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史学理论 张健|责编:王传龙 新华正版
  •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史学理论 张健|责编:王传龙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史学理论 张健|责编:王传龙 新华正版

61.7 6.3折 98 全新

库存3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健|责编:王传龙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8311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42页

定价98元

货号701_9787101158311

上书时间2024-06-07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节 历史气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

第五节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区史料及其蕴含的气候信息

章 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1644-2009年)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代表站点的选取

第三节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第四节 旱涝特征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5-10月面降雨量序列重建与特征解析(1765-2009年)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万锦滩水志设立与水位数据解读

第三节 面降雨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面降雨量重建结果与特征解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熙年间陕、晋、豫三省大旱事件剖析(1689-1692年)

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大旱灾情与时空分异特征

第三节 大旱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

第四节 1689-1692年大旱灾的社会应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中游特别降水事件诊断

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雨情与灾情

第三节 降水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第四节 气候背景推断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关系讨论(1751-1911年)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决溢事件及气候背景

第三节 气候波动与黄河历次决溢程度变化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清代黄河汛与报汛制度的运作

节 古代水志设立及其应用的三段时期

第二节 清代黄河水志设置及其水位记录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清代黄河河务与报汛制度运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国时期黄河中游气温变化及寒冷事件

节 引言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节 气温变化特征

第五节 “民国十八年年馑”与寒冷事件史实、影响及天气背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节 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附录一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等级数据

附录二 1644-1911年黄河中游旱涝分异图集

参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利用清代档案、方志、文集中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和灾害的大量信息建立旱涝灾害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作者对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旱涝等级、降雨量变化序列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演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之与太阳活动变化、树轮序列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引起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变化与波动的原因。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有代表的特别气候事件进行个案分析,以复原其形成的气候背景,探讨它们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方式。

作者简介:

张 健(1980),男,博士,先后于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现任西北大学副教授(特评),硕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其信息技术、黄河环境史等与科研工作;主持社科、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并参与重大科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项目、社科重大项目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期刊发表30余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