实极其复杂。在思想领域里, 以世界观为主体的传统意识形态已经逐渐失去其,“文艺复 兴”的人文主义思潮与改革的要求,正冲击着旧的意识形态体 系,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都是以破旧立新的思想者的姿态出现 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都是力图修正与改造旧思想观念,复兴人类人文主义的历史传统,建立全新的认知与知识体系。培根打破偶像,破除教条,颠覆经院哲学思想,提倡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观察与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他的散文几乎无不致力于说明与阐释,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认知角度、认知方法,充实人们的认知内容,提高人们的认知水。仅从其散文名篇的标题,即可看出其思想、 学术与,如论真理论学论革新论消费论友谊论论人之本心论美说园林论愤怒论虚 荣,等等。他所表述所宣示的都是出自他自我深刻体会、深刻认知 的真知灼见,而且,凝聚结晶为语言精练、意蕴隽永、脍炙人的 格言警句,这便是培根警句式、格言式的散文形式与风格。 
蒙田的整个散文写作,也几乎是围绕着“认知”这个问 题打转,他致力于打开“认知”这道门、开辟“认知”这一条路, 提供方方面面、林林的“认知”的真知灼见。他把“认知”这 个问题强调到这样一种高度,似乎“认知”是人存在的优选必要 ,主要的存在内容,首要的存在需求。他提出了一个警句式 的名言:“我知道什么呢?”在法文中,这句话只有三个字,如此 简短,但含义无穷无尽。他以怀疑主义的态度提出了一个对自我来 说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自我“知”的有无,对自我“知”的广 度、深度和力度,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对自我“知”的满足,对 自我“知”的,对自我“知”的武断、专横、粗暴、强加于 人,提出了文质彬彬、谦逊礼让,但坚韧无比、尖锐异常的挑战。 如果认为这种质疑和挑战只是针对自我的、个人的蒙昧无知、混沌 愚蠢、武断粗暴的话,那太小看蒙田了,他的指向是占统治 地位的世界观、经院哲学,以及陈旧的意识形态。如此发 力,可见法国人的智慧、机灵、巧妙、幽默、软里带硬、灵气十 足,这样一个软绵绵的、谦让的姿态,在当时,实际上是颠覆旧时 代意识形态的一种宣示、一种号,对以后几个世纪,则是对 人类求知启蒙的启示与推动。直到 20 世纪,“que ai–je”这三个 简单的法文字,仍然带有号召求知的寓意,在法国被一套很有名 的、以传播知识为宗旨的丛书,当作自己的旗号与标示。 
在散文写作上,蒙田如果与培根有所不同,在于他是把散文 写作归依为“我知道什么呢?”这样一个哲理命题,收归在这面怀 疑主义的大旗下,而不像培根旗帜鲜明地以打破偶像、破除教条为 旗帜,以极力提倡一种直观世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认知论。但 两人的不同,实际上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两人的“同”则是主要 的、位的。致力于“认知”,提倡“认知”便是他们散文创作态 度的根本相同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笔下,散文无一不是写 身边琐事,花木鱼虫、风花雪月、游山玩水,以及种种生活现象; 无一不是“说”“论”“谈”。而谈说的对象则是客观现实、社会事 态、生活俗、历史史实,以及学问、哲理、、艺术、人、 人情、处世、行事、心理、趣味、时尚等,是自我审视、自我剖 析、自我表述,只不过在把所有这些认知转化为散文形式的时候, 培根的特点是警句格言化,而蒙田的方式是论说与语态的哲理化。 
从中外文学史早的散文经典不难看出,散文写作的初宗 旨,是认识、认知。这种散文只可能出自学者之手,只可能出自 有学养的人之手。如果这是学者散文在写作者的主观条件方面所必 有的特点的话,那么学者散文作为成品、作为产物,其根本的本 质特点、存在形态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言之有物”,而不是 “言之无物”。这个“物”是值得表现的内容,而不是不值得表现 的内容,或者表现价值不多的内容,更不是那种不知愁滋味而强说 愁的虚无。之,这“物”该是实而不虚、真而不、厚而不浅、 力而不弱,是感受的结晶,是认知的精髓,是人生的积淀,是客观 世界、历史过程、社会生活的至理。 
既然我们把“言之有物”视为学者散文基本的存在形态,那 不能不对“言之有物”做更多一点的说明。特别应该说明的是,“言 之有物”不是偏狭的概念,而是有广容的概念;这里的“物”,不 是指单一的具体事物或单一的具体事件,它绝非具体、偏狭、单一 的,而是容量巨大、范围延伸的: 客观现实而言,“言之有物”,既可是现实生活内容,也可是 ; 具体感受而言,“言之有物”,是言之由具象引发出来的实 感,是渗透着主体个的实感,是情境交融的实感,特定际遇中的 
实感,有丰富内涵的实感,有独特角度的实感,真切动人的实感, 足以产生共鸣的实感; 主体的情感反应而言,“言之有物”,是言之有真挚之情, 哪怕是原始的生发之情。是朴素实在之情,而不是粉饰、装点、美 化、拔高之情; 主体的认知而言,“言之有物”,首先是所言、所关注的对象无限定、无疆界、无禁区,凡社会百业、人间万物,无一不可关注,无一不应关注,都在审视与表述的范围之内。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关注与表述的对象所持的认知依据与标准尺度,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遵循科学方法的。更更重要的是, 要有独特而合理的视角,要有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有证实的力度与 相对的真理,有耐久的磨损力,有持久的影响力。这种要求的确 不低,因为言者是科学至上的学者,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感受认知的质量与水而言,“言之有物”,是要言出真知 灼见、独特见解,而非人云亦云、套话话连篇。“言之有物”,是 要言出耐回味、有嚼头、有智慧灵光一闪、有思想火光一亮的“硬 货”,经久隽永的“硬货”; 精神内涵而言,“言之有物”,要言之有正气,言之有大气, 言之有底气,言之有骨气。的来说,言之有精、气、神; 后,“言之有物”,还要言得有章法、文采、、风度 你是在写文章,而文章毕竟是要耐读的“千古事”! 
以上是我对“言之有物”的具体理解,也是我对学者散文的 存在实质、存在形态的理念。 我们所力挺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散文,是朴实自然、真 实贴切、素面朝天、真情实感、本人格、思想隽永、见识卓绝的 散文。 
我们之所以要力挺这样一种散文,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另立旗 号,而是因为在当今遍地开花的散文中,艳丽的、娇美的东西已经 不少了;轻松的、欢快的、飘浮的东西已经不少了;的、理想 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凡是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请不要误 会,我不是讲这些东西要不得,我尊重所有这些的存在权,我 只是说“多了一点”。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少一点是无伤大雅、无损 胜景、无碍热闹欢腾的。 
然而相对来说,我们更需要明智的认知与坚持的定力,而这种 生活态度,这种人格力量,只可能来自真实、自然、朴素、扎实、 真挚、诚意、见识、学养、隽永、深刻、力度、广博、卓绝、独特、知、学识等精神素质,而这些精神素质,正是学者散文所心 仪的,所乐于承载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