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载大功率磁器件微放电抑制技术及其应用 航天 李韵[等] 新华正版
  • 星载大功率磁器件微放电抑制技术及其应用 航天 李韵[等]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星载大功率磁器件微放电抑制技术及其应用 航天 李韵[等] 新华正版

48 4.9折 98 全新

库存16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韵[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312461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98元

货号304_9787576312461

上书时间2024-05-11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绪论

1.1概述

1.2基本概念

1.2.1二次电子倍增效应

1.2.2二次电子发特

1.2.3电子源

1.2.4二次电子发模型

1.2.5微放电阈值

1.2.6单载波、多载波、调制波微放电

1.3星载介质微放电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简史与技术难点

1.4星载介质微放电抑制技术发展简史与技术难点

1.5本章小结

参文献

第2章金属二次电子发特实验与模拟

2.1概述

2.2金属二次电子发测量及理论模型

2.2.1金属材料二次电子测量与台

2.2.2 基于vaughan 模型的二次电子发特模拟

2.2.3基于furman模型的see模拟

2.3表面形貌对金属二次电子发影响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 3.1粗糙起伏see特实验和模型拟合研究

2.3.2表面微孔隙see特实验和模型拟合研究

2.4金属表面形貌对微放电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2.5本章小结参文献

第3章磁介质二次电子发特模拟与实验

3.1概述

3.2介质二次电子发测量及理论模型

3.2.1介质材料二次电子测量台与

3.2.2基于vaughan模型的铁氧体see模拟

3.3磁介质表面混合电磁场分布研究

3.4具有微结构磁介质二次电子发特模拟研究

3.4.1介质表面微结构中电子轨迹追踪算法

3.4.2二次电子发模拟中的坐标变换

3.4.3 具有微结构磁介质sey的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3.5 具有微结构磁介质sey实验验证

3.6本章小结

参文献

第4章基于表面处理技术的微放电抑制技术研究

4.1概述

4.2基于表面陷阱结构的抑制技术研究

4.3基于表面低sey材料镀膜的抑制技术研究

4.4 基于表面复合处理的抑制技术研究

4.5本章小结

参文献

第5章石墨烯在星载大功率微波器件微放电抑制中的应用研究………125.1概述

5.2石墨烯的二次电子发特研究

5.3微波部件表面石墨烯镀膜技术研究

5.4基于石墨烯镀膜的二次电子发抑制新方法研究

5.5本章小结

参文献

第6章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微放电抑制中的应用研究

6.1概述…

6.2原子层沉积氮化钛的抑制技术研究

6.3原子层沉积碳膜的抑制技术研究…

6.4原子层沉积复合薄膜的抑制技术研究

6.5本章小结

参文献

第7章星载大功率磁器件及其微放电效应

7.1概述…

7.2单基片大功率铁氧体环行器设计与实现

7.2.1腔体铁氧体环行器设计方法

7.2.2c频段百瓦级单基片铁氧体环行器设计与实现

7.3微放电电子运动轨迹等效模型研究

7.4铁氧体环行器微放电粒子模拟方法研究

7.4.1微放电电磁场演变与电子运动数值计算

7.4.2金属与铁氧体see数值模型与拟合

7.4.3铁氧体环行器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

7.4.4微放电阈值分析实例

7.5铁氧体环行器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

7.6铁氧体环行器微放电实验验证

7.7基于不同表面微结构与see特的微放电模拟研究

7.7.1 滑表面金属-滑表面介质微放电数值模拟

7.7.2滑表面金属-具有微结构表面介质微放电数值模拟

7.7.3具有微结构金属-具有微结构介质微放电数值模拟

7.8基于不同表面微结构与see特的微放电实验研究

7.9本章小结参文献

第8章新型铁氧体环行器设计方法

8.1概述

8.2基于光子晶体的太赫兹铁氧体环行器设计方法研究

8.2.1光子晶体太赫兹波导·

8.2.2光子晶体太赫兹铁氧体环行器

8.3本章小结

参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近十年来在卫星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研究领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磁材料表面二次电子发特、卫星磁器件微放电效应抑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外现状和技术难点,阐述了基于表面处理技术、石墨烯和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微放电抑制作用与方法,探讨了星载磁器件微放电机理、抑制技术和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兼顾理论和工程实用,并具有相应的技术深度。

作者简介:

李韵博士,研究员,任职于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技术,长期从事空间微波新技术研究,入选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青年拔尖人才、航天五院杰出青年人才等;主持多项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子课题、装发重点预研等;获陕西省技术发明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在 ieee tran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ieee tran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technique等专业期刊发表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1部、译著2部。谢贵柏博士,工程师,任职于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技术,长期从事低维纳米材料与科学及其空间微波领域应用新技术与物理研究,承担自然科学青年等课题;入选航天五院杰出青年人才;获陕西省国科技发明奖;在nano letter、nature material等专业期刊发表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精彩内容:

1.1概述随着航天器系统技术向大功率、化、紧凑设计发展,介质材料及其构成的功能器件(如微带线路(14)、介质滤波器(9]、微波开关(102)、环行器(1318]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电磁场不可逆传输、多路电磁传输转换等应用场所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越能。对于大功率真空系统的更大功率需求和化设计而言,介质器件[1921](图11)作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损耗低、环境稳定高等特点;而对于高功率微波系统而言,介质窗是系统为关键的组成部分[2230]。航天器位于不同的工作轨道,所处的宇宙天然辐环境中有大量的携带能量的带电粒子(31]。随着输人功率的增加,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如输出多工器、波导腔体滤波器(图12)、开关矩阵、天线馈源等关键部件)的强电磁场推动带电粒子运动,发生二次电子发,并可能使二次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位变化同步,此时存在极高的微放电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微波部件表面击穿效应,甚至引发气体放电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器件损坏,影响整星的工作能,成为大功率空间微波部件向更高功率容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