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001
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肇始与发展
章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动/018
节马克思主义在论争中进入中国/019
第二节“问题”的歧见源自“主义”的歧见/029第三节各“主义”改造社会的方法之争/032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争/036
第二章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发轫/046
节历史观论战/046
第二节宇宙观论争/059
第三节 辩证争/067
第四节认识论论争/080
第五节科学与人文的价值论争/084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模式论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之萌动/105
节 政治模式选择之争/105
第二节经济道路选择之争/114
第四章会质论争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之初创/139节 中国近代社会质之争/ 140
第二节 中国古代社会质与历史分期之争/149
第三节 会质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155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话语之生成/164
节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提出/165第二节学术中国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
合法化/172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次飞跃的完成与新的探索第六章中国马克思主义个理论形态的阐释与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186
节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提出及完善/186
第二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定位/195
第三节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202
第四节 中华共和国成立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努力/214
第七章 过早放弃新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急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节 为何放弃新主义社会理论/ 221第二节 会主义改造与苏联模式的移植/ 233
……
第三节理论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 298
第十二章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307节 选择市场体制的价值取向:效率/ 307第二节所有制改革的价值取向:生产力/320
第三节 分配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效率兼顾公/ 326
第十三章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深化/345
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个理论形态的再研究/346第二节 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的解构/354
第三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体系的重构/366第四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建立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
结 语/389主要参文献/392后记/396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充分收集占有各个时期各种专门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时间向度为线,以中国境内的研究为主,撮要串起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并联系时代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诸条件及各种思潮的消长之背景,对代表的研究者及其有影响的成果加以评析,揭示学术史不同发展阶段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评估价值标准、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学术族群所发生的变化,及这些研究对社会政治历史的影响,并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概括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研究的基本经验及特点。
作者简介:
周全华,广西民族大学红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山大学原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的教研室主任、系正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担任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的通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入选人文社科专家库、广东省人文社科专家库。发表及文章100余篇,著作和参与编书共15部,译文4篇,译著2部。主持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省规划项目及市级以上项目16项。参与重点项目2项(其一为参与)、一般项目1项、规划项目1项(参与)。著作“大”中的“教育”获高校成果奖,共产国际看获华东六省党史成果奖和江西省党史。
精彩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境内外的历来研究可归纳在如下一些课题上:一、1.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的质、动力、对象和战略,对历几次教条主义偏差的研究和再研究(认识上和实践中的错误);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吸收中国传统的关系;3.对研究者如胡乔木、胡绳等的研究工作的个案研究;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特征、方法、规律;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义及其与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关系。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与可能,中国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原因;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及正确的结合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物质条件(阶级基础)、实践依据、理论前提、渊源;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产物。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体系、内涵、精髓、哲学基础之界定;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质、理论地位、历史贡献、世界影响、功能价值(实践指导、规律揭示、道路开创、社会整合、民族凝聚、传统继承、创新)之研究;3.两大理论体系之关系;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原典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及斯大林理论的关系之厘清;5.几代人理论上的个人贡献。上述已有的大量研究,构成学术史得以成立的条件和梳理评估的对象。学术史的研究对象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研究”。本研究是将各个时期各种专门的研究及散见于其他研究中一些专论,以时间向度为线,以中国境内的研究为主,撮要串起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并联系时代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诸条件及各种思潮的消长之背景,对代表的研究者及其有影响的成果加以评析,揭示学术史不同发展阶段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评估价值标准、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学术族群所发生的变化,及这些研究对社会政治历史的影响,并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概括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研究的基本经验及特点。为厘清学术史的基本对象,先得进行一个“概念族群”的清理。重新梳理这些相近概念之间关系的做法,一是取众说中较合理的一说略加演绎,二是为研究方便而自行的界定。按一般的概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如下三条,可一并图示如下: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