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外语-英语读物 (法)儒勒·凡尔纳 新华正版
¥
10.6
3.3折
¥
32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法)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0230
出版时间2019-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87页
定价32元
货号305_9787544780230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章一座移动暗礁
第2章全速前进
第3章内德·兰德发火
第4章几个数据
第5章海洋人
第6章都用电
第7章邀请信
第8章海底漫步
第9章陆地上的几天
0章印度洋
1章一颗千万年的珍珠
2章阿拉伯隧道
3章南极
4章需要空气
5章巨型乌贼
6章大屠杀
7章内莫船长的后一句话
chapter 1 a shifting reef
chapter 2 at full speed
chapter 3 ned land’s tempers
chapter 4 some figures
chapter 5 the man of the seas
chapter 6 all by electricity
chapter 7 a note of invitation
chapter 8 a walk
chapter 9 a few days on land
chapter 10 the indian ocean
chapter 11 a pearl of ten millions
chapter 12 the arabian tunnel
chapter 13 the south pole
chapter 14 want of air
chapter 15 giant squid
chapter 16 a hecatomb
chapter 17 the last words of capta in nemo
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一艘护卫舰上参与搜寻“海怪”的三个人掉落海中,并登上一艘潜艇的奇妙旅程。这三人分别是阿罗纳克斯教授、助手孔塞伊和鱼手内德兰德。神秘的内莫船长把他们软禁在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里,阿罗纳克斯一行人只好跟着潜艇周游各大洋。在海底旅行中,他们见识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的奇遇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jule verne,1828—1905)1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代表作有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精彩内容: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
黄蓓佳
去年开始,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了两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的四本书,居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好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开始的那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们游街,图书拉到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小说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读,书名是什么,作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无觅处。它们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花女。一直到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的乡村,初小没有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记忆之中。那是我第yi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而再不可能,好的都是唯yi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凭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每次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匆忙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人。除却寒暑、节、有课的子、有重要活动的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碰上新书上架。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袋里钱太少。那时发下的心愿是哪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致少了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惯了阅读古典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占有了这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文学作品又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味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而又专业,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挑选出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好的翻译家、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书是我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列入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和青年时代居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给小读者们,是因为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好的朋友,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