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号完整与电源完整分析(第3版) 大中专理科电工电子 (美)ericbogatin(埃里克?伯格丁) 新华正版
  • 信号完整与电源完整分析(第3版) 大中专理科电工电子 (美)ericbogatin(埃里克?伯格丁)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号完整与电源完整分析(第3版) 大中专理科电工电子 (美)ericbogatin(埃里克?伯格丁) 新华正版

76.1 5.9折 129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ericbogatin(埃里克?伯格丁)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59316

出版时间2019-04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520页

定价129元

货号700_9787121359316

上书时间2024-05-11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书汇集了eric bogatin在设计中如何发现、修复和避信号完整问题的新技术。bogatin以面向工程师、的培训教材为蓝本,系统地阐释了信号完整、电源完整及电磁兼容等六类电气完整问题的表象与根源,展示了在高速电路研发前期如何采用很好准则和技术并排除各种不完整问题。书中强调直觉理解、实用工具和工程素养,并未偏重于严密的数学论证推导。为了加深理解、评判与检测能力,第三版的各章末尾都增列了复题,并在附录d给出了。bogatin基于指导130多名的经验,新增许多高速串行链路的内容,并展示了更多费软件工具示例。

目录:

章  信号完整分析概论
1.1  信号完整、电源完整与
电磁兼容的含义
1.2  单一网络的信号完整
1.3  串扰
1.4  轨道塌陷噪声
1.5  电磁干扰
1.6  信号完整的两个重要推论
1.7  电子产品的趋势
1.8  新设计方法学的必要
1.9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学
1.10  
1.11  模型与建模
1.12  通过计算创建电路模型
1.13  三种测量技术
1.14  测量的作用
1.15  小结
1.16  复题
第2章  时域与频域
2.1  时域
2.2  频域中的正弦波
2.3  在频域解决问题
2.4  正弦波的特征
2.5  傅里叶变换
2.6  重复信号的频谱
2.7  理想方波的频谱
2.8  从频域逆变换到时域
2.9  带宽对上升边的影响
2.10  上升边与带宽
2.11  “有效”的含义
2.12  实际信号的带宽
2.13  时钟频率与带宽
2.14  测量的带宽
2.15  模型的带宽
2.16  互连的带宽
2.17  小结
2.18  复题
第3章  阻抗与电气模型
3.1  用阻抗描述信号完整
3.2  阻抗的含义
3.3  实际电路元件与理想电路元件
3.4  时域中理想电阻器的阻抗
3.5  时域中理想电容器的阻抗
3.6  时域中理想电感器的阻抗
3.7  频域中的阻抗
3.8  等效电路模型
3.9  电路理论和spice
3.10  建模简介
3.11  小结
3.12  复题
第4章  电阻的物理基础
4.1  将物理设计转化为电气能
4.2  互连电阻的很好近似式
4.3  体电阻率
4.4  单位长度电阻
4.5  方块电阻
4.6  小结
4.7  复题
第5章  电容的物理基础
5.1  电容器中的电流流动
5.2  球面电容
5.3  行板近似式
5.4  介电常数
5.5  电源、地面及去耦电容
5.6  单位长度电容
5.7  二维场求解器
5.8  有效介电常数
5.9  小结
5.10  复题
第6章  电感的物理基础
6.1  电感是什么
6.2  电感法则之一:电流周围会形成闭合磁力线圈
6.3  电感法则之二:电感是导体电流1 a时周围的磁力线匝数
6.4  自感和互感
6.5  电感法则之三:周围磁力线匝数改变时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压
6.6  局部电感
6.7  有效电感、电感或净电感及地弹
6.8  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
6.9  电源分配网络和回路电感
6.10  每方块回路电感
6.11  面对与过孔的回路电感
6.12  有出砂孔区域的面对的回路电感
6.13  回路互感
6.14  多个电感器的等效电感
6.15  电感分类
6.16  电流分布及集肤深度
6.17  高磁导率材料
6.18  涡流
6.19  小结
6.20  复题
第7章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7.1  不再使用“地”这个词
7.2  信号
7.3  均匀传输线
7.4  铜中电子的速度
7.5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7.6  前沿的空间延伸
7.7  “我若是信号”
7.8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7.9  特阻抗与可控阻抗
7.10  常见的特阻抗
7.11  传输线的阻抗
7.12  传输线的驱动
7.13  返回路径
7.14  返回路径参面的切换
7.15  传输线的一阶模型
7.16  特阻抗的近似计算
7.17  用二维场求解器计算特阻抗
7.18  n节集电路模型
7.19  特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7.20  小结
7.21  复题
第8章  传输线与反
8.1  阻抗突变处的反
8.2  为什么会有反
8.3  阻负载的反
8.4  驱动器的内阻
8.5  反弹图
8.6  反波形
8.7  用时域反计测量反
8.8  传输线及非故意突变
8.9  多长需要端接
8.10  点到点拓扑的通用端接策略
8.11  短串联传输线的反
8.12  短并联传输线的反
8.13  容终端的反
8.14  走线中途容负载的反
8.15  中途容时延累加
8.16  拐角和过孔的影响
8.17  有载线
8.18  感突变的反
8.19  补偿
8.20  小结
8.21  复题
第9章  有损线、上升边退化与材料特
9.1  有损线的不良影响
9.2  传输线中的损耗
9.3  损耗源:导线电阻与趋肤效应
9.4  损耗源:介质
9.5  介质耗散因子
9.6  耗散因子的真实含义
9.7  有损传输线建模
9.8  有损传输线的特阻抗
9.9  有损传输线中的信号速度
9.10  衰减与db
9.11  有损线上的衰减
9.12  频域中有损线特的度量
9.13  互连的带宽
9.14  有损线的时域行为
9.15  改善传输线眼图
9.16  多大的衰减算大
9.17  小结
9.18  复题
0章  传输线的串扰
10.1  叠加
10.2  耦合源:电容和电感
10.3  传输线串扰:next与fext
10.4  串扰模型
10.5  spice电容矩阵
10.6  麦克斯韦电容矩阵与二维场求解器
10.7  电感矩阵
10.8  均匀传输线上的串扰和饱和长度
10.9  容耦合电流
10.10  感耦合电流
10.11  近端串扰
10.12  远端串扰
10.13  减小远端串扰
10.14  串扰
10.15  护布线
10.16  串扰与介电常数
10.17  串扰与时序
10.18  开关噪声
10.19  降低串扰的措施
10.20  小结
10.21  复题
1章  差分对与差分阻抗
11.1  差分信令
11.2  差分对
11.3  无耦合时的差分阻抗
11.4  耦合的影响
11.5  差分阻抗的计算
11.6  差分对返回电流的分布
11.7  奇模与偶模
11.8  差分阻抗与奇模阻抗
11.9  共模阻抗与偶模阻抗
11.10  差分/共模信号与奇模/偶模电压分量
11.11  奇模/偶模速度与远端串扰
11.12  理想耦合传输线或理想差分对模型
11.13  奇模及偶模阻抗的测量
11.14  差分及共模信号的端接
11.15  差分信号向共模信号转化
11.16  电磁干扰和共模信号
11.17  差分对的串扰
11.18  跨越返回路径中的间隙
11.19  是否要紧耦合
11.20  根据电容和电感矩阵元素计算奇模及偶模
11.21  阻抗矩阵
11.22  小结
11.23  复题
2章  s参数在信号完整中的应用
12.1  一种新基准:s参数
12.2  s参数的定义
12.3  s参数的基本公式
12.4  s参数矩阵
12.5  返回损耗与插入损耗
12.6  互连的透明度
12.7  改变端阻抗
12.8  50 ω均匀传输线s21的相位
12.9  均匀传输线s21的幅值
12.10  传输线之间的耦合
12.11  非50 ω传输线的插入损耗
12.12  s参数的扩展
12.13  单端及差分s参数
12.14  差分插入损耗
12.15  模态转化项
12.16  转换为混模s参数
12.17  时域和频域
12.18  小结
12.19  复题
3章  电源分配网络
13.1  电源分配网络的问题
13.2  问题的根源
13.3  电源分配网络重要的设计准则
13.4  如何确定目标阻抗
13.5  不同产品对电源分配网络的要求不同
13.6  电源分配网络工程化建模
13.7  稳压模块
13.8  用spice阻抗
13.9  片上电容
13.10  封装屏障
13.11  未加去耦电容器的电源分配网络
13.12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13.13  等效串联电感
13.14  回路电感的解析近似
13.15  电容器装连的优化
13.16  电容器的并联
13.17  添加电容器以降低并联谐振峰值
13.18  电容器容值的选取
13.19  电容器个数的估算
13.20  每nh电感的成本
13.21  靠个数多还是选合适值
13.22  修整阻抗曲线的频域目标阻抗法
13.23  何时要虑每ph的电感
13.24  位置的重要
13.25  扩散电感的制约
13.26  从芯片看过去
13.27  综合效果
13.28  小结
13.29  复题
附录a  102条使信号完整问题小化的通用设计规则
附录b  100条估计信号完整效应的经验法则
附录c  参文献
附录d  复题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论述了信号完整与电源完整问题。主要讲述信号与电源完整分析及物理设计概论,4类信号与电源完整问题的实质含义,物理互连设计对信号完整的影响,电容、电感、电阻和电导的特分析,求解信号与电源完整问题的4种实用技术途径,推导和背后隐藏的解决方案,以及改进信号与电源完整的设计准则等。本书还讨论了信号与电源完整中参数的应用问题,并给出了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实例。书中每章都添加了复题,并在附录d中给出了。本书强调直觉理解、实用工具和工程素养。作者以实践专家的视角指出造成信号与电源完整问题的根源,并特别给出了设计阶段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本书是面向电子行业设计工程师和产品负责人的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参书,研读此书有助于在信号与电源完整问题出现之前提前发现并及早加以解决。同时,本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的用书。

作者简介:

"李玉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督导,“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学术委员。主持完成1项863计划和4项自然项目,主持制定中国电子行业标准3部,获省部级奖励10项。在ieee tran.上发表18篇,出版教材、专著或译著16部。研究方向为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气完整分析,eda技术及软件研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